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這土地》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愛這土地》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愛這土地》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方式:
1、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
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了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涌 刮著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 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 鑒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假設這只鳥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 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么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么后面洶涌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托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么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征著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我愛這土地》教案 2
一、教學目的
1、引起同學對新詩的興趣
2、增加對新詩的了解
3、體會本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三、教學設想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四、教學過程(以下內容為授課同學的教案)
(一)、導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于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二)、新詩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于新詩的產生也即現代詩的產生主要有三點:
(1)、“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使規律的古詩變成了文學圣地的LKK,放進了“博物館”;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了新詩花園的第一只玫瑰。
2、提問:那么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新詩呢?
明確:現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弦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于
在那一天
發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只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
一只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教案 3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學法指導:
“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愛國持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個別字詞讀音;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小組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小組分別齊讀,注意重音劃分
五、課堂練習
一、給下邊加點字注音。
艾( )青 嘶( )啞( ) 姹( )紫嫣( )紅 薔( )薇
二、下列詞語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急怒 腐爛
B.黎明 溫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機 洶擁 神奇
D.復新 悲憤 象征 摯愛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①.我也應該用嘶啞( )的喉嚨歌唱
②.這永遠洶涌( )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③.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 )的風
④.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②.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 。
③.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的詩句是 。
五、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我愛這土地》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技能目標:
能有感情,節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
反復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節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學法指導:
反復朗讀,查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了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雄渾);節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學生自讀
2、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1、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征比喻著什么?
2、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并說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如何理解最后兩句?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比喻革命斗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后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把握內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后,學生上臺朗誦并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臺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疑問。
八、布置作業,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 5
1、課例名稱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
2、教學目標
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旋律與節奏美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重點難點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3、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 “河流”、“風”、“黎明”的前面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溫柔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1、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確:“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我愛這土地》教案 6
一、設計說明
這是一首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所學的第一首現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后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六)布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我愛這土地》教案 7
一、導入: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其象征意義。
(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要走近詩歌,我們先走近詩人)
——有沒有同學能更多地介紹一下詩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艾青簡介)
(二)朗讀環節:
1、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提出兩點要求:(1)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2)要注意語氣、語速、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
2、哪位同學談談詩人的感情。
一學生:有悲憤,還有愛國的情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針對這種情感,我們應如何來朗讀?
生:語氣——沉郁;語速——舒緩;還應注意準確的停頓;恰當的重音。
3、誰來試著朗讀?
一學生朗讀。
4、評價朗讀(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能夠真誠的贊揚和批評他人,對他人是一種幫助,對自己是一種進步)
一學生:我覺得他讀得語速過快,味道不足。
師:你愿意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生讀。
師:誰再為剛才的朗讀進行一番點評?
一學生:我感覺停頓、重音都沒問題,就是感覺拿捏得不夠到位。
師: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那么你能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此生讀。
師:大家認為他讀得怎樣?
學生:好。
師:有沒有再進步的空間呢?
生:有
師:我們還是來欣賞一下錄音朗讀吧?
5、聽錄音朗讀(注意在課本上標注停頓及重音)
師:同學們剛才聽的非常投入,有沒有同學愿意再次朗讀?即使是剛才讀過的同學也可以重試一次!這可是一次機會,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向勇氣挑戰!
剛才已經讀過的一位同學又一次舉手。
師:哇,某某同學又把手筆直的舉起來了!(故意停頓一下)嗯,估計下面會有掌聲響起!
學生熱烈鼓掌,某生朗讀。
(三)品味環節:
師:朗讀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們期望的高度,那么本節課剩下的'時間,我們還是一起來品味詩歌,看作者怎樣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達出來。要讀懂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哪兩個問題呢?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第一個問題:詩中具體歌詠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師:僅僅指土地嗎?
生:祖國
師:嗯,祖國,也就是中華民族。那么詩中那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這三句話塑造了怎樣的民族形象?
生:……
師:我們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句,要理解這句,哪個詞是關鍵詞?
生:關鍵詞是“暴風雨”,塑造了一個倍受蹂躪的民族形象。
師:受誰的蹂躪?
