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僦缆曇裟軅飨蛩拿姘朔剑曇粼跉怏w、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
②理解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和實驗等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知道聲音的傳播方向和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
②了解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實驗及推理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聲學道理。
二、學習重點
聲音的傳播途徑。
三、學習難點
聲音的傳播形式。
四、學習器材
水槽、水、石塊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紙屏、“土電話”、帶膠管的漏斗。
五、學習課時:
1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引入
1、教師介紹器材超市。
2、學生觀察、試用器材,對于不知道名稱和操作方法的,可以問教師。
3、教師:在研究了聲音的產生之后,我們接下來該研究什么呢?
4、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二)破題
1、教師:要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可以把它分成幾個小問題來研究。小組討論一下,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哪幾個小問題呢?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及提醒學生討論時要不影響其他小組。)
3、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方向?能在?傳播形式?)
。ㄈ┻x題
1、教師:每個小組選一道問題進行研究,好嗎?我覺得在選題時應該選得題要小組同學都有研究興趣,并注意所選的題我們是否有器材來研究?梢詥?
2、學生小組討論選題。(教師巡視。提醒學生考慮準備用哪些器材來研究。)
3、教師:各小組根據所選的題選取需要的器材。
4、學生選取器材。
。ㄋ模┙忸}
1、教師:選取了器材之后,我們該做什么呢?
2、學生回答。(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方案的探討。)
3、教師講述:研究問題時可以有一個方案,也可以有多個方案。
4、學生小組制定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實驗活動。
。ㄎ澹┙涣鲄R報、經驗共享
1、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學生匯報時每個小組要有主講學生,要依據本組的實驗計劃,匯報全面。開展置疑和答疑。全體學生形成共識。)
。▽τ趯W習難點聲音的傳播形式,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匯報,講清這個問題。)
2、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按照先破題,既把一個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再選題,選擇愿意研究和可以研究的問題;接著解題,通過選取器材、制定實驗計劃、做實驗、取得發現和結果;最后交流匯報的方式解決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個問題,今后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其他問題!疤釂枺海ǔ鰣D)請猜測:當玻璃鐘罩里的空氣被抽空后,我們還能聽見鬧鐘的鈴聲嗎?為什么?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2、學生借助實驗和想象,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
3、學生會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4、讓學生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2、學生會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
音叉、一個水槽、每兩個人一個土電話、鐵棒、木制米尺、棉線、尼龍繩,每個小組一張“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記錄表”,空氣傳播聲音實驗裝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振動的物體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到達我們耳朵的呢?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聲音會改變嗎?
揭示課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二、探索研究
1.振動與聲波
。1)學生回憶在第2課中,音叉是怎樣引起水面的波動的。
。2)學生再來觀察這個實驗,看一看振動的音叉究竟是怎樣引起水面波動的`。
(3)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及自己的想法:
。4)學生玩“土電話”
要求說話人的聲音的大小應以聽話人不能直接聽到為宜;連接兩個“話筒”的線應拉緊。
。5)討論: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6)小結聲音的傳播方式: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就這樣,聲音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
第二節課
2.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1)出示鋁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線、尼龍繩。
。2)提問:你們認為聲音通過哪一種物體傳播的效果最好,為什么?說說你們假設的理由。
。3)學生把預測記錄在“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記錄表”上。
。4)講解實驗方法:
。5)交流各組的實驗發現:
要求學生說說,聲音是怎樣在這些物質中傳播的,并對這些物質傳播聲音能力的不同作簡單的解釋。
。6)出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實驗裝置,讓小鬧鐘發出聲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內。
。7)學生說一說小鬧鐘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簡要地畫出傳播路線圖:
鬧鈴→空氣→玻璃→空氣→耳朵。
(8)打開抽氣機,學生傾聽聲音的變化。
。9)學生將聽到的情況作匯報后。
。10)引導學生思考:聲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們認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是事實嗎?
