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一節課教案
雨巷一節課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3、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和美感。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感悟法。
[教學重難點]:
分析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和美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在特定時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讓我們共撐一把心靈之傘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芬芳。
二、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望舒即月神,飛廉即風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x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三、 朗讀感受,深入鑒賞,把握基調:
聽朗誦錄音,并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給詩歌劃分層次。
巷道 ( Hàng) 街巷( xiàng )
彷徨( pánghuáng )彳。 chìchù )
頹圮( tuí pǐ) 惆悵(chóu chàng) 籬墻( lí )
聽完這首詩你感受和體驗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確:孤獨,寂寞,凄涼,痛苦,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 ,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四、研讀詩歌,探究意象
詩人在詩歌里往往選取一些形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多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的藝術境界,叫意境。
1、本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2、具體賞析,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內涵?
五、感受詩歌的三美
1、音樂美
2、建筑美
3、繪畫美
六、集體朗誦:
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七、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選幾首自己喜歡的詩歌,找出其中的意象并試著分析。
【雨巷一節課教案】相關文章:
《雨巷》教案范文12-09
雨巷教師教案12-07
《雨巷》教案五篇07-26
《雨巷》教案10篇07-26
《雨巷》教案8篇07-25
《雨巷》教案三篇05-18
《雨巷》教案六篇03-16
《雨巷》教案5篇03-08
《雨巷》教案9篇03-05
《雨巷》教案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