生:日本。
師:如何知道?
生:在詩的最后面有一個時間1938年。
師:可見,寫作年代和時代背景對理解文本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寫出了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個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
師:“不屈不撓”這個詞用得真好。你從哪幾個關鍵詞讀出這個民族形象?
生:從“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讀出
師:這四個詞我們是否給他們劃為兩組理解,思路會更清晰。“悲憤、激怒”兩詞寫出了不屈的情感、抗爭的精神,而“永遠、無止息”兩詞寫出了這種抗爭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見,中心詞前面的修飾成分對把握文本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還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師:從哪里讀出的?
生:“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這句看出。
師:讀到“黎明”時,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沖破黑暗,露出曙光,迎來嶄新的一天。
師:是呀,我們民族迎來了美好的未來。抬頭看黑板,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中華民族的形象:她是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
但,她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最終,她是一個有著光明未來的民族!
師: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中華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誰之口展現出來的呢?
生:鳥
師:鳥是怎樣的形象呢?
生:……
師:要理解“鳥”這個形象,首先找出描寫鳥的形象的詩句。
生:“我也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和“——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形象。
師:對,是一個義無反顧樂于犧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個疑問:一般我們都愛用“悅耳、珠圓玉潤”來形容歌唱,為何詩句要用“嘶啞”?
生:因為它為飽受磨難的祖國焦灼憂慮
生:聯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啞了。
師:是呀,從嘹亮唱到嘶啞唱到死,一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它愛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里”,是一種怎樣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不由讓我們想起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看黑板。前一豎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豎排是他們“象征義”,因此,本詩是運用了象征手法。
師:正因為有這樣無畏的這樣英勇的人民,我們的祖國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請齊讀)
生:(齊讀)為什么我的眼里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師:這僅僅兩句詩歌,有沒有疑問?
生:為什么愛得深沉,就要常含淚水?
師:沒有同學來為他解答一下?
生:我認為他是為祖國難過而哭泣。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
師: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生:還可以吧。
師:“還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滿意,對不?
生:點頭
師:僅僅是悲傷的淚嗎?聯系民族形象來理解。
生:(恍然大悟)為磨難的祖國流下悲傷的淚水
為不屈的祖國流下堅強(悲壯)的淚水
為希望的祖國流下憧憬的淚
水
師:是的。不論祖國在怎樣的情景中,詩人都表現了與祖國不棄不離榮辱與共的愛戀之情。請同學們把這小節再飽含深情誦讀一遍。
生:齊讀
師:我還有一個疑問,這小節可不可以刪掉?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寫性的記敘,這一小節是直接抒情,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感情也得以升華。
師:非常好。請再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好不好?
生:大聲齊讀。
四、拓展提高;
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們同學。假如陶淵明文天祥同時與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誰心心相印?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為他們都是愛國詩人。
師:對。都生活在國難當頭之際,都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你積累了哪些愛國?
生: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陸游)
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陸游)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關山月》(陸游)
師;這樣的詩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我們無須再列舉。請飽含深情再齊聲朗讀一遍《我愛這土地》
生:齊讀
師:最后兩句味不夠濃,再讀一次“為什么——……”
生:再次朗讀讀后兩句。
五、作業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我愛這土地》教案 8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節奏,理解本詩的感情和深刻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學習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感情,通過自學和討論品讀欣賞詩歌的富表現力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真摯深沉的情感和表現手法。
2、通過自主閱讀欣賞《礁石》,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設身處地的體驗和理解作品和詩人的感情。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和關鍵的詞句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突破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的象征意象,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為啟發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言探究互動——拓展閱讀創新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朗讀詩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音樂欣賞導入。
2、說出歌名回憶歌詞。
3、調動平時的積累,發揮聯想說說把哪些具
體的事物比作母親。
二、誘思導學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觀看影片激發學生的感情,介紹背景1、觀看影片,談自己的感受
2、簡介作者2、朗讀感知
3、朗讀指導
三、品析詩歌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生互動,感悟詩句1、自主學習
2、體會象征意義2、互動討論
3、課堂小結3、齊背詩歌
四、拓展運用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反饋練習,進一步體會象征手法1、通過朗讀,結合詞句把握
形象及象征意義。
2、小詩仿寫,創新練習2、展開聯想與想象,寫一段詩
《我愛這土地》教案 9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和象征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只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為什么?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只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煉、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著極豐富的內涵和意蘊,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干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溫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為何悲憤;被激怒后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為什么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征著希望的黎明為何用“溫柔”來修飾……這里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別,凄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為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心沉痛)“死”(為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凄涼、苦難、希望,不停抗爭……。把學生羅列的匯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后然后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疑(生成環節)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節。這里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為什么要把自己假設成一只鳥?
