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課標解讀】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詩詞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游、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愿,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一種震撼山岳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后,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閑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余音裊裊,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為大眾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托,那么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ㄒ唬薨櫍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ǘ薨櫟幕締挝哗ぉゑ耷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ㄒ唬┑厍驇r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ǘ┌鍓K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ㄈ┌鍓K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模擬板塊運動的游戲
游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為界,左邊的同學為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為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ㄋ模耷呐袛喾椒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中的礦石很可能被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ㄒ唬⿺鄬拥男纬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ǘ⿺鄬拥幕拘问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為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ㄋ模⿺鄬訕嬙斓孛
斷層形態
上升巖塊
下降巖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實例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必修一《雨巷》教案12-04
高一數學必修3映射教案03-2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必修一作文10-27
高一必修一的同步作文09-02
高一必修3的作文01-06
高一必修一離騷原文09-06
高一必修英語作文10-26
《登高》優質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