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兵馬俑的教案
導語:《秦兵馬俑》是一篇介紹歷史文物的文章,本文采用總分結構布局謀篇,讓人感到思路清晰,為把秦兵馬俑的真實面目展示給讀者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先總寫后分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秦兵馬俑的教案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秦兵馬俑的教案1
本篇課文以其緊湊鮮明的結構、生動形象的語言、細致入微的描述,充滿深情地展現(xiàn)了秦兵馬俑光輝燦爛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悠久深遠的文化藝術。整篇課文涌動著一種濃濃的真情一種對于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贊嘆之情。可以說,它不僅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更像是一首動人心魄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贊美詩。教學本篇課文,可在學生讀熟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情字為切入口,讓學生在情境中,在課文生動凝練、細膩傳神的語言材料中,在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與碰撞中,受到心靈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脈搏與歷史文化的脈搏、與文本語言的脈搏、與作者情感的脈搏形成強烈共振,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語文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感受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請你用一個詞語說說它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氣勢恢弘、舉世無雙
2、秦兵馬俑之所以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因為它
出示: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
指導朗讀。
3、同學們,在出土的近8000多個栩栩如生的兵馬俑中,竟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近兵馬俑。
二、品詞析句,在文本語言中動情
1、學習49小節(jié)。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49小節(jié),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類型的兵馬俑?
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馬俑。
師:的確,大廳里的兵馬俑類型眾多,每一件都是極為精湛的藝術珍品。板書:類型眾多
(2)出示第4小節(jié)
出示: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后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tài)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師:每一種類型的兵馬俑都有不同的穿著打扮,也有著不同的動作神態(tài),而這些恰恰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個性特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描寫將軍俑的這段文字。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想象將軍俑的樣子,并思考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將軍俑。。
學生交流:
威風凜凜、神態(tài)自若、沉著鎮(zhèn)定、英姿颯爽、氣宇軒昂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你心目中的將軍形象表現(xiàn)出來嗎?
指導朗讀
(3)自學59小節(jié)
剛才我們通過將軍俑神態(tài)、動作的研究,了解了將軍俑的威風凜凜,久經沙場的個性特點。那么,武士俑、騎兵俑等等又有什么個性特點呢?請你仔細品讀59小節(jié)中其中的一節(jié),細細體會。
學生自由讀。交流,
師:誰來說好所武士俑有什么個性特點?
出示第五小節(jié):武士傭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zhàn)靴,頭發(fā)一律挽成了偏向左側的發(fā)髻。他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tài)嚴峻,好像一場大戰(zhàn)就在眼前。
生:威武凝重、訓練有素、體格健壯、蓄勢待發(fā)、整裝待發(fā)
師:能抓住武士俑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
師:從武士俑的神態(tài)中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他們個個蓄勢待發(fā)。這樣的軍隊一定無往不盛。
(4)武士俑威武凝重、高大威猛、英勇善戰(zhàn),那么其他的呢?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交流
師:聽了你們的交流,讓老師對秦兵馬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請你挑選你最喜歡的有關段落讀給同桌聽,把你的理解,感受通過朗讀讓對方感受到。
學生互讀
(5)學習第10小節(jié)。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秦朝大軍浩浩蕩蕩,所向披靡,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博大場面。我們邁過靜靜流淌的時間之河,從這些兵馬俑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我們再靠近一點,近距離地去欣賞他們各自的不同神態(tài)。
A、出示一組神態(tài)不同的兵俑圖片。
B、出示:有的頷首低垂,若有所思,有的眼如銅鈴,神態(tài)莊重,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有的凝視遠方。引讀
C、課文中,是怎樣用生動的筆墨來細致描述兵馬俑各自不同神態(tài)的呢?
再出示聯(lián)想的句子: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zhàn)勝敵手;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作殊死拼搏;好像隨時準備出征;好像在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
師: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妙處?