(2)最后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里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系。國家側重于政治意義,相對于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土情結:游子遠游常會帶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于死刑,讓你脫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于肉體。可見鄉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溫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說,土地它不僅是祖國母親的象征,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著這樣的情感積淀,來抒發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所以詩人可以毫不矯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全詩。
掌握詩中的重點字詞,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 “土地”“河流”“風”“黎明” 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體會詩人通過意象組合所傳達的復雜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
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以讀促悟。
問題引導法
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象、象征意義和情感表達。
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導入(3 分鐘)
播放一段關于祖國壯麗山河的視頻(如長城、黃河、五岳等畫面),然后提問學生:“當你們看到這些畫面時,內心有什么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說出對祖國土地的熱愛之情,進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作者及背景介紹(2 分鐘)
介紹艾青的生平簡介,重點提及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創作經歷。
講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詩寫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當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正在踐踏中國的大地,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詩人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詩。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5 分鐘)
教師范讀全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和初步理解。如 “嘶啞(sī yǎ)”“洶涌(xiōng yǒng)” 等。
請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
研讀詩歌,分析意象(15 分鐘)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風、黎明。
提問學生:“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例如,“土地” 是 “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這象征著當時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國大地,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河流” 是 “悲憤的”,它象征著人民的悲憤情緒;“風” 是 “激怒的”,這表現出人民對侵略者的憤怒;“黎明” 是 “無比溫柔的”,象征著人民對勝利的向往和希望。
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然后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熱愛,以及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對勝利充滿希望的復雜情感。
深入探究,理解象征(10 分鐘)
講解象征手法的定義:象征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或不便表達的意義的一種文學手法。
讓學生結合詩歌中的意象,進一步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提問:“如果不用這些意象,直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憤恨,詩歌會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體會象征手法的獨特表達效果,它使詩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藝術感染力。
讓學生在詩中再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象征手法,并進行分析。
品讀詩歌,體會情感(10 分鐘)
教師再次范讀全詩,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嘗試通過語調、節奏的變化來表達情感。
請幾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給予指導和鼓勵。
全體學生齊背全詩,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記憶。
拓展延伸(5 分鐘)
讓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表達愛國情感的詩歌或文學作品,并簡要說明其表達愛國情感的方式。
教師推薦一些愛國主題的詩歌,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鼓勵學生課后閱讀。
課堂小結(3 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詩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的運用以及詩人表達的深沉愛國情感。
強調詩歌在表達愛國情感方面的獨特價值,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作業布置(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全詩。
以 “我愛這土地” 為主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達自己對祖國土地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視頻。
包含《我愛這土地》的教材或詩歌集。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歌的情感,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如配樂朗讀等。對于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多列舉一些實例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同時,在拓展延伸環節,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我愛這土地》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全詩。
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學習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如 “土地”“河流”“風”“黎明” 等的象征意義。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悲憤而深沉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
意象分析法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義,從而把握詩歌的主題。
問題引導法
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組合作法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3 分鐘)
播放一段關于祖國山河的視頻片段(如壯麗的山河、廣袤的土地、勤勞的人民等畫面),引導學生觀看后談談自己對祖國土地的感受。
引出課題《我愛這土地》,介紹詩人艾青及其創作背景。艾青,原名蔣海澄,現代著名詩人。這首詩寫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當時日本侵略者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7 分鐘)
教師范讀全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
請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如強調 “嘶啞”“洶涌” 等詞的讀音。
全班齊讀,思考: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研讀詩歌,分析意象(15 分鐘)
“土地” 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表現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
