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教案
曹操手下主簿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為人所稱道。但是漢中之戰曹劉雙方僵持不下之時,曹操進兵無益,退恐人笑,躊躇之際,隨意傳出“雞肋”夜間的口令。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楊修之死》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教學目的:
一、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
二、進一步理解敘事順序。
三、從歷史的角度、藝術的角度,認識曹操。
教學重點:目的一;
教學難點:對楊修被殺原因的.正確理解。
教學關鍵:目的三;
教學方法:引導自讀;
教學時數:一節。
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背景導入新課。
二、指導學生分析敘事的邏輯性。
1.選文圍繞曹楊之間的矛盾寫了那幾件事?記述這件事的行文順序能否變動,為什么?
——(1)嫌門闊 忌之
(2)一盒酥 惡之
(3)殺近侍 愈惡之
(4)告發丕 愈惡之
(5)斬門吏 大怒
(6)作教 殺心
(7)雞肋 殺
2.文中這些事的記述順序不宜變動。
——七件事從時間順序看是倒敘,但從曹操“進兵收兵猶豫不決——殺楊修——進兵失敗——班師”的過程中,殺楊修的事是順序的事。因此,從篇章結構上看,殺楊修前的七件事,要當插敘對待。
3.楊修死后,原著中有幾句詩,對楊修之死是這樣說的:“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我們現在想想,說得準確不準確?
——有道理。楊修恃才放曠,喜耍小聰明。而曹操在文中是個表面上“稱美”,而“心惡之”的妒賢嫉能的人,兩種性格互相沖突,必然導致一個結局,但楊修與曹氏父子間爭寵奪權的斗爭,卷入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這才導致他遭殺的本質原因。
4.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奸雄”之稱,從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嗎?
——一奸:借故殺人,
——二奸:不讓人識破心機,
——三奸:惠善后。
三、課堂練習:
比較下列“以”、“乃”的詞性和詞義:
(1)此乃楊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
(3)吾乃在夢中;
(4)門內添“活”乃“闊”字也;
(5)修以雞肋之意對;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楊修之死》教案】相關文章:
《楊修之死》課件設計05-03
《楊修之死》優秀說課稿12-20
楊修之死讀后感04-09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人教版)12-16
課文楊修之死的閱讀理解12-11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五單元作文:楊修之死誰之過-750字09-09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五單元作文:《楊修之死》讀后感-650字09-09
歐陽修的送楊寘序原文10-27
《送楊真序 歐陽修》閱讀答案及翻譯參考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