3、課后拓展:月球上能聽到聲音嗎?為什么?同學們查閱資料。
板書:
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就這樣,聲音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
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聲音在金屬中傳播強些,在非金屬中傳播弱些。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3
教學目的:
1、通過四個活動了解固體、氣體、液體能傳播聲音;
2、能夠用實驗、搜集資料等科學方法對現象作出解釋,檢驗假設的合理性。
3、體驗科學探究中利用證據及運用想像建立假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身邊現象的探究情感。
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通過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探究研究,充分發揮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并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和學習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準備:
土電話、漏斗、膠管、鑰匙、水槽、石頭、鈴、
學生準備:
線、紙杯、勺子﹑筷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裝在抽去空氣鐘罩里的鬧鐘,讓學生能觀察到鬧鐘的鈴錘在動,請他們聽聽鬧鐘的鈴聲。
2、問:你們聽到鈴聲了嗎?為什么會聽不到鬧鐘的聲音?對于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推測?
3、學生自由討論。
4、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讓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里傳播。
5、師:那么聲音究竟能通過哪些途徑來傳播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二、活動:
1、“聽聽寫字的聲音”
。1)四人一組,一人在桌面紙上寫字,其余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聽聲音。
(2)學生小組交流: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遞過來的?
。3)然后用別人的方法再次聽聽聲音,討論:不同途徑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體比氣體傳播聲音的本領強。
2、“土電話”
(1)學生分組用準備好的材料制作“土電話”。
。2)四人一組,兩個同學手拿土電話的“聽筒”,一個同學輕輕敲擊小勺,另一同學也仔細聆聽。
。3)組內交流一下: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來的?
。4)討論: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
3、“簡易聽診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膠管做成一個簡易聽診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膠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聽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3)討論:以及跳動的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耳朵的?
。4)教師小結并介紹:心跳的聲音是經過漏斗和膠管中的空氣傳過來的,漏斗有擴大聲音的功能。醫生用的聽診器也是這樣的道理。
4、設計實驗,研究液體能否傳播聲音。
(1)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教師走到學生中去,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鼓勵。)
。2)交流實驗方案。(提醒學生尊重別人,認真傾聽和思考同學的發言,適時進行評價和鼓勵。)
(3)各組調整自己的實驗方案后進行實際操作,并作好記錄。
。4)小組交流,匯報。(特別對實驗不成功的學生,進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問:游泳時潛入水下聽到過聲音嗎?這些聲音是怎樣傳播來的?
(6)通過實驗和交流,使學生認識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三、應用:
1、提問:為什么可以把耳朵貼在鐵軌上去判斷遠處是否有火車開過來?狗為什么總是把耳朵貼近地面休息?
2、讓學生閱讀課文P61頁的資料,說說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歸納總結:液體、氣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本課題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本八年級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對聲現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音的快慢兩個問題。為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它把理論聯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例子把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對物理有一種親切感,覺得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對后面的內容起到了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目前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難點是:
“通過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音的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
1、“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速在固體中最大、氣體中最;知道回聲現象和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演示試驗,生活中有聲音的生活實例,新階段高科技產品的認知,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關心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2、本節教學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聲音傳播的條件,應該作為本節教學的中心環節。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關鍵所在。
重點: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傳播速度不同。
難點:理解傳播聲音的介質,解釋生活中有關的'物理現象。
四、教法設計
為了體現新課標中“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的多樣化”的理念。本節課主要采用科學探究式教學法。通過觀察、感受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同時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緊跟現代教學發展趨勢,充分合理的運用學校教學資源,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五、學法設計
學生通過觀察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思考聲音是如何傳播的,接著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然后一起交流與合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從中不僅學會了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樣和他人交流與合作。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情景創設導入新課。
手拿音叉,并敲響音叉。提問聲音是怎么產生的?音叉離我們有一段的距離我們都能聽見聲音。
之后在列舉幾個事例:如老師站得太遠學生們都能聽見老師的聲音;當我們沒有看見火車的時候我們就能先聽見聲音;醫生要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聲音。
想想這些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的耳朵里?我們又是怎么感知到的哪?