“河流” 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
“風” 象征著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黎明” 象征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如 “土地”“河流”“風”“黎明” 等。
小組合作探究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這些意象來表達情感?這些意象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意象組合在一起,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和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
品讀詩歌,體會情感(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全詩,要求學生讀出詩人的情感。提問:詩中哪些詞句最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學生找出如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等詞句,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句所蘊含的情感,體會詩人對祖國土地熾熱而深沉的愛,這種愛是源于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
教師通過范讀、個別指導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有感情朗讀詩歌的技巧,如語調的抑揚頓挫、節奏的快慢變化等。
探究詩歌,分析手法(10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象征手法)
教師詳細講解象征手法的特點和作用:象征手法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或不便表達的意義。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象征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使詩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如果不用象征手法,這首詩會有怎樣的不同?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重要性。
課堂小結(3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詩歌的意象、象征意義、情感表達和表現手法等。
強調《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其獨特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表現手法,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經典之作。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詩,能夠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祖國的命運。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全詩。
以 “我愛這土地” 為主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達自己對祖國土地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視頻片段。
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中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在分析意象和象征手法時,可以結合更多的實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更多艾青的詩歌,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創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我愛這土地》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詩中的生字詞,如 “嘶啞”“洶涌” 等。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內涵,把握象征手法的運用。
能夠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分析、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祖國熾熱的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
掌握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詩歌中意象組合所傳達的復雜而深沉的情感。
體會詩人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家國情懷及其獨特的表達。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初讀正音,再讀會意,三讀傳情,逐步深入理解詩歌。
問題引導法
設計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象、象征意義、情感表達等,如 “詩中的土地僅僅是指土地嗎?”“為什么用‘嘶啞’來形容鳥的喉嚨?”
小組合作探究法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詩歌中的難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四、教學過程
導入(3 - 5 分鐘)
播放一段關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地遭受侵略、人民奮起反抗的視頻片段。
提問學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對祖國有著怎樣的情感?”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從而引出課題《我愛這土地》。
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2 - 3 分鐘)
介紹艾青的基本情況,包括他的原名蔣海澄,他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其詩歌風格獨特,多關注民族和人民的命運。
講述本詩的創作背景:1938 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中國大地,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艾青滿懷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寫下了這首詩。這一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中深沉的情感。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5 - 7 分鐘)
教師富有感情地范讀全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的變化。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如 “洶涌(xiōng yǒng)”“悲憤(bēi fèn)” 等,并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請兩到三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如節奏把握不準、情感表達不到位等進行指導。
研讀詩歌,分析意象(12 - 15 分鐘)
“土地”:提問學生 “詩中的‘土地’有怎樣的特點?” 引導學生發現 “土地” 是 “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這里的 “土地” 象征著遭受日寇侵略、災難深重的祖國。
“河流”:讓學生思考 “‘悲憤的河流’表達了什么?” 從而理解 “河流” 象征著人民心中郁積的悲憤情緒。
“風”:探討 “‘激怒的風’有什么含義?” 使學生明白 “風” 象征著人民對侵略者的憤怒與反抗。
“黎明”:分析 “‘無比溫柔的黎明’代表著什么?” 得出 “黎明” 象征著對勝利的向往和希望。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風、黎明。
針對每個意象進行分析: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這些意象共同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以及對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
深入探究,理解象征(8 - 10 分鐘)
詳細講解象征手法: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
讓學生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再次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提問:“如果把詩中的意象都換成直白的表達,詩歌會有怎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對比,從而深刻理解象征手法使詩歌更加含蓄、深刻,富有藝術感染力。
引導學生在詩中找出其他可能運用象征手法的地方,如 “鳥” 象征著詩人自己或者千千萬萬熱愛祖國的中華兒女。
品讀詩歌,體會情感(8 - 10 分鐘)
教師再次范讀全詩,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學生帶著情感進行朗讀練習,可同桌之間互相傾聽、交流。
請幾位學生進行朗讀展示,其他學生從情感表達、節奏把握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并進行針對性指導。