生:這樣寫,把兵馬俑寫活了。
生:兵馬俑是雕塑,這樣寫,賦予了它生命。
生:課文這樣寫向我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戰(zhàn)士。
師:作者豐富的聯(lián)想,把兵馬俑寫活了,使他們富有了感情。
D、說話練習
神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是寫也寫不完的,請你仔細觀察,展開聯(lián)想,學著文中的句式,繼續(xù)寫下去。
出示:有的 ,好象 。
學生交流
E、正如文中所說,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讓我們再次感受它們精湛的制作工藝,學習作者細致的描寫,感受他豐富的想象。齊讀第10小節(jié)。
F、正因為兵馬俑不僅而且引讀,(再次出示過渡句)所以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板書:形象鮮明
三、主題升華,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
秦兵馬俑,這沉醉了幾千年的瑰寶,一朝腥來,震撼了全世界。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我們?yōu)檫@雄心萬丈的祖先感到驕傲,更為他們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而自豪!我們又仿佛看見那疾馳而來發(fā)軍陣,聽見戰(zhàn)馬的嘶鳴,讓我們滿懷激情,朗讀最后一節(jié)。
四、課外延伸
課后請同學們上網瀏覽有關秦兵馬俑的網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的教案2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8個字只要認識不要求會寫。認識一個多音字乘。能夠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lián)系課文內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學生自認生字,相互交流。從讀音上看:瞰 、弩、頷、髻、鎧五個字的音容易發(fā)錯。同學們要看準拼音,多讀幾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讀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讀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況下該讀哪種音。
二、學生根據(jù)自讀提示,再次閱讀課文
(一)閱讀提示。
1.秦兵馬俑是什么樣的呢?有什么特點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紹兵馬俑的呢?同學們,讀一讀課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為幾個部分來講兵馬俑的?每個部分講的什么?各個部分是用哪句話連接起來的?
3.文章著重對哪個部分進行了描寫?重點讀一讀。
(二)學生回答,討論。
三、精讀選段
1.第二自然段
具體描繪了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從哪些語句說明兵馬俑的確規(guī)模宏大的呢?
①數(shù)據(jù)中體會規(guī)模宏大。你可以勾畫出有關數(shù)據(jù)讀一讀,體會它面積之大、數(shù)量之多。
②單舉開掘的一號坑里兵馬俑的數(shù)量進一步說明規(guī)模宏大。
③兵馬俑的陣容巨大和氣勢恢弘、制作工藝精湛,體會到規(guī)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樣介紹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呢?
學生勾畫書中具體描寫的樣子及神態(tài)的詞語,體會到個性特點
將軍傭 身材魁梧 頭戴軍冠 身披鎧甲 手握寶劍 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態(tài)自若 久經沙場 肩負重任 沉毅多謀武士俑 體格健壯 穿著裝扮目光炯炯 威武凝重 剛烈豪爽
騎兵傭 上身著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戰(zhàn)堅毅頑強
車兵傭 分為馭手和軍士 分工明確 各司其責
弓-弩手 張弓搭箭神情專注 隨時準備沖鋒陷陣
馬 傭 形體健壯 肌肉豐滿躍躍欲試 神氣活現(xiàn) 斗志昂揚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會真正體會到: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從而,由衷地熱愛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贊美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橫線的句子是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對上文作了小結,又對下文的學習作了提引。極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馬俑的舉世無雙,絕無僅有的地位。
②端詳就是仔細地看、細致地打量。這些兵馬俑乍一看,似乎一樣,但只有精心端詳時,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細微差異。
③加底紋的部分,具體介紹了兵馬俑的不同神態(tài)。作者運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加以細描,仿佛讓我們看到,那一個個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場的高大形象;仿佛讓我們傾聽到,那一個個威猛將士思鄉(xiāng)念親的凄婉心聲;仿佛讓我們感受到,那一個個兵馬俑背后的血淚與辛酸正是作者的獨巨匠心選擇了恰當?shù)挠^察視角,運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讓我們讀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悟出中國人民智慧的偉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給我們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創(chuàng)造當你與作者一道思緒馳騁,神游兵馬俑,就會用想象的翅膀觸摸到兵馬俑的神韻,品嘗創(chuàng)造的快樂。
【秦兵馬俑的教案】相關文章:
秦兵馬俑教案04-15
《秦兵馬俑》教案06-21
《秦兵馬俑》的教案09-05
《秦兵馬俑》教案08-29
秦兵馬俑名師教案02-23
秦兵馬俑優(yōu)秀教案03-18
課文《秦兵馬俑》教案08-26
《秦兵馬俑》優(yōu)秀教案03-17
《秦兵馬俑》教案及評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