- 相關推薦
剪紙來歷簡介
剪紙和所有中國民間的手工藝術是一樣的,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以下是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剪紙來歷簡介,僅供參考!
剪紙的由來
關于剪紙的由來,其實很早以前就開始了。那時候的人嘗試著用一些圖形來記事和內容呈現,但那時紙張還并沒有出現,人們只能將一些資料記載在青銅器、竹簡、獸皮等載體之上。而隨著紙張的出現,這些創造性的圖案便開始往紙張上轉移。通過這樣的前后對比,我們就能夠看出,剪紙的由來就是來自于先民的圖案記錄方式。
1、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的歷史有著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制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說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2、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3、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說目前發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霉爛,小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他工藝方面,并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在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面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普及。宋代剪紙用于各種領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范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裝飾,美化家居環境。
剪紙的來歷傳說故事
漢朝時期,那個時候剛剛發明了紙不久,一位書生(當時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體不好的妻子——似玉,還有一個6——7歲的男孩:碧玉。
這位書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沒有人賞識,無人問津。而且手腳比較笨,干點別的還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時妻子給別人幫點忙,幫人做點衣服賺點錢,在這個艱難的環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聽話,別看年紀很小卻幫助母親燒飯洗碗,從來不與別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這年冬天特別的寒冷,在接近年關的時候,似玉身體又有些感覺不舒服,有好幾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點點了,我很著急,于是到一些大戶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寫字,因為我為人很剛直,不愿意向別人討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戶人家對此都不感興趣。
無奈我只好餓著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風凍得我特別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趕,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我發現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爛,左手拄著一個棍子,右手拿著一只破碗。我看到這里心生憐憫,趕忙把老人家扶起,攙著她走到了屋內。
進到屋內,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動去燒水,似玉強撐著病弱的身體,把家里僅剩下的一點點的米拿了出來,熬了一大碗稀粥。這時老人家慢慢的緩醒過來,我趕緊把稀粥弄得不燙嘴的程度,慢慢的讓老人喝下。時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過來什么,問:是你們救了我?你們也一起吃飯吧!似玉說,“我們不餓,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無奈的說。
我現在心里為了晚飯發愁,但是又不便說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筆來在一張揀來的紙上寫一個“福”字。
當喝完這碗稀粥,老人的身體似乎恢復了很多。于是站起身來四處打量這間屋子,一看是窮的可憐,幾乎什么都沒有。看了看似玉,說,孩子你身體不舒服吧!似玉說,每年到冬天這會兒都是這樣,身體總是不舒服。老人從懷里摸出一種像草藥一樣的東西,說,燒點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會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寫的“福”字,拿起來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知道,她用手三下五下給撕了!我當時就急了,這張紙是我好不容易揀到了,我們一家救了您,要過年了,我們家想貼個福字,以求明年的好運,可 ……您為何要把它撕掉呢? 老人家不緊不慢的說到:把我撕的“福”字展開來看看是什么樣子?
碧玉好奇跑過來慢慢的把它展開,呀,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一個福字被一條大魚圍著,而且經過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體感了!把小碧玉樂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這張紙抱在胸前讓他媽媽看,還說這樣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們說什么,又從懷里掏出一些錢來說,“我看的出,你們能把最后一碗飯給我這個素不相識的人,就說明你們一家是一個德善之家。你們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實也算是劫數吧!現在也算應該過去了。我這里有一點錢,你們拿去買點米,讓你的妻子和孩子過一個好年,你的妻子從此以后也不會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會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會兒告訴你的妻子,怎樣才能把一般的字變成這種東西,你把這種“紙”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貴人家那里,肯定會賣一個好價錢!”說著就把怎樣做好這門手藝的辦法告訴了似玉。
此時我們才明白今日我們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帶著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連連叩頭說,敢問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連連說,“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來到人間,察訪看看有無德善之人,然后把這種技能傳給他。來的時候,那位神仙叮囑我,要我找到你,試試看你行不行,行,就傳給你這種技能,不行我們只好另找別人。這下好了,你們在兩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忘記此事呀!”