全體學生齊誦全詩,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情感力量。
拓展延伸(3 - 5 分鐘)
讓學生分享自己讀過的其他表達愛國情感的詩歌或文學作品,并簡單闡述其愛國情感的表達特色。
教師推薦一些同類型的詩歌,如郭沫若的《爐中煤》等,鼓勵學生課后閱讀,加深對愛國主題文學作品的理解。
課堂小結(3 - 5 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回顧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強調象征手法的重要性,總結詩人通過詩歌所傳達的愛國情感。
引導學生認識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情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鼓勵學生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作業布置(1 - 2 分鐘)
背誦全詩,并且默寫下來。
以 “我愛這土地” 為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不少于 10 行),表達自己對祖國土地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視頻資料。
艾青詩集或包含《我愛這土地》的教材。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朗讀方式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情感,但在象征手法的理解上,部分學生可能還存在一定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實例對比,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象征手法的特點。同時,在小組討論環節,可以進一步優化小組構成,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愛這土地》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朗讀、背誦全詩,積累生字詞。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含義及其象征意義,學會分析現代詩歌的意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
小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詩歌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對祖國熾熱的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如 “土地”“河流”“風”“黎明” 等,理解其象征意義。
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以及詩歌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相結合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對詩人情感表達的影響,以及詩人在詩中復雜而深沉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問題引導法: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詩歌的意象、主題和情感。
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情感。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詩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艾青的生平介紹、詩歌朗誦音頻、與詩歌相關的圖片(如戰火紛飛的土地、奔騰的河流等)、反映當時歷史背景的視頻資料。
準備詩歌的紙質文本,供學生閱讀、標注。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 - 5 分鐘)
多媒體展示一組祖國山河的壯麗圖片(如廣袤的田野、雄偉的山脈、奔騰的黃河等),同時播放悠揚的音樂。
提問引導:“同學們,看到這些美麗的畫面,你們心中有怎樣的感受?” 讓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對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并引出課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一位詩人,他對祖國的土地懷著一種深沉而熾熱的愛,他把這種愛融入到了一首名為《我愛這土地》的詩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去感受詩人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
(二)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3 - 5 分鐘)
多媒體展示艾青的照片,介紹艾青的生平經歷。
艾青(1910 - 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是中國現代詩壇的重要詩人,其詩歌創作風格獨特,注重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對民族命運的關注。
講述詩歌的創作背景。
1938 年,正值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中國的土地,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艾青目睹了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懷著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創作了這首詩。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7 - 10 分鐘)
教師播放詩歌朗誦音頻,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如 “嘶啞(sī yǎ)”“洶涌(xiōng yǒng)” 等。
請兩到三名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如停頓、重音、語調等方面的問題,然后教師再次范讀全詩。
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讀全詩,初步感受詩歌的整體氛圍和情感基調。
(四)研讀詩歌,分析意象(15 - 2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詩中,詩人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著怎樣的象征意義呢?”
學生自主閱讀詩歌,找出詩中的意象:“土地”“河流”“風”“黎明” 等。
小組合作探究,分析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
小組代表發言:黎明象征著充滿希望和生機的解放區。盡管當時中國處于黑暗的戰爭時期,但黎明的曙光已經出現,它代表著勝利的希望和美好的未來。
教師強調:黎明是黑暗中的希望,它給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帶來了信心和勇氣,也體現了詩人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
小組代表發言:風象征著人民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與反抗。風的 “激怒” 體現了人民內心的怒火,這種怒火在侵略者的壓迫下不斷積聚,即將轉化為反抗的力量。
教師總結:風的動態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力量感,這是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源泉。
小組代表發言:河流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奔騰不息的河流就像人民心中壓抑已久的憤怒情緒,一旦爆發將不可阻擋。
教師引導:河流的洶涌澎湃,反映出人民對侵略者的仇恨如同河水一樣洶涌,這種悲憤是深沉而持久的。
小組代表發言:土地象征著祖國。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祖國的土地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蹂躪,它是多災多難的,但也是詩人心中最熱愛的地方。
教師補充:土地是人們生存的根基,詩人對土地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擔憂,表達了他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決心。
土地:
河流:
風:
黎明:
教師總結:這些意象不是簡單的自然景物描寫,而是詩人通過對這些事物的描繪,賦予了它們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對勝利的渴望。
(五)品讀詩歌,體會情感(10 - 15 分鐘)
教師提問:“詩人在詩中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的呢?” 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從抒情方式的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思考后回答:
詩的開頭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直接表明了詩人要為祖國歌唱的愿望,這是直抒胸臆的表達。
接著,詩人通過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的描寫,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中的關鍵語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如何體現的?