板書: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設計目的:課的開始,創設了一個疑問氛圍,既復習了上節課的知識,有能使學生產生出一些關于本節課的想發,教師也不必評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隨即開門見山出示課題。創設有問題的情境的意圖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對下面的探究學習新知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聲音的傳播形式
通過展示滴水圖片,播放滴水聲音。同學注意觀察水波
提問:為什么滴水時能夠發出聲音。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如果把聲源放在空氣的環境中,周圍空氣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大膽猜想。
結合水波通過課件描述敲鼓發聲時,周圍空氣的變化情況。通過視頻介紹聲音在傳播的時候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介紹聲波
板書: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設計目的:對于聲波學生很難想想,首先通過水波的產生,聯系到聲源周圍空氣的振動,在這期間學生開始猜想,說出自己的想法,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最后通過課件的觀察對聲波有一個形象的了解,為今后物理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人是怎么樣聽到聲音的。
展示人耳結構圖,結合七年級生物課學過的知識,請同學介紹人耳的構造,并簡單的說出人耳如何聽到聲音的。之后播放人耳如何聽到聲音的的視頻。
【設計目的:人耳的結構,以及人怎么聽到聲音,在七年級的生物課已經學過,這里要以學生為主題,使同學們感受到不同學科間知識的聯系與滲透,進而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聯系,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
四、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聽到的聲音過大,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介紹美國新式武器聲波槍。
提問:如果聲波槍向你射來,你想怎么樣防御那?
(1)提出問題:如果聲波槍向你射來,你想怎么樣防御那?
(2)猜想與假設: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
、趯⒙暡尠l出的聲波反射回去究。
、蹪撊胨校盟糇÷暡尠l出的聲波。
、苓M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萦霉腆w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F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每組選出組長,討論之后確定你們組的試驗方案,說出希望老師提供的試驗器材。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4)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由組長,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①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②你是如何驗證的?③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設計目的:介紹新型武器聲波槍引入方式.接著充分調動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引導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去猜想、實驗、探究防御聲波槍的有效措施,在學生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為突出學生是學習探究的主體,我將自己放到了協助和配合學生的位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在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中,探究出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同時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解決問題時能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
。6)聯系生活,鞏固新知
分別讓同學們舉例說明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事例。老師給予正確的評價說明,補充事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讓學生領略到自己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
教師指出:雖然我們剛才的假設都是錯誤的,但我們卻通過實驗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法找到材料來阻斷次聲波的。那么,我們用什么辦法才能防御聲波槍呢?
觀看真空鈴實驗視頻:有空氣時,發聲體發聲,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當用抽氣筒抽出部分氣體以后,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變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推導得出結論: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介質。(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排除法。)
板書: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教師提出問題:假如現在有人要用聲波槍向我們襲擊,我們該怎樣防御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在我們周圍設立一道真空隔離墻通過老師向同學們列舉天壇回音壁和音樂廳中多孔的墻壁,說明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遇到多孔或者柔軟的物質會被吸收。
板書:聲音能夠反射會被吸收。
這時學生們會產生一個疑問:問什么我們不能反射聲波槍發射出來的聲波?
對于這個問題老師先不做回答,這要涉及到本章第四節的內容,學習了那堂課之后我們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五、聲速
創設情境:有時候會在電影里看到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型與我們聽到的話不同步,我們聽到的聲音比演員的口型慢了半拍。這是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種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過看表格,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能夠提取信息。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總結歸納的能力。)
板書: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40m/s,V固體>V液體>V氣體
六、回顧總結、重溫要點
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其他的同學給予補充。發揮其主導作用,也是對本節課聽課效果的一個有效的反饋。
七、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為兩道題,第一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列舉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的實例。引導和強化學生"物理來源于生活"的學習意識。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二題設計為實踐活動題,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以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為原料,制作一個土電話,兩個人一組實驗,驗證固體能傳聲。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通過這兩題有更加全面反饋。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5
