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時間:2024-06-19 19:14:49 曉麗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歡迎大家分享。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選10篇)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學科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后研究典型的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性質。教材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以“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為主線,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實驗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人類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實驗法。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學性質(CO2+H2O==H2CO3——酸性氧化物與水反應,Ca(OH)2+CO2==CaCO3↓+H2O——堿與酸性氧化物反應)又為學習《酸、堿、鹽》起到鋪墊作用。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但它對維持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過量的二氧化碳會導致溫室效應,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卻又有廣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作滅火劑,可制造化肥,在工農業生產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全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分析

  ⑴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聯系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⑵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及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思考,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知識能力。

  ⑶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科學認知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會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勇于實踐對于人們認識物質的意義。

  3、教學重點:從二氧化碳的探究實驗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4、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說教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組織學生親手實驗操作,能把書本知識由抽象變成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易于獲取多方面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根據新教材編寫特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的目標,我采用美國著名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實驗探究教學法。

  主要是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創疑)→實驗探究(探疑)→談論問題(釋疑)→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解疑)→創新思維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處于協作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改變原來的授課方式,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當中,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讓諸多教育因素生動自然地產生作用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我力求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①實驗探究法,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及設計

  實驗準備:學生分組(4人為一小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試管、紫色石蕊試液、醋酸、鹽酸、酒精燈、試管夾、火柴、吸管、石灰水(兩瓶,一瓶敞口,一瓶密封)。教師準備:一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可樂瓶、水、燒杯、蠟燭、火柴、二氧化碳、試管、導管、澄清石灰水、集氣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

  ①閱讀課本P113—P117;

  ②思考有關提綱中的問題;

  ③分組準備有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閱讀能力,親自動手能力和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2、提問空氣中物質的成分,課件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求知欲望。

  3、指導觀察:每個實驗組桌上都正立著一瓶預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聞氣味并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培養學生觀察并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補充說明:我們呼出的氣體,絕大部分燃料燃燒后產生的氣體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讓學生意識到化學知識隨處可遇,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

  4、課件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提問:倒入二氧化碳的紙袋一端向下傾斜,說明了什么?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接著讓學生回答(提綱1):為什么在擁擠的人群里,蹲著比站著難受?化解知識,使其形象化,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打開學生思路,用課件繼續提問:在以下的事實或實驗中,哪些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5、演示可樂瓶變癟實驗(讓一位同學操作),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激發學生興趣,認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過講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內壓強變小,外面大氣壓使瓶子變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系。提出問題(提綱第2題),聽說一些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展示一瓶飲料(雪碧),打開瓶蓋后冒出很多氣泡,請兩個同學合作演示實驗檢驗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從學生非常熟悉的飲料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補充檢驗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讓學生合作演示,既培養學生親自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該實驗對于書本內容有承前啟后作用,因為上一課題已學習了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而后面我們又將講到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碳酸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小結歸納出二氧化碳的三點物理性質,并用課件展示,進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系統歸納、總結的能力。

  6、演示實驗:(請一位同學示范)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蠟燭,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象傾倒液體一樣),兩支蠟燭先低后高都熄滅了。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實驗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倒入,同時說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點物理性質?回顧前面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同一個實驗的不同現象,從實驗現象差異得出正確的結論。課件展示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學生分析,解釋得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通過動畫這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提出問題,作為后面探究活動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展示兩個集氣瓶模擬兩個菜窖,請一個同學做實驗判斷哪個菜窖可以安全進去。再次用課件體現菜窖,這樣更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7、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往醋酸、鹽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它們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指導學生取剛才可樂瓶中液體少許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設計實驗):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討論交流):請各小組展示方案。(實驗探究):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從而讓學生得出結論——CO2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課件展示課本實驗6—6。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