一、 傳統工藝:剪紙
剪紙是一項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產品。”剪紙”顧名思義,是手藝人通過剪刀或者刻刀,在紙片上雕刻或裁剪出花紋,用以裝飾物品或用以民間傳統節日習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形式。
剪紙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強的群眾基礎。一方面是由于剪紙的工藝程序不甚復雜,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原材料”紙”的獲取容易,價格低廉。
此外,剪紙的一大表現特征是“鏤空紋飾”,這與它的創作方式息息相關。由于剪紙作品是通過裁剪或雕刻的方式制作,因而必須采用”鏤空”的方式。
以“鏤空”的形式也將剪紙區分為了“陽紋剪紙”和“陰紋剪紙”兩種。其中“陽紋剪紙”就是采用“陽刻”的形式,其表現圖案的線條是線線相連的(即通過紙張的部分來展現圖案);“陰紋剪紙”是采用“陰刻”的形式,其表現圖案的線條是線線相斷的(即通過紙張裁去的鏤空來展現圖案)。
剪紙另一大表現特征是其圖案形式的”拼合”、”對稱”和”疊透”。這是剪紙的創作過程中通過對紙的折疊和裁剪產生的重復性的圖案紋飾,通過不斷重復和間斷給剪紙作品帶來韻律美和藝術感。
二、 歷久彌新:剪紙的演變
根據古代民間剪紙的發展歷程,文章將其分為了“萌芽”、”產生”和”發展”三個階段,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階段的剪紙藝術具有不盡相同的文化內涵,文章亦將結合歷史時期淺析其文化內涵。
(一)萌芽:圖騰崇拜開始的抽象藝術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演變與中國歷代的民俗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追根溯源,剪紙的萌芽可以認為是從新時期時代的原始民俗開始。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最基本的民俗形式可以認為是祭祀行為。每個原始部族都有其特有的祖先和保護神,也就有了其獨特的圖騰樣式。在原始先民的觀念形式中,圖騰寄托了他們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這些觀念形式是剪紙萌芽的文化基礎。
圖騰是抽象的藝術符號,從原始先民的祭祀建筑的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人們最早是通過積石堆積成祭祀建筑,也同時用積石壘出圖騰的樣式。
隨著原始手工業的發展,原始先民逐漸在陶制品上繪制類似的抽象圖騰,在考古發現的原始巖畫、彩陶等都展現了這點。其審美、藝術形式、表現手法都和剪紙有及其相似之處。
同時,在傳統民間剪紙中動物中的魚、鳥、蛇、蛙、兔、龍、虎、鹿、牛、鼠等題材均占有顯赫地位,這亦是圖騰崇拜的古老遺風在現代剪紙中的流傳體現。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為剪紙文化的萌芽是由原始的圖騰崇拜開始的。這樣民間剪紙的萌芽中也寄托了原始先民對自然的探索和崇拜,這些抽象的圖案不僅僅是他們的藝術創作,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二)產生:從巫蠱象征和裝飾藝術的相互交融
在原始時期由于生產為低下,人們把自然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都視為神秘的鬼神行為,進而進行祭化、膜拜、祈求神靈的護佑和賜福,原始巫教儀式和原始巫教文化便隨之產生。
作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隨著萌芽的發展,產生亦與巫蠱象征聯系密切。即便到了漢代,真正意義上的剪紙產生后,人們依然在剪紙作品上富裕了巫蠱或者鬼神力量的意義。
《史記》記載了方士李少翁為漢武帝招王夫人魂的事(班固《漢書》中記載為李夫人)。拋棄故事的歷史可靠性,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在漢代剪紙的雛形是和巫蠱、方術是相關聯的。
同樣的,漢代還有“剪彩為幡”的習俗,也就是,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可以推測的是,在漢已經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這時候的剪紙文化還帶著原始的巫蠱色彩和精神內涵。
而造紙技術在漢代產生,若說在漢代之前就有”剪紙”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剪紙的萌芽并非是對”紙”的雕刻或裁剪。
在漢代”紙”被發明以前,人們就有對其他薄片材料進行裁剪和切割的類似形式,其包括縑帛、毛氈、金箔、銀箔、銅箔之外,還有自然界中的樹葉、樹皮、獸皮、魚皮等薄片材料等。如《史記》就記載有周武王剪桐封弟的故事。