教學目標:
1、聲音源于物體的振動,它需要介質來傳播。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世界
學生閱讀圖3-1~3-4,(或播放此類聲音),讓學生感覺聲音的世界。
補充一例:大家知道嗎,有一種笑樹,風一吹,笑樹就能發出聲音?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表上布滿了微小的氣孔,當微風吹過時,果實內部的種子與果殼相互碰撞,發出像人類的笑聲般的聲音。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聲的喉頭在振動)
蜜蜂在花叢中忙碌地飛舞著,它們迅速地扇動著透明的翅膀。隨著翅膀的快速扇動,周圍的空氣也隨之振動起來,發出一陣陣嗡嗡的響聲。這種嗡嗡聲如同小小的共鳴器,傳達著蜜蜂的存在和它們勤勉努力的狀態。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聲的。
雄蟬的'鳴叫是因為它們腹部下方具有一層特殊的發音膜。當雄蟬的發音肌肉收縮時,這層發音膜會產生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作用,這些振動最終形成了非常響亮的聲音。
總結: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所引起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均通過特定部位的振動來產生聲音。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同學們在觀察圖3-11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他們潛入水中游泳時,依然能夠聽到各種聲音。這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水具備傳聲的能力。
學生小實驗3-12:
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支持。通常來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傳遞聲音,而真空卻無法傳播聲音。這表明聲音傳播必須借助介質進行。
聲音是一種由振動物體產生的波動現象,它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當聲波達到我們的耳朵時,鼓膜會因為聲波的振動而產生相應的振動。這些振動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遞給大腦,最終我們就能夠聽到聲音。
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較高,在液體中稍低,在氣體中最低。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o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m/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若要體驗到回聲效果,所需時間間隔至少為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小結,作業:
1,2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聲的世界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6
一、教學設計理念
“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自然是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七年級的學生大都十三四歲,他們對聲音現象非常熟悉,但對聲音的產生及傳播條件的認識是不確切的他們開始學習科學課程時間不長,知識和方法上準備不足。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情境的創設上盡量“從生活入手”,消除他們對物理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增加科學學科的親切感。
另一方面,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各種科學現象充滿好奇、活潑好動、感性認識敏感、敢于發表個人意見,因此,本節課采取合作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感悟,自己構建知識,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中將每4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既保證他們都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又保證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以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合作意識。
二、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學生熟悉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請學生說出歌曲的名字。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設問:美妙的歌曲陶冶了我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我們身邊的其他聲音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信息呢?學生舉出了很多聲音,如“鳥鳴聲”、“電臺的整點報時聲”、“消防車的急呼聲”、“防空警報
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接著問題進一步深入:你了解聲音有哪些應用、哪些危害嗎?學生答出了音樂可以治病、幫助捕魚,根據蝙蝠發出的聲音制造雷達,海豚身上發出的聲納來研究水聲理論。噪音還是一種環境污染,能使人耳鳴、發狂等。
通過討論聲音在生活、動物、技術中的應用及聲音的利用與危害,恰當地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前面學過的科學概念銜接,使學生感到聲音是神奇的、有用的,有時也是有害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新課導入生動、自然、流暢。
。ǘ┖献魈骄,構建知識
1、探究聲音的產生
師:聲音是這樣神奇、這樣有趣,下面就請同學們利用你身邊常見的物品來研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制造出來的?
學生馬上進入了狀態,每組學生各制造了很多種不同的聲音。他們互相協作,互相討論。我走下講臺,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指導他們觀察,引導他們感悟,啟發他們思考。每組學生充分體驗、探究之后,各組學生走上講臺,展示他們的成果。
在我的引導下,觀察發聲現象,學生總結出發聲物體都在振動,當振動停止了,發聲也停止。然后引導學生解釋身邊常見的聲音來源,將物理與生活聯系起來,增加了物理的親切感。
2、探究聲音的傳播
師:老師現在跟你們交流,我的喉部在振動,我就是一個聲源,你們都能夠聽到我的聲音,F在請同學們猜一猜:如果我們周圍空間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的聲音嗎?(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1)探究活動:研究一只放在密封玻璃罩內的小電鈴。
、俳油娫,你聽見聲音了嗎?你看見電鈴的槌在敲擊鈴嗎?
、谟谜婵毡贸槌鲧娬謨鹊目諝,當空氣被抽出直至空氣幾乎被抽盡,請認真傾聽鈴聲變化;
、坳P掉真空泵,讓空氣重新進入罩內,感受聲音的變化。
。ㄕ麄過程,學生認真觀察,甚至屏住呼吸傾聽,最后得出結論。)
(2)探究活動:指導學生自制“土電話”,做“土電話”的小實驗。學生充滿好奇,積極實驗,得出結論。
。3)設計實驗活動: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嗎?
