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家》的教案

時間:2021-04-03 10:09:43 教案 我要投稿

《鑒賞家》的教案

  一.課題:鑒賞家

《鑒賞家》的教案

  1、初讀文本,把握小說故事情節。

  2、細讀文本,通過語言、動作、環境等,把握葉三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鑒賞家”的真正含義。

  3、賞析汪曾祺小說中的“味”。

  二.學習重點與難點

  重點:把握葉三這一人物的獨特形象,并了解“鑒賞家”的真正含義。

  難點:賞析汪曾祺小說中的“味”

  三.學習方法

  閱讀與探討

  四.活動過程

  活動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在你的印象中,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鑒賞家?一般意義上,能稱得上是鑒賞家的人,既要有淵博的學識,又要有高雅的品位,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鑒賞家”,那么,汪曾祺筆下的“鑒賞家”是否和我們的理解是一致的呢?

  2.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現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老師沈從文的影響。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

  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3.初讀文本,以葉三為線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

  1、葉三賣果子

  2、葉三給季匋民賣果子

  3、葉三看畫

  4、葉三埋了季匋民的畫(葉三藏畫)

  活動二:自主研習

  1.葉三是個“賣果子的”,但是作者在文章開篇卻說全縣“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你贊同這樣的看法嗎?哪些細節體現出葉三是“第一個鑒賞家”這個說法的?(變相提問:是不是鑒賞家,那是要用能力說話的,文章中哪些事實可以證明葉三就是一個鑒賞家?)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參考:①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筆。(能看懂季匋民的得意之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葉三能看明白季匋民的得意之筆,所以可以稱得上是鑒賞家) ②葉三能夠辯認李復堂的畫,具有一雙慧眼。 ③判定“紫藤有風”; ④判定燈臺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⑤ 依據“紅花蓮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繪畫錯誤。

  2.葉三能從細節中準確地判定畫家的畫,并且話語極少,但是字字是金,擊中要害,甚至還能夠挑選出畫家畫中的不足,看來他真的是一個鑒賞家。這些情節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提示鑒賞人物的方法,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其生活的環境入手)

  明確:刻畫了一個有敏感觀察力和豐富生活經驗的,不諂媚,不賣弄,不假充內行(不像季匋民在家看見的那些假名士,寫假名士是為將季對那些人的態度和對葉三的態度進行對比)、真正懂畫、真心愛畫的果販葉三(他對畫的愛是不涉及功利的,就是因為愛,所以愛。“季匋民死后葉三就不買果了,但四季八節,他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匋民的墳上供一供,并且對季給他的畫一幅也不賣而是裝在自己的棺材里埋了,生死相隨,死了都要愛)。

  3.下面看第2—16節,不少同學說這部分用了較大的篇幅敘述葉三賣果子的故事,看上去好像與“鑒賞家”沒什么關系,到底有沒有跑題呢?(請先瀏覽第2—5節,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敘述沒有跑題。表面上看,和題目沒有直接關系。

  第2—5節沒跑題。在這幾節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葉三——

  ①勤快:“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喜歡到處跑”。

  ②誠實守信:“宅門主人有時就隔著門說話”“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③為人憨厚:“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格”“他的果子全都從他的手里過過”“他的果子都是原裝,有些是直接到產地采辦來”

  ④生活閱歷豐富:“四鄉八鎮,哪個園子里,什么人家??”

  ⑤熱愛生活,生活“精致”:“金絲篾籃,籃上插一把小秤”“能看好多景致,知道各地鄉風,可資談助”“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賣果子賣得很雅)(說實話,堅持三十多年這樣跑是難得的,更難得是,他懂得在艱辛的生活中積累經驗,尋找快樂,發現美好。這樣的生活確實精致。可以想見當他發現一顆好果樹上掛著好看的果子時,他會多么欣喜!)