典型的產物是“貼花”、“勝“(上文提及的“春幡“也是”勝”的一種,也名”春勝”)和“透雕”,這在出土的文物上均有發現。
這些非紙質的剪紙是真正意義上”剪紙”的前身,由于它們受到雕刻工藝的影響,是從民俗生活中產生的,所以也可稱為“非紙剪紙”。可以說它們是中國初期的民間剪紙,開創了紙質剪紙的先河。即使在紙質剪紙出現之后,它也依然存在并發展著。這些”非紙剪紙”已然有了裝飾意味。
雖然在漢代有了紙的產生和造紙術的發明,但那時的紙價格較昂貴且材質并不十分適用于剪紙。
而在考古發現中出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祭祀、喪葬給死者亡靈的冥物,這些冥物常用死者生前的使用文書裁剪而成。
或許這些冥物尚不能稱之為剪紙作品,但我們能夠從中推測出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已經普及。此時人們已經使用它來替其他薄片材料剪鏤物象,此時”剪紙”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在剪紙從萌芽到產生的時間里,它在功能上被賦予了”巫術”的精神意義(包括了對巫蠱的象征意味),而在它從雛形發展到非紙類剪紙最后真正意義上剪紙的過程中,也不斷被改進的過程中在造型和藝術體現上有了發展,逐漸產生了裝飾功能,但此時其帶有巫蠱意味的精神意義依然流傳,可以說是巫蠱現象和裝飾藝術的相互交融。
這種文化內涵也伴隨著剪紙的發展,在歷代的民間剪紙中有所體現。
(三)發展: 節日風俗的發展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剪紙忠實地反映著社會的民風民俗、社會環境、思維習慣、歷史變遷等綜合因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進步,剪紙的文化內涵逐漸退去了濃厚的精神意味(巫蠱等)轉而向具有實用性的裝飾發展,但與此同時,它依然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從唐代開始,剪紙技術進入了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時期。隋唐時期,結束了分裂戰亂,百姓的生活安定,手工業發展,各種紙制品都已普及于民間日常生活中。在《武林梵志》中記載“吳越踐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由此可見剪紙在當時的社會的流行程度。
在唐代,節日民俗剪紙較為流行,很多紋樣也應運而生。”剪紙”也隨著節日風俗的發展,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內涵。
如端午節,人們除了掛艾草外,還會進五時圖和五時花。即將裁剪有蛇、蜍、蝎、蜈蚣、蜥蜴或石榴花的圖剪貼在門上,一則表示“祛邪”,二則表示“繼嗣”。同樣意味的還有“厭勝紙虎頭”的剪紙,唐代流行門楣上貼厭勝紙虎頭的習俗,認為貼紙虎頭可以驅邪鎮宅。
到宋代,手工業和美術都達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盛,剪紙的發展也到達一個新高度。宋周密的《志雅堂雜鈔》記載:“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足可見剪紙在當時的風靡程度與剪紙藝人技藝的純熟。
同樣的剪紙技術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峰。
結語:
中國大地幅員遼闊,民間剪紙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大地。剪紙根源于民間,無數的民間手藝人通過對現實事物的抽象刻畫,以富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形式表達。
剪紙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多年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口口相傳、世代相授的方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蘊含了帶著美好祝愿的符號,它蘊含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創造精神,也寄托了他們最樸實的祈愿。
懷趨吉之心,追求生活之美,這是剪紙的魅力,也是剪紙最大的文化內涵。
【剪紙來歷簡介】相關文章:
清明的來歷簡介03-30
剪紙的來歷說故事10-27
剪紙的來歷傳說故事10-25
關于剪紙的由來簡介01-27
關于剪紙的定義及簡介12-23
龍抬頭的來歷簡介03-02
剪紙藝術簡介精編10-21
端午節的來歷簡介08-20
關于民間剪紙藝術的歷史簡介08-22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簡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