  8、學生繼續分組實驗探究:將實驗7中變紅的溶液加熱。觀察現象:有氣泡產生,且溶液又變成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9、學生展示:每個實驗小組自己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與學生一起討論完成提綱第4題,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么物質?進行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石灰水變渾濁。學生得出結論——CO2與石灰水反應。CO2+Ca(OH)2==CaCO3↓+H2O。通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

  10、講到這里及時讓學生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并用課件展示,然后轉換思維角度,讓學生利用所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課件展示,增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時間。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以新的形式鞏固了新課內容,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11、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從而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置課后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欲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五、課堂教學效果評估

  這節課充分體現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以學生進行課堂實驗探究為主,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教學重、難點。學生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這節課由于學生實驗多,我認為教師除了在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注意強調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外,要合理安排45分鐘,學生能自得的內容少講或不講(如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在實驗探究處放慢節奏,并且還要布置好習題做好知識點的鞏固,在單元練習的教學中還將進一步加強和鞏固,這樣就能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響到了當今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而且本節課也為學生將來學習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和第十單元《常見的酸和堿》做了鋪墊。所以這節課就顯得比較重要。在教材本身豐富的實驗探究基礎上,我添加進去幾個利用干冰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標

  (1)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關于二氧化碳的知識,具備了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所以在本節課上,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積極動手實驗,再結合教師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三、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

  三法:情境引入法 、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

  四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形成新知→歸納總結,反思交流

  →練習鞏固,應用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利用了干冰升華這一性質,做了一個“神奇”的實驗: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探究相結合,引導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演示實驗內容:

  實驗(1):教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

  實驗(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使紫色石蕊小花變色實驗。通過學生觀察這組實驗,根據紫色石蕊小花變紅的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碳酸類飲料。

  2、學生分組探究內容:

  實驗(1):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振蕩;

  實驗(2):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

  實驗(3):向紫色石蕊試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熱;

  實驗(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個實驗通過現象讓學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個實驗不僅兩次讓學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還能證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第(3)個實驗通過觀察石蕊的變色,從而體會間接觀察法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個實驗讓學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鑒別方法,初步認識二氧化碳與堿的'反應,為以后學習堿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三)歸納總結,反思交流

  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經過小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再依據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結合生活經驗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幾組畫面和播放視頻讓學生感知二氧化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教會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四)練習鞏固,應用提高

  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一系列習題鞏固二氧化碳的性質,例如:如何證明干冰就是固態的二氧化碳;解釋著名的“死狗洞”為什么人沒事,而狗卻死亡;為什么為了讓用石灰漿[Ca(OH)2]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等等問題。在鞏固中深化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本節教學中,應用三法:情境引入法 、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按照四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形成新知→歸納總結,反思交流→練習鞏固,應用提高,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學習。

  六、課后反思

  謝謝各位評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此前學生已學了氧氣及碳單質的知識,CO2的學習使學生對物質的認識由單質深入到化合物,對今后繼續學習其他化合物知識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以學生身邊最熟悉的CO2作為學習素材,通過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使學生既能學習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初步認識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又能從中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CO2性質的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歸納、概括、對比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強安全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原理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強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學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但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認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較弱,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和片面,因此學生之間需要合作,互動交流,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也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和引導。

  學法指導:主要體現了三個字“疑”、“探”、“用”。

  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提出問題或疑惑。

  探:通過學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組互探及師生共探等多邊互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用: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要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啟發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主動建構知識,師生、生生間協作互動、平等對話。

  教學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視頻、ppt課件)及傳統教學媒體(實驗、黑板等)與教學資源有機整合,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1.設計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增進對科學探究的體驗,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設計創意:

  (1)打破教材編排順序,按情景、問題、探究的順序學習,以學生活動為邏輯主線,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2)簡單改進教材中的實驗,確保實驗成功,現象明顯。

  根據上述教學理念,我設計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景激趣,明確目標。即導入新課(2分鐘)

  首先用圖片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過情景導入和設置問題懸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后,再及時提出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思維積極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此環節用時雖短,但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二個環節:互動探究,合作釋疑。即新課教學(28分鐘)