  總結:實際上這幾節與后半部分構成因果關系。 葉三能成為一名鑒賞家,一方面源于賣果子時的豐富的生活閱歷,源于在平凡生活、在生活細節中找到美感,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 正是因為這,他

  才能夠從紫藤的亂里看出風來,才會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頑皮,才會懂得“紅花蓮子白花藕”。)

  另一方面,他作為“鑒賞家” 的對藝術的純粹深沉、不涉功利的愛,正是賣果子生活中勤快、憨厚、誠實和重情義的人生態度的反映。

  4、討論到這里,一個“販夫鑒賞家”的形象欣賞也就基本完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作者以“鑒賞家”為題而不以“果販葉三”為題的用意了,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鑒賞家?(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和假名士作比較)

  參考:假名士:高談闊論、道聽途說,似通非通

  真正的鑒賞家: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用簡單直接發自肺腑的語言去表達藝術中的美;

  用執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熱情去追求美。

  (與職業的高低、身份的貴賤無關。)

  活動三:合作探究

  1.有同學預習完這篇小說后最鮮明的印象是這篇小說與別的小說很不同,淡淡的,但很有味,越看越有味。我想說這些同學眼光很厲害,但是這種淡而有味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請探究一下,可從情節、結構、人物和語言等方面來思考。 明確:①情節和結構設置淡而有味。

  沒有一般小說所有的清楚的線索、強烈的沖突、緊湊的情節,也很難概括出故事梗概,只是寫了一個愛畫的人,寫了他的生活,有些與畫有關,有些似乎只是閑筆,但又是苦心經營的。這很類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寫法,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 ②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

  葉三這個人物,沒有什么名垂千古的功績,也的確“和別的賣果子的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天底下像這樣的果販幾乎不會再有第二個:他是為了自己喜愛的畫家賣果子的;畫家死后,他不賣果子了;但四季八節,還尋覓鮮果到墳上供供;畫家送給他的畫,一張不賣,最后這些畫陪著他安眠于黃土中。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同于一般小販的性情、品質,讓我們喜愛和尊敬。 ③語言使用淡而有味。

  他認為小說語言要準確,樸素和精煉。“辭達而已矣”。遠離所謂的華麗辭藻,使他的語言干凈自然,在平淡中顯出不平常。

  2.(朗讀第3節)一起領略葉三的勞動成果,作者寫得平淡很精致,具體說說這段文字的好處。

  明確:“立春前后,賣青蘿卜??”一段,充滿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讓人想像時序更迭、草木蔥蘢之美下文說:“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在是什么節令了的”可以說,是葉三把四季帶到了許多深宅之中,

  也帶到了很多看后的'讀者眼前,我們似乎能看見那些美麗的果子,聞到那撲鼻的香氣。

  “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可以想見其飽滿脆嫩香白杏,顧名思義,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團雪”還有“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的櫻桃,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粗如小兒臂”的山藥,“大如拳”的百合??這些準確生動的文字,組成了鮮明美麗的畫面,文字中有畫,也有詩。

  通過他所賣的水果,以時間為序,運用視覺和嗅覺描寫,有概述,有具體描述,簡簡單單地幾筆,把當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風情畫一幅幅地展現出來:我們能由此看到冷暖相關的氣候、美麗的景色以及豐富而誘人的特產,還有辛勤忙碌而又懂得生活的葉三的身影,很有詩情畫意和民俗風情。

  總結:淡而有味就是汪散文化小說的鮮明特點。汪曾祺的小說確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讀完之后,你卻不能平靜,內心深處總會有一種隱隱地激動。鋪開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蘊高遠、韻味無窮的水墨畫。

  3.有同學認為結尾葉三把畫帶進棺材的處理有損葉三形象,也有同學喜歡這個結尾。你怎么看?為什么?(言之有理,自圓其說)

  觀點一: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死后將《蘭亭集序》帶進墳墓,這只滿足了他個人私欲,卻讓作品不能遺惠后人。

  觀點二:體現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重友誼、重知己。君不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乎?這樣處理是對文章的升華。

  小結:沒有了葉三,果子和季匋民都會寂寞!

  課堂總結:

  他總是用最平凡的字眼,組成最平凡的句子,說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他正是用這純粹的語言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汪曾祺的世界。

【《鑒賞家》的教案】相關文章:

汪曾祺 鑒賞家 教案09-01

汪曾祺的《鑒賞家》12-01

鑒賞家汪曾祺課件11-21

汪曾祺鑒賞家賞析11-21

汪曾祺鑒賞家閱讀答案09-01

汪曾祺鑒賞家全文概括10-22

鑒賞家汪曾祺閱讀答案11-03

小班安全教案電的安全教案04-24

科學的教案04-25

絕句的教案04-1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日本欧美亚洲另类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台湾国产1区2区 | 在线午夜视频网站 | 五月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