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篇一:《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復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寫于北平,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涼、勝日秋果 ”等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所寫景色較為具體,考查的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而本文所寫的秋味則是抽象難把握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一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圈點批注的閱讀習慣,閱讀中不能準確捕捉重點詞句,通過學習力求幫助他們學會鑒賞散文,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jié)構(gòu)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lǐng)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jié)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導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回顧《荷塘月色》標題與文章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nèi)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著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注,鑒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jié)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jié)構(gòu)和語言。 作業(yè):借鑒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征。(意圖:照應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篇二:《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
2.領(lǐng)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品味文章簡潔清麗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散文的能力。
2.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并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
3.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tài)。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nèi)外交困的現(xiàn)實下,贊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nèi)心的
憂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點
(一)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
(二)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并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
三、教學難點
(一)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tài)。
(二)引導學生推敲文中悲涼、傷感情調(diào)的由來,從深層次理解此文的豐富內(nèi)涵。
四、教學方法
(一)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對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討論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體會課文以情馭景、形散神聚的特點。
(三)講授歸納法:教師對學生討論進行歸納小結(jié),形成對文章整體性理解。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可曾聽過這樣一位文人?他三歲喪父,中年喪子,抗戰(zhàn)前因第三者插足與愛妻離異;抗戰(zhàn)中,母親被日寇炸死,兄長也死于日偽的屠刀之下;抗戰(zhàn)后,自己在蘇門答臘身死敵手,成為異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現(xiàn)當代作家郁達夫。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和熱情坦蕩的風格。郁達夫的散文,帶有比小說更直接、更鮮明的自敘的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diào)子,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題
“故都”表面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明確而又深沉。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
(四)設疑討論,品味鑒賞
1.將個體與集體朗讀結(jié)合起來,有感情的誦讀。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讀完課文后,要討論解決好兩個問題--作者描繪了哪些景象?寫出了故都秋怎樣的特點?
明確:共描繪了五種景象--秋晨靜觀、落蕊清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寫出了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3.賞析“秋晨靜觀”
(1)請同學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運用聯(lián)想、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秋晨圖”。
明確:碧綠遼闊的天空做了畫面的背景;地面上,有五顏六色的牽牛花;天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頭望碧空,俯身拾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云之中。
(3)學生思考:這幅畫是怎樣體現(xiàn)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呢?
明確:“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了無點塵之感,寫出了“清”;“靜對著像喇叭似的(朝榮)的花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等冷色調(diào)的“牽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涼的“秋草”體現(xiàn)了“悲涼”。
(4)意境仿句。要求學生選取課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
例句: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玉泉無聲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西山的聲聲蟲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抬頭便見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藍朵棲身的破壁腰上。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無聲的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槐樹葉下的絲絲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細草作襯的牽牛花上。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早晨起來腳踏落蕊的感覺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掃帚在灰土上留下的絲紋里。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寒蟬的衰弱的殘聲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秋蟬隨處可聞的啼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灰天下的涼風小雨里;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天可真涼了--”的微嘆里。
(四)總結(jié)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已經(jīng)把握了作者筆下的故都之秋的景象、北國之秋的特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認識存留于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這種深沉的“悲涼”呢?
郁達夫年幼喪父,家境貧窮,從小就經(jīng)歷過得人生悲苦養(yǎng)成了他憂郁敏感的氣質(zhì)。在他的自傳中他甚至把自己的降生稱為“悲劇的出生”,“覺得一切都是虛幻,真真實實的只有凄切的孤單”。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悲涼的情調(diào)。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的國家內(nèi)則兵連禍結(jié),生靈涂炭,再加上反動統(tǒng)治的政治高壓和白色恐怖;外則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寇步步緊逼,東北淪陷,華北危急,北平的淪陷不過是遲早的事。昔日強大的泱泱大國和輝煌一時的傳統(tǒng)文化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本文寫于1934年8月,三年后北平失守。作者于不經(jīng)意間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唱了一曲凄惻的挽歌。
“我的不遠千里”趕到北平仿佛就是為了飽嘗這種悲涼。秋風秋雨,落蕊寒蟬,不唯北國獨占,江南也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在故都,寒蟬的殘聲處處可聞,槐樹的落蕊滿街都是,真有一種不勝濃郁的悲涼啊!作者不逢北國之秋,已近十余年了今朝相逢,該是一種怎樣的欣喜啊。然而,故都與歷史賦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時代風云和戰(zhàn)爭的硝煙中,朝不保夕。所以,留住過去的輝煌、過去的色彩、過去的北國的秋天,該是一種何等纏綿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釋懷的眷戀啊!
篇三:《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景物的描寫方法。
2、通過體會文中抒情的語句,學會用贊美的文字抒發(fā)悲情。
3、學生通過品味文中語言,學會細心地觀察生活,激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膩和用詞的精妙
三、教學難點
1、作者是怎樣用贊美的文字表達悲秋之感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嗎?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到外地上大學、工作。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們有一天遠離家鄉(xiāng),你最留戀的是家鄉(xiāng)的什么?作為北方的孩子,你會想念家鄉(xiāng)的紛飛雪嗎,你會想念秋天曠野的風嗎?在郁達夫眼中,故鄉(xiāng)是一種割不斷的情緣,他深愛故鄉(xiāng)的人,愛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當他回到久別故都,是什么讓他情不能自已,寫下了這篇為后人稱道名篇《故都的秋》。今天讓我們在這朗朗的秋日里,跟隨郁達夫回到那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共同感受故都秋天的味道。
(二)整體感知
1、通過預習,全文作者是圍繞什么來寫的,找出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秋味)
2、作者描寫了故都秋天的那些景象,你能否用文學的語言來概括一下?
(牽牛花、秋雨、槐蕊、秋棗、秋蟬……)
3、①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第三段:陶然亭的蘆花、釣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
那么作者如此思念的這些景物,甚至“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②為什么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
(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到北京旅游的經(jīng)驗)
名勝古跡只是一個城市外在的印記,而真正的文化是隱藏在街頭巷尾,散布在尋常百姓家的,是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的。
4、本文的意境或者說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從哪找到的?(第一段)
第一段很重要,他不僅讓找到了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文眼,更我們體會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下面我們就來共同體會,作者是怎樣將這種清、靜、悲涼的情感貫穿于這些平常的景物之中的。
(三)重點賞析
5、①我們先來看看對牽牛花的描寫。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guān)于牽牛花的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牛花重點描寫了牽牛花的什么?(花色)②作者問什么最愛藍色和白色?
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更符合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
6、接下來作者寫了槐蕊,槐蕊給人的感覺是什么,在文中找?
(靜)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了,這是什么手法?(以動襯靜)但郁達夫并沒有走前人的這個老路,他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
①(“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通過觸覺寫靜)
②(“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通過視覺寫靜)
如果不是萬籟俱寂,作者怎能有如此的細膩的體驗,如果不是心靜如水,作者又怎能觀察到這細微的情節(jié)。正所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從秋蕊的靜中,郁達夫看到的不僅是自然之秋,也是人生之秋。
7、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大家齊聲朗讀秋雨這一段,秋雨給大家是什么感覺?(悲涼)我聽見有同學說悲涼,在哪看到的?(同學找)
這段文字中沒有一個“悲”字,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了一種悲涼,到底悲從何來?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那種凄涼,那種無奈,都在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歷盡滄桑之后,調(diào)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用心的學。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相關(guān)文章:
《故都的秋》課件05-05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30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14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8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5
故都的秋教案課件05-10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5
《故都的秋》說課稿5篇12-04
《故都的秋》部編版高中語文說課稿12-04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