  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核心,采用三種方式進行。

  1.自學課本,初步感知。讓學生課前先自學課本第117-120頁,并完成導學案上自主學習部分的練習,讓學生初步了解CO2,課堂上再讓學生觀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歸納總結出CO2的物理性質,這樣做的目的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對知識的歸納能力。

  2.實驗探究,深化認識。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及是否與水反應的學習,是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來驗證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實驗和補充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燒。然后對教材實驗裝置進行簡單的改進后教師再演示,因為這一實驗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現相反的現象,因此我用一個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從背蠟燭的一面緩緩倒入,實驗這樣改進后,現象更加明顯,實驗成功率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像水一樣傾倒,并再次證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探究二:CO2與水的反應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設計用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來突破。我把教材中實驗設計為師生合作分組實驗,首先由教師演示稀醋酸、鹽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實驗,認識紫色石蕊溶液遇酸變紅規律的后,讓學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實驗后的礦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紅色,引導學生思考:溶液為什么會變色,是什么使它變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猜想,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種合理假設:假設一:水使石蕊變色;假設二:CO2使石蕊變色;假設三:CO2與水反應后的生成物使石蕊變色。然后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間匯報交流、評價改進實驗方案后依據方案分組進行探究,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后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匯報實驗過程及結果。最后教師取出探究假設三這組實驗瓶中的紙花,用酒精燈烘干,向學生展示前后實驗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對比觀察它們顏色的變化,師生共同收集證據,證明是假設三成立,得出是CO2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色的結論,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和討論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上述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將雪碧碳酸飲料振蕩后打開瓶蓋,觀察到冒出很多氣泡后,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提出問題:為什么碳酸飲料會產生CO2?CO2如何檢驗?從而明確CO2與石灰水反應的原理,得出CO2檢驗方法,從生活走進化學。通過學生熟悉的碳酸飲料來探究物質的性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紹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開對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學習。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再利用課件模擬燈火實驗,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適時地進行安全教育。在教學中我用兩段視頻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界中碳的循環,以及國際上對溫室效應的處理措施,和個人應該如何做,讓學生的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聯系性質,了解用途。CO2的性質學習完畢后,引導學生用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學科學習方法,同時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自己說說二氧化碳的用途,說不完整的,再由多媒體展示,以增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時間。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以新的形式鞏固了新課內容,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化學走進生活。

  第三個環節:當堂練習,評價反饋。(8分鐘)

  我設計了基礎題,鞏固題,提升題三個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當堂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然后師生共同對練習進行評價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缺補漏。

  第四個環節:總結反芻,發展能力(5分鐘)

  課堂練習反饋后,我先讓學生個人或小組討論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既能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又便于學生課后記憶,也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課后實踐,拓展思維(2分鐘)

  讓學生課后通過圖書、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查找資料,撰寫一篇關于CO2氣體的功與過的小論文,制作“保護環境”的宣傳小卡片,呼吁大家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通過開放性、實踐性的課外活動,既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又促進學生將文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課我采用了知識網絡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重點、關鍵突出,簡單明了,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便于課后進行復習和記憶。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質:

  二、化學性質:

  1、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滅火

  2、不能供給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穩定) 制碳酸飲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檢驗CO2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首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但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課堂生成資源,靈活調整教學思路,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說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教師應當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他們,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能說。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想象探究的藍天,成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在前面已經陸續的接觸、學習過二氧化碳這種物質,你能歸納出它的性質么?

  投影并歸納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避免了重復與羅嗦,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重點更為突出。

  講解: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抄寫、記憶 對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強調。

  提問:你們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

  質中,哪些是已經做過實驗親自驗證并非常確定的,哪些只是由別人告訴你的'?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時從老師口中獲知。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創新。

  演示實驗:

  實驗1.用二氧化碳傾倒階梯上的蠟燭

  實驗2.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倒入少量水

  實驗前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實驗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可能的猜想:

  1.二氧化碳會熄滅,而且是下面的先熄滅上面的后熄滅

  2.軟塑料瓶會變扁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

  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實驗2說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這兩個實驗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耗時較長且實驗的成功率較低,所以宜由老師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提問:根據上述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你們還能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可溶于水么?