通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分組設計實驗,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觀察、實驗、交流、討論中,學生發現: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以上的實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由教師演示,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推理,再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探究的成就感,提高探究能力。
。ㄈ┞撓祵嶋H,應用知識
通過前面探究式學習,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明確的了解。教學中教師設置了討論、交流的環節,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聲音現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深思,獲得快樂,同時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討論1:(出示聽診器讓學生觀察)聽診器為什么能聽到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
討論2:許多科幻電影都有太空戰爭的場面。你認為在太空中能聽到爆炸聲音嗎?
討論3:古時候的騎兵睡覺時都要側臥在地上,這是為什么?
三、教學反思與心得
1、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深化情境意識
教育家杜威認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本節課學生的思維自疑問開始,并在一定情境下得到誘發,探究問題的情境作為一個心理場作用于學生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激發學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2、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7
一、研究概述
目前,幾乎所有學校都配備有多媒體教室,為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平臺,多媒體有許多利于教學的方面,但是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仍未能完全發揮出它的作用,有的甚至反而本末倒置、降低了原有的教學效果,探究提高課內整合實效性的教學模式,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物理的學科特點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建立,幾乎都是從觀察入手的[1]。物理概念抽象難懂,特別是一些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學生不能用肉眼親身經歷觀察過程,學習難度更大,因此不能理解物理概念;對物理概念沒有基本的認識,更不能談對物理規律的掌握。其次,物理學習需要與數學相聯系,既要運用數學方法,又要理清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物理的推論過程、推導物理公式、解決物理具體問題時,都需要借助數學這種工具,因此要學好物理,對學生具備的數學知識要求較高。
三、整合的模式
。ㄒ唬把菔鲸D模擬―探究”模式
教師課堂演示真實實驗后,再通過計算機模擬實驗,學生概括實驗現象,得出物理概念及規律,這種模式的效果優越于單獨的演示實驗,以表5.1“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為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讓學生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然后再看看遠處的同學、老師,提問發現了什么現象?出現不同的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同學、老師。進行討論、猜想。
設計意圖: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親身體驗,發現問題,激發求知欲。
2、猜想與假設
教師:讓學生猜想,總結學生猜想:所成的像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設計意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體驗是學習主人的樂趣。
3設計實驗
教師:
①介紹實驗器材,物距和像距等概念。
、谧寣W生思考實驗的設計方案。
、劭偨Y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設計,用PPT課件呈現該實驗的擺放順序、調節方法、注意事項、讀數方法、學生的觀察任務。
學生:思考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再觀看課件,記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設計理念。
4、演示實驗
教師:說明實驗要求,即凸透鏡位置固定不動,蠟燭從2倍焦距外向凸透鏡移近,在光屏上觀察像的特點,記錄物距和像距位置,像的大小、正倒立情況。
學生: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記錄的數據,會思考:到底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縮小、正立、倒立的像?
5、模擬實驗
教師:播放制作的authorware課件,模擬各個位置的實驗過程,學生完成實驗表格。
學生:觀看課件,記錄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將整個實驗現象清晰的展現出來,能彌補演示實驗光路不明顯、部分學生看不見的缺點。
6、總結實驗規律
教師:將學生記錄的實驗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學生:總結規律,完成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表格。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總結規律,更有利于對規律的理解記憶。
7、小結交流
設計意圖:體現物理既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理念,“演示+模擬”直觀形象地呈現了物理現象,更有利于學生對實驗規律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學質量。
。ǘ扒榫敞D探究”模式
利用多媒體創設物理情境,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物理規律。以表5.1“什么是聲音”為例:
1、生活中有許多關于聲音的實例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不同聲音的視頻,讓學生辨別。
學生:認真欣賞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本節的興趣。
2、聲音的產生條件
教師:教師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賰扇艘唤M,利用橡皮筋,紙,尺子等,試圖用不同的方法使其發聲,并觀察共同特征;
②多媒體展示常見的物體,并播放風吹樹葉、敲鼓、蟬發聲的視頻,再讓學生回答分別是什么振動發出的聲音。
學生:
①兩人一組共同探究,發現發聲物體都有一個共同點:振動。
②觀看視頻思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用多媒體展示抽象物體的發聲過程,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3、聲音的傳播過程
活動:現場拔火罐實驗
教師:
①學生在課堂能聽到老師的講話;
、谔釂枺簺]有空氣能否傳播聲音?【現場實驗拔火罐】【多媒體播放在太空中宇航員無線電交流視頻】;
、圩寣W生利用生活實例猜想聲音還能在什么中傳播?
