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麥穗教案教學反思

時間:2021-03-30 16:50:36 教案 我要投稿

揀麥穗教案教學反思

  《揀麥穗》是張潔的一篇小說,通過一個小女孩揀麥穗、辦嫁妝并對一個賣灶糖老漢萌生情感的故事的描述,展示了一個農村女孩天真、純潔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揀麥穗教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揀麥穗教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揀麥穗》是張潔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我非常喜歡。上課之前,我參看了很多的資料,包括別人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但發現大多雷同,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對人間真情的呼喚”這個點上,我總覺得不能體現文本淡淡的憂傷的感情基調。我又找了一些對作品解讀的資料來看,最后,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1、捕捉體味作品蘊含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層解讀文中“夢想”的內涵,探討悲劇的“人性”主題;2、領略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3、品味作品的語言,借鑒文章通過有特色的景物描寫、敘述語調來營造氛圍、表現情感的寫作手法。把教學的重難點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接著深入解讀作品的思想內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層意蘊(小組合作),先解讀農村姑娘的“夢”,后解讀“我”的“夢”,再比較農村姑娘的夢和“我”的夢有何異同,探究童年的夢想對于人生有何意義,如何理解作者的憂傷和惆悵?最后重點選取兩個片段鑒賞作品語言。結尾的拓展部分考慮到本文風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設計時選取了一首課外的風格相近的小詩來輔助閱讀,并且通過詩歌的創作來進行閱讀的延伸,在讀寫的能力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用時兩個課時,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都是文質兼美、風格獨特的美文,作為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規律,對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把握和賞析散文有著重要作用。盡管是新課標下的教學,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還得立足于傳統意義上的文本解讀,在解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蘊豐富的美文,所以教學設計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作為重點。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讓自己進入意境,對作品有深刻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之中,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雙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帶情”、“引導”是很重要的兩環。

  散文的美還在于語言的美,而語言的美與情感的美又是緊密相聯的,所以教學設計中把鑒賞語言也作為重要的一環,通過品味語言來升華感情,領略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案設計:

  (一)愛的姿勢,愛的震撼--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片段,引出“愛”的話題。然后設懸:愛是沒有具體的形態的,但只需我們用心,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愛也有姿勢”?簡述有關“愛的姿勢”的感人小故事,引發學生對“愛”的震撼,導入新課。

  (二)“愛”字初探--整體感知

  (1)自由組合而成學習小組,在預習的基礎上,作短時間的心得匯總、整合,由小組代言人陳述組員見解。

  (2)教師抓住學生見解中的共同點作點評,肯定學生在閱讀中的創見。

  (3)展示時人理解,供學生作多元參照。

  (4)在學生認為自己閱讀有所得的基礎上,請他們談閱讀的方法。

  (5)教師在學生意見基礎上把一些閱讀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學生作為以后學習的借鑒。借此整理,亦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文的重點所在。

  (三)“愛”意讀、賞--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句。

  (2)按自己的理解,給找出的語句一情感基調,有感情地讀出來。談談為什么這樣處理?你為什么最欣賞它?

  (3)先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再舉一二在班上進行欣賞。

  (四)愛的詢問--問題征集

  首先向學生明確教師的構想:同學們,你們認為課堂這一舞臺的主角是誰?其實你們才是課堂的主體,因而必須也應該在自己的課堂上、舞臺上努力表現,盡可能地展示自己,讓課堂成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個場所。那么大家是否準備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合作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呢?

  (1)在學習小組中,組員把預習中碰到的問題提出,組長組織組員討論解決,并推舉出本組的“金問題”。

  (2)教師即場把學生的問題在電腦中顯示出來,或讓學生在黑板上把問題寫出來,并把提出問題的學生的名字署上。

  [此舉在于激發學生的發問意識與探究興趣]

  “金問題”舉例:(這些問題,可在學生不知如何入手發問時,作示例之用,或作為課后的思維訓練。)

  ①文章是寫發生在“我”與“賣灶糖老漢”間的故事的,為什么要在開頭用那么長的篇幅寫農村姑娘揀麥穗時的夢?是否入題太慢了?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文章先講述了村姑們幻滅的夢,旨在為下文的發展作鋪墊和后來“我”童年夢想的失落作映襯。]

  ②為什么農村姑娘們的“幻想全都變了味兒”?為什么最后她們“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為什么不去尋找一份真正的愛?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因為“她們要嫁的那個男人和她們在揀麥穗、扯花布、繡花鞋的時候所幻想的那個男人,有著多么大的不同,又有著多么大的距離”。

  她們最后“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說沒有人“會為她們嘆一口氣,表示同情。也不會關心她們還曾有過幻想。甚至連她們自己也不會過分感到悲傷”。正因為當時那種婦女婚姻不自由的現狀及婦女們不敢抗爭的麻木,令她們不能尋找一份她們揀麥穗時幻想的真正的愛。]

  ③“我”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賣灶糖老漢”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我”與“賣灶糖老漢”間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由“我”揀麥穗時“看不見田里的麥穗,卻總是看見蚱蜢和蝴蝶”,而且“我”還去追趕它們,“揀到的麥穗有從籃子里掉回到地里去”,繡荷包給老漢等的動作、細節描寫;“大言不慚”的回答;不以那個孤苦賣糖老漢為丈夫為不體面;擔心老漢早晚有一天會死去;為老漢的死“哭得很傷心”可見,“我”是純真、可愛、貪玩、充滿稚氣、憨態可掬、不諳世事、善良的。長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懷念那個失落的美麗的夢,還表現出“我”對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對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執著追求。