  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進行實驗設計。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并完善自己的設計。

  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并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

  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 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解:今天老師還補充一個二氧化碳的性質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但它們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們去進行實驗探究。

  投影并講解: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堿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關實驗現象并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抄寫、記憶

  投影:根據本課的有關知識點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學生思考、討論

  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懂得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布置作業:家庭小實驗: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實施,把實驗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對化學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

  課堂小探究

  1.請你根據課本P114頁實驗6-5和實驗6-6的構想,設計一些實驗來證明:(可畫圖)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據四朵浸有石蕊試液的小花在不同條件下顏色的變化,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Ⅰ Ⅱ Ⅲ Ⅳ

  現 象

  分 析

  結 論

  生活事例鏈接

  1.北方的農村,許多人家里都設有地窖用來貯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氣體,因此,人們在進入地窖之前,往往會做一個“燈火實驗”:就是把燃著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證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氣體,不宜進入;當看到 ,證明里面的 氣體較少,可以進去。

  2.為了讓用石灰漿[Ca(OH)2]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潮濕了?

  3.在意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只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么嗎?

  后小探究

  家庭小實驗:請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來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5

  教學目標

  1.學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使學生掌握CO的化學性質。

  3.運用性質,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難點: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教學策略

  (一)學生情況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也有一段時間了,學生已經初步接觸學習物質的一般過程。主要學習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本節課屬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二課時,學生已對二氧化碳性質有所掌握。所以,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與二氧化碳的性質對比學習一氧化碳。

  (二)教學方法

  對比教學法、實驗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出課題。利用“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兩種,并且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今天開始學習有關一氧化碳的知識”這樣一個開頭簡單明了的引出本節課課題。

  (二)新課教授,學習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及用途。在學習物理性質時,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一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溶解性及密度。然后利用蜂窩煤的燃燒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強調要進行尾氣處理,并且可以用放一盞酒精燈來處理)

  (2)有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

  (3)還原性(注意現象及化學方程式)并進行拓展練習。

  (三)對比學習

  請同學們找出CO和CO2性質的不同,使學生能熟練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布置作業:

  可以用幾種方法鑒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學生觀察和描述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通過實驗事實歸納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二氧化碳有關知識的討論,學會全面的熟悉與評價自然界中的物質,樹立利用化學為人類進步服務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CO2、CO的化學性質

  難點:CO2的溶解性和CO2與水反應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探究法,歸納法。

  學習方法:

  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練習法

  教具預備:酒精燈、集氣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水等。

  教學過程:

  提問:寫出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化學式,分析推測它們化學性質是否相同?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強調:分子結構不同使它們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

  講故事“屠狗妖的傳說”引入新課: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峽谷中,有一個聞名的屠狗洞,洞里有個屠狗妖,當人牽著狗進入洞時,人安然無恙,狗卻昏倒,甚至死亡。科學家波爾曼決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牽著狗,一手拿著火把走進洞里,沒走多遠,狗昏倒在地,他馬上蹲下查看究竟,這是他感到呼吸困難,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飄忽不定,波爾曼抱著狗,跑出洞外,放聲大笑:“這屠狗妖原來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質研究。

  一、二氧化碳CO2

  列舉生活事實:冷飲店用雪狀固體放入水中得到冰涼的汽水,雪狀固體是什么?學生思考交流,教師引入學習內容,并提問:物質的性質包括那些方面?