小組代表發言: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眼里常含淚水” 是詩人情感的外在表現,這種情感是因為他對祖國土地愛得深沉,這種深沉的愛源于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對人民的同情等多種復雜的情感。
教師總結:這兩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將詩人的愛國情感推向了高潮。詩人的淚水是痛苦的,也是堅定的,它包含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期望。
(六)拓展延伸(5 - 10 分鐘)
多媒體展示一些現代愛國詩歌的片段,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讓學生比較這些詩歌在表達愛國情感上有哪些異同點。
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愛國事例,可以是身邊的小事,也可以是國家大事,然后談談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強調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七)課堂小結(3 - 5 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我們了解了艾青的生平及《我愛這土地》的創作背景。
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理解了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以及詩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表達愛國情感的。
體會了詩人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相結合的抒情方式,深刻感受到了詩人深沉而熾熱的愛國情感。
教師強調:《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不僅是艾青個人愛國情感的抒發,更是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愛國情懷的集中體現。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詩,能夠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八)布置作業(2 - 3 分鐘)
背誦全詩,并錄制自己有感情朗誦全詩的音頻或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里。
以 “我愛這土地” 為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不少于 10 行),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較為準確。然而,在個別環節,如拓展延伸部分,由于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學生的討論沒有充分展開。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分析意象象征意義時,雖然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得出基本正確的結論,但部分學生對于詩歌意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深刻聯系理解還不夠透徹。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更多關于時代背景的資料補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對于學生的課堂評價,多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之間的互評相對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更多地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還能讓他們從同伴的評價中獲得更多的啟示。
《我愛這土地》教案 14
教學目標
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關鍵詩句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
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
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朗讀詩歌
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并提出要求,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注意語氣、語速、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
集體朗讀:全班一起朗讀,注意情感投入和朗讀技巧。
四、詩歌分析
詩歌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襯托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詩歌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于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詩中的“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五、品味詩歌語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句詩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表現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
六、拓展延伸
將《我愛這土地》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愛國詩歌進行比較,如《中國的土地》(劉湛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七、總結
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詩人通過鳥兒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讓我們再次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八、作業
背誦全詩。
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首表達對祖國的愛的詩歌。
通過這樣的教案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
《我愛這土地》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并發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教學內容
本篇課文屬于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后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鑒賞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征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詩歌創作能力。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奏,然后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之后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表意見,最后由老師整合做總結。
第二課時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2)引導學生得出詩歌主旨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3)最后簡述詩歌創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創作。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鍵詞和關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2)象征表現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教學手段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并且我還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涂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2)導入新課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業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3)先由學生劃分節奏,后老師糾正,集體朗讀。注意把握3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憂郁;語速——緩慢;節奏——停頓恰當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本次討論
根據班級人數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
第二課時
1)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d.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只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藝術特色:
a.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如電影《地道戰》節選、《紅星歌》、《延安頌》)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3)簡述詩歌創作,詩歌欣賞,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詩歌創作
詩歌創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評價
優點:本次教學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于課時安排較長,內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的現象。
課時分配與課后延伸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與總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著特有的憂郁美。詩人的這種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著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征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與答疑
作業:
a.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么聯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
b.背誦全詩
c.課后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后答疑示例:
a.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b.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教案(精選5篇)01-14
我愛這土地說課稿05-28
《我愛這土地》詩歌02-19
《我愛這土地》教案范文六篇10-24
《我愛這土地》仿寫03-03
《我愛這土地》詩歌介紹01-12
詩歌賞析:我愛這土地06-29
《我愛這土地》閱讀答案10-27
【合集】我愛這土地仿寫03-02
《我愛這土地》聽課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