  老漢的外貌描寫;與“我”的對話中說“這擔子就是我的家,走到旮達,就歇在旮達”;老漢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小女孩純真的感情,每逢經過村子,他總是帶些小禮物給她;不僅如此,他的愛還表現在尊重小女孩的內心上,他保護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稱她是自己的小媳婦;他疼愛她,還因為她是個“貪吃的、因為丑陋而又少人疼愛的孩子”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苦,但善良、心細、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形象。就算對一不相熟的小女孩也無私地關愛著,可見其愛的淳樸與無私。]

  ④怎樣理解景物描寫中的“可它也沒讓風刮下來、讓雨打下來、讓雪壓下來”一句?文章中的“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小火柿子”象征義:(可聯系《最后一片樹葉》輔助理解)象征著老人對“我”無私的關愛在“我”心中是不會隨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

  ⑤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如第四段中“等田野騰起一層薄霧,月亮,像是偷偷的睡過一覺又悄悄地回到天邊”的景物描寫的作用,一是交代姑娘們起得很早;二是朦朧的景物描寫烘托起了姑娘們朦朧而美麗的夢。而寫“小火柿子”的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一是象征著老漢對“我”那無私的愛;二是起到烘托人物感情的作用。]

  ⑥文章中“我”為老漢的死“哭得很傷心”,為什么卻又說那“疼愛我的賣糖老漢”是“陌生”的呢?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之所以說老漢是“陌生”的是因為,居無定所的老漢與“我”,只有在他“經過我們這個村子”才能見上一回,聯系他們的“紐帶”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當真的小孩稚語。但老漢卻為了一“貪吃的、因為丑陋而又少人疼愛的孩子”付出了他“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的”愛,因而有此一說。]

  ⑦文章最后一句寫道“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怎樣理解?對于如此珍貴的荷包,“我”卻弄丟了,是否讓人感到一種無奈?是否使文章傳達的情感因此而大打折扣?

  [教師理解(僅供參考):因為“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是“我”童年夢想的載體、顯現形式,它的丟失,象征著“我”童年夢想的失落。而“我”長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個皺皺巴巴的,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這說明“我”常懷念那個失落的美麗的夢,但再也難尋,從而也表現出“我”對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對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執著追求。]

  (五)愛的解碼--重點探究,對話互動

  (1)擬用“張潔書友會”的形式,學習小組輪流以“作者”和“讀者”的角色,就以上問題或新問題展開對話交流。老師是發問者,也可以是被問者,參與到這一互動中。

  (2)在對話互動環節前,先向學生簡介張潔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讓學生能知人論文。

  (3)教師據學生所提問題,作及時、靈活的調整,以期與學生同步互動。

  (六)愛有明天--體驗反思

  設想一:

  抓住文中那句“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的”愛進行拓展。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積累,聯系與文章中“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的”愛相似的自己的經歷或故事,談談自己的領悟。

  (2)教師抓住學生所講中可能出現的共同點,如這些愛大多是單向的,那么是否意味著愛只是一種付出,不需要雙向的互動?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探尋愛的真諦。

  設想二:

  在學生已對作品的內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對獨立的認知后,展示時人對本文的評價,給學生一個跳板,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對超越了作品具體形象意義而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精神價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評價一:《揀麥穗》說透了我們生命的有限,讓我們領悟了時間的無限,這就是我們憂傷的源頭。但當你失去之后,你學會了加倍珍惜,學會了發現愛,這時生命和生活的美麗也就被發現了。散文還表現了人性的美好(美麗的夢想者,對夢想者予以關懷和疼愛的理解者)。

  --荒林《張潔(揀麥穗)賞析》

  評價二:《揀麥穗》是一曲對人性美、對人與人之間純真感情的贊歌,小女孩失落的夢與村姑們幻滅的夢的對比,還表現出作者對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對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執著追求。

  評價三:《揀麥穗》如同一個寓言故事,它在詢問人們: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

  --《現代散文鑒賞辭典》

  (七)愛的寄語--課堂留言板

  (1)讓每位學生寫一句學習感言,先在小組內交流。

  (2)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在學生寫“愛的寄語”時,作為襯托音樂。

  (3)推舉出小組中的佳作,貼在黑板上讓全體同學一起品味。

  (八)愛意延伸--課外激趣

  (1)用磁盤從網上下載張潔的有關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發表的《哪里去了,放風箏的姑娘?》、《夢》、《盯梢》、《懷念關中》、《我不是個好孩子》等,把從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單純的視角描寫了充滿愛與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分別送給被選出的本課最佳表現者,一可作為獎勵,二可以此激發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使課堂得到延伸。

  (2)向全體學生推介相關網站:如“水云間”等,旨在提醒學生在課余,可善用網絡,以助學習。

【揀麥穗教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反思03-07

只揀兒童多處行 教學反思03-07

冰心《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反思12-16

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設計02-25

美術教案教學反思04-30

《觀潮》教學反思教案11-09

揀貝殼作文04-13

主題教案及教學反思04-26

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設計(15篇)02-25

《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設計(15篇)12-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区 | 亚洲开心网激情五月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