  [演示實驗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驗滿(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實驗2]向燃有高低不同兩支蠟燭的燒杯中傾倒CO2氣體。(讓學生觀察并說出現象作好記錄)

  [演示實驗3]向一個收集滿CO2氣體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讓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生活中的事實: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據以上3個實驗,討論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質:學生歸納,教師簡單書寫,強調干冰的用途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講解安全知識: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深井等地方要怎么辦?鼓勵學生發表見解最后得出結論:做燈火實驗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

  提問:CO2能溶于水嗎?CO2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

  [演示實驗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噴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噴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CO2的集氣瓶中

  第四朵小花噴上水后,在放入盛滿CO2的集氣瓶中

  學生觀察四朵小花的變化,作好記錄并對實驗現象分析

  再將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熱,觀察現象

  學生試寫化學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師取出小花在酒精燈上小心加熱,學生觀察現象并分析,寫化學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學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描述實驗現象。教師講解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說明這是檢驗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結

  學生交流收獲,完成練習1-6(打印的反饋題)

  三、布置作業

  1、課后4、5題

  2、網上查找出有關二氧化碳用途和對生活、環境影響的資料

  四、板書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質干冰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五、教后反思

  本節課以小故事和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出要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學中實驗貫穿始終,學生愛好很濃,個個主動參與學習中,個個躍躍欲試,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無法解釋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現象,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很高。存在主要問題是:由于條件所限,學生沒有進行分組探究,多媒體沒有應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課件展示出來,效果會更好。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7

  一、教學設計思路

  CO2是繼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就有所接觸,但對CO2的性質和用途未必有科學的認識。由于在O2的學習中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于CO2的基礎知識,學生大都能通過預習來掌握。然而多年來的接受式學習,使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例如:當看到CO2通入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紅,他們就會得出CO2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錯誤結論。

  本堂課準備從生活實際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CO2的性質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測;在此基礎上先由教師提出三個探究任務: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裝有兩只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并發現新問題: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次探究。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使學生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的心態;教學的核心是發現并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關二氧化碳的事例,猜測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測。

  交流實驗現象,總結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發現并提出新問題: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討論、設計、優化并實施探究方案。

  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自主學習,小結性質、歸納用途。

  實驗延伸。

  二、教案

  課題

  二氧化碳

  授課人

  高建萍

  學校

  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一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并能舉例說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會合理的假設對探究的重要性,嘗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2、經歷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CO2性質的學習,加深原有的關于CO2的認識,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已經熟悉的物質。

  2、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體會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勇于實踐對于人們認識物質的意義。

  重點

  二氧化碳與水的作用

  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探究: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教學方法

  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實驗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燒杯、試管、玻璃片、鐵架臺、橡皮塞、導氣管、吸管、膠頭滴管、酒精燈、試管夾、鐵皮、錐形瓶。

  石蕊、石蕊試液、石蕊試紙、稀硫酸、蠟燭、石灰水、二氧化碳氣體。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請學生收集有關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組織學生列舉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與CO2有關的事例,推測CO2的性質。

  教師歸納板書:

  生活的事例性質猜測

  (課件配合出示學生提出的事例和相應的猜測)

  交流發言、討論。

  猜測:二氧化碳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可能會變成無色液體或固體。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頭腦中勾勒出對CO2的初步認識,將學生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事實做出合理的猜測。

  組織學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務:

  ⑴向石灰水中吹氣;

  ⑵向有兩只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

  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

  多媒體播放自制的課件:紫色石蕊試液自述。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觀看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集體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產生認知沖突: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石蕊試液變色?