、苎菔緦嶒,將發聲物體放入水中;
⑤三人一組,中間的學生敲擊桌子,兩邊的學生用耳朵貼近桌子聽聲音,并堵住另一只耳朵。
學生:
①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谟^察實驗現象,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③學生猜想聲音還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
、苈曇裟茉谝后w中傳播;
⑤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多媒體輔助來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觀察和思維能力,有助于把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從而攻破重難點。
4、聲音的傳播形式
教師:先用多媒體播放水波實驗以及敲鼓圖片。再引導學生思考:水波是怎樣產生的?分析擊鼓過程,與水波形成過程類比。
學生:歸納類比總結得出: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物理學習中一種重要的方法:歸納類比法;同時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
。ㄈ靶畔⒓夹g―自主學習”模式
網絡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資源,這種模式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該模式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搜索學習,同時教師在網絡上能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對學習情況的反饋。正如StephenJ。schmidt就研究了如何使用網絡模擬來促進合作學習,他認為網絡給學生展示的問題情景更詳細、更真實、更復雜,在這種情境下能使學生對問題理解更深入,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滿足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從真正意義上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培養了他們的搜集、處理、分析等綜合能力。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8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窘虒W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及傳播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引語]從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中,可以說人們從呱呱落地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音打交道,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探討聲音的奧妙呢?學生回答:想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觀看錄像
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探究聲音的產生
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的器材及周圍可利用的物體,如鉛筆盒、書、紙、筆等來做實驗,想辦法讓它們發聲,比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組最先發現?
師巡視并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說“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后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思考]烈日當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會聽到“砰、砰”神奇的'槍聲,這時大家都會驚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來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氣溫超過42℃,沙漠中的石灰巖受熱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炸裂,現在你知道槍聲哪來的嗎?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么辦呢?學生閱讀課本31頁
(2)聲音的傳播
我站在講臺上說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么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說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問題]《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科學嗎?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看來聲的傳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聲有一定的速度。同學們通過33頁小資料的表格,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1)一般來說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在教室里說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為什么?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后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言
六,布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采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征。
明確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傳播的。
明確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么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后聽見雷聲?
明確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了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3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后5s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m。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11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聲音在物體中的傳播方向作出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找到問題的答案。
●會按步驟實施實驗計劃,仔細觀察,認真比較。
2、科學知識
●通過實驗知道聲音能在沙、水、空氣或其他物質中傳播。
●學會制作土電話,使用土電話玩通話游戲。知道土電話是通過固體(線)傳聲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觀察、實驗、假設、資料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
●學習安靜地做聲學實驗。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難點:比較物質的傳聲效果。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別裝有一樣多的沙(土)、水和空氣,帶橡皮頭的鉛筆;兩只一次性紙杯或自制紙筒,一段棉線、牙簽棒。
2.演示材料:燒瓶、小鈴、水、酒精燈、膠塞、彎玻璃管、乳膠管、皮管夾。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1.講述:我們來聽一個實驗。為什么是聽實驗呢?一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細聽聲音有沒有變化。想不想聽?
2.教師演示燒瓶中的小鈴實驗。
談話:搖一搖燒瓶中的小鈴,你聽到聲音了嗎?往燒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燒開,然后等皮管冒白氣后將皮管夾緊,再搖小鈴,還能聽到鈴聲嗎?
3.學生交流: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固體、液體也能傳播聲音嗎?