  CO2與紫色石蕊試液的`作用是本節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缺乏對酸堿指示劑的感性認識,通過計算機設計擬人動畫介紹紫色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的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為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驗證假設,并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組織學生第二次探究。

  明確探究任務: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后,試液變紅的原因。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猜測原因、設計實驗方案。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組織學生交流、評價各小組的驗證實驗。

  猜測:石蕊變紅的可能原因有空氣、水、二氧化碳與水作用后的產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設計實驗方案:

  (一)向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吹氣,將所得試液滴到石蕊試紙上;

  (二)取兩張石蕊試紙,一張滴蒸餾水、一張保持干燥,同時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分組實驗。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第二次探究的問題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后,試液變紅色究竟能說明什么問題的疑問之上的。由此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真實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展現和提高。

  引導學生自學。

  根據有關CO2的性質,總結歸納用途。

  自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交流,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

  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問題,感受和體會化學的價值。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白性質決定用途的道理。

  設置實驗情景:點燃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然后將一底部被剪開的飲料瓶罩在兩支蠟燭上。

  猜測哪一只蠟燭先滅;

  觀察實驗。

  課后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將學生的探究欲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8

  教學目標:

  1、學生能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學生能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備方法和實驗步驟。

  3、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關的現象。

  教學內容:

  一、二氧化碳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化學性質:不支持燃燒,也不供給呼吸;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生成碳酸鈣沉淀)。

  制備方法: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

  實驗步驟:

  (1)將大理石或石灰石放入錐形瓶中,塞上帶有導管的橡皮塞。

  (2)將導管另一端插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

  (3)向錐形瓶中加入稀鹽酸,觀察現象。

  二、一氧化碳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略小于空氣,難溶于水。

  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金屬和二氧化碳。

  注意事項:一氧化碳有毒,易燃易爆,實驗時要小心操作,確保安全。

  實驗步驟:

  (1)展示一氧化碳的燃燒實驗,觀察火焰顏色及產物。

  (2)展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觀察現象并解釋原理。

  教學方法:

  講授法: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質。

  實驗法: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觀察現象,加深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質的理解。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質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評價:

  課堂表現: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聽講、提問、回答問題等。

  實驗操作: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規范性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小組討論:評價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度和觀點表達能力。

  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收集生活中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關的例子,并解釋其原理。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實驗安全教育,確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

  2、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2、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產生和用途。

  3、引導學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教學內容:

  一、二氧化碳

  物理性質: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可溶于水。

  化學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供給呼吸。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產生與用途: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動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燒等。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制汽水、制冷劑等。

  二、一氧化碳

  物理性質: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密度略小于空氣。

  化學性質: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火焰。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

  產生與危害:一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一氧化碳有毒,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人體缺氧。

  教學方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方式,自主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人類生活和環境中的作用和影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些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關的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學習新課

  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引導學生理解它們的特性和作用。

  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觀察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過程,以及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討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產生和用途,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提高環保意識。

  三、鞏固練習

  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理解和記憶。

  四、課堂小結

  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強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啟發式教學法和結合生活實際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讓他們在參與中提高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同時,我也注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時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引導和解釋。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認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學生能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學生能夠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及檢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相關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樹立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及檢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及轉化關系。

  三、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試管、燒杯、導管、酒精燈、橡皮管等。

  實驗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等。

  多媒體課件: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實驗室制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些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問學生: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關的現象?它們有什么作用?

  2、講授新課

  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等。

  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如與水的反應、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等。

  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如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等。

  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檢驗方法,如使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等。

  3、實驗操作

  分組進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

  學生自主進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檢驗實驗,加深對性質的理解。

  4、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總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實驗室制法及檢驗方法。

  強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如滅火、制冷劑、冶煉金屬等。

  5、作業布置

  布置相關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鼓勵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識。

  五、教學評價

  1、課堂評價:

  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實驗操作能力、討論交流情況等。

  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進行評價,了解學生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識的掌握情況。

  2、課后評價:

  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和練習題,檢查學生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

  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促進相互學習和進步。

  六、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同時,我也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激發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及轉化關系方面存在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講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關文章: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范文07-19

初三化學教案11-10

初三化學教案02-1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通用11篇)06-09

初三化學教案最新03-13

關于初三化學教案03-07

初中化學教案《過濾和結晶》12-28

初三化學教案模板【五篇】03-07

初三化學教案:元素及元素符號08-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先锋影音少妇资源 |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字日韩二区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第一福利一区二区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