4.學生匯報交流情況。
5.猜想:你想過沒有,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板書課題)
二、探究問題
(一)活動一:發現沙子、水和空氣能傳播聲音
1.教師可提前為學生準備好實驗材料,將沙子、水和空氣裝入袋子里,保證3只袋中分別只有一種物質。
2.進行實驗。
。1)教師引導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學生分組實驗:隔著沙子、水和空氣,傾聽鉛筆輕輕敲擊桌面的聲音。(要求學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議執行好實驗方案)
(2)學生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幫助。
3.實驗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橡皮頭鉛筆敲擊桌面時要盡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輕輕敲擊。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靜,師生屏息傾聽,用手勢交流,不發出聲音,并記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認真觀察實驗過程中發現的任何一種現象,最好把它記錄下來。
△要盡量保持教室整潔。
4.討論交流:
、偎芰洗镅b什么時聽聲音效果最好?哪個最不容易聽到聲音?
、谧眢w聽和把耳朵直接貼在桌面上聽,哪個效果更好?
5.匯報交流結果:
☆隔著空氣、水和沙土都可以聽到聲音;
☆有袋子比沒有袋子聽聲音效果好;
☆隔著沙和水聽聲音效果較好;
☆隔著空氣聽到聲音比較小,這是因為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時不容易損失,而在空氣中比較容易損失,尤其是在開放的空氣中更容易損失的緣故。
6.總結:聲音除了能通過空氣傳播,還能通過沙子和水傳播。其中,沙子我們稱之為固體,水是液體。所以,我們又可以說,聲音能通過空氣、液體、固體傳播。(板書)
。ǘ┗顒佣河螒颉蛲岭娫
1.請同學們放松一下,現在做個游戲好不好?誰愿意來前面給老師配合一下?
2.游戲方法:教師通過打土電話,輕聲告訴接聽土電話的學生一些話,讓全班同學猜老師所說的話。
3.談話: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況:土電話的聲音是通過空氣——棉線——空氣傳播到另一個人的耳朵中的。
5.討論:為什么棉線不拉直,土電話就不能工作?
6.師生小結:因為拉直的棉線能很好地傳遞震動,而松松的棉線會抑制、減弱并最終吸收震動,使震動無法到達另一只話筒。
。ㄈ┳灾餮芯柯曇舻膫鞑シ较
1.講述:設計一個研究聲音傳播方向的實驗。
2.實驗的途徑提示:
△研究桌子、墻壁等固體物質中聲音的傳播方向。
△研究水等液體物質中聲音的傳播方向。
△研究空氣等氣體物質中聲音的傳播方向。
3.學生分組討論、研究,教師了解并指導、幫助各小組確定活動內容及方法。
4.分組實驗,把研究報告寫在活動記錄上。
5.匯報實驗結果。
6.歸納總結聲音的傳播方向。
三、拓展活動
1.實際應用
(1)提問:聲音與人類的關系如何?
。2)回答:聲音對人類很重要,沒有聲音,這個世界會非常可怕……
。3)提問:聲音到底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
。4)學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說話、聽到鈴聲、聽收音機……
。5)講述:聲音能通過空氣、液體、固體傳播,我們才可以聽見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可以利用聲音來為人類做事。
(6)出示圖片。(水下聲納捕魚)
。7)學生觀看、講述,這是利用聲音尋找魚群的.辦法來捕魚的。
。8)談話:不錯,這是“水下聲納”,我們雖然聽不見深海里的聲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傳播聲音,海里也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寂靜無聲,反而熱鬧得很呢!
。9)學生發表意見:對,海里一定有各種魚的叫聲……
2.課后延伸
。1)出示33頁圖片。(伏地聽聲)
(2)提問:這個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3)回答:因為土地可以傳播聲音,他能聽到遠處的聲音。
。4)提問:空氣也可以傳播聲音,站著也可以聽到啊。
。5)學生思考后回答:聲音在地里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傳播快。
。6)談話:說得好,這是個不錯的“假設”?墒,這個假設通過驗證了嗎?
。7)學生討論:還沒有,不過,我們也可以想個辦法驗證它。
。8)談話:很好,哪個小組能夠完成這個假設的驗證任務?
(9)教師演示課件,成語故事——伏罌而聽。
四、布置作業
1.想辦法使礦泉水瓶中的豆粒聲音變小或消失。
2.自制一個土電話。
〖板書設計〗
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通過空氣、液體、固體傳播的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相關文章: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08-25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9-14
有關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8-18
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9-25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3-0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3-0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6-19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