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蛾懙厮c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么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布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么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周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周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系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系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布不均,雨季鬧水災、干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第三問題:為什么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后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么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么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盡管屬于自然地理的范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后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制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并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后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制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
、倜鞔_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诤献骰ブ2牧蠝蕚潺R后,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后,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后,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諝庥纱讼蚰、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后,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模型制作成果,并結合模型說出三圈環流的過程。
五、教學評價
本次模型制作,體現了模型制作的以下優勢:
一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傳統的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要點,學習的興趣不濃,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環流”模型制作,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動手制作,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調用以往所學的“熱力環流”、“風”、“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這也是“三圈環流”的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查閱相關資料,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將復雜、運動的地理事物進行分解,直觀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模型制作,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2.運用圖標說明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3.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4.樹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觀念,了解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3.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辨證看 待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2.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口水”:西北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含義
1.水資源概念:水資源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水資源:水圈內水量總體
狹義水資源: 陸地淡水
我們前面有講到水體的類型,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陸地水包括陸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陸地淡水僅占2.53%,陸地上的淡水種類多,有些難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較少,容易 利用的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這些儲量僅占全球水體總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多少用什么來衡量呢?
2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請同學們讀圖3.10,思考:徑流量、降水量和蒸發量三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多年平均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大洲的水資源總量是有很大的'差異。
3.世界水資源分布
請同學們讀圖3.10對各個大洲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排序。
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這是各大洲的區別,那國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如巴西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國多年平均徑流總量雖然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時空分布不均勻。
4.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展示幻燈片),請 同學們讀圖,說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
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分配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5.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 時間分布不均------修建水庫
。ㄕ故净脽羝┪覈Y源短缺的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增。大水資源浪費嚴重 。水資源污染嚴重 。
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節約、合理使用水資源 。保護水源、防治污染、凈化污水、立法保護 。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為此人們采取多種措施,力圖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1、開源
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跨流域調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節流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轉折】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水資源的分布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區域對比: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新疆。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區聚落規模比較小,而水資源較充足的江南地區聚落規模較大。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一些知名礦泉水和飲料廠的水源地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創設情境2:如果你打算開一個礦泉水廠,你要把廠址建在哪?
展示茅臺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圖片以及展示青島啤酒和嶗山水圖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展示課本的p62三張圖片思考:這三張圖片說明了科技進步對水資源利用有何影響
從這些圖,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利用水 資源的種類、范圍擴大。
課后作業:西北是我國水資源總量最少的地區,但是我國最缺水卻是華北。請學生分析原因?梢詮淖匀缓腿藶閮蓚原因入手。并制定一個華北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水資源及其分布
1.水資源概念
2.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3.世界水資源 分布
4.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機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的關系
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3、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
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1)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2)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偃祟愒谔烊画h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ɑ仡櫛匦轎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俦硎救祟惿婧桶l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诒硎救祟愋玛惔x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③表示人類作用于環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鼙硎经h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板書設計
§1.1我們周圍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2.分類
天然環境:
人工環境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5
知識與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2、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上海港成為我國第一大港的有利條件;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探究式教學,以上海港為例,來分析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體以及《上海港位置圖》《北京市主要公路長途汽車客運站的位置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等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回顧舊知:我們已經學習了交通運輸網中的線,主要包括哪些呢?
學生回答:鐵路線、公路線、內河航線等。
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得很對,其實不管什么樣的交通運輸線,都是由交通運輸點組成的,而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包括港口、車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貨流的集散地,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影響交通運輸中的點。
一、港口的建設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什么是港口呢?
學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積的水域或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和旅客集散的場所。
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優勢和劣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長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
優勢:
1、上海港位于長江的入?,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劣勢:
1、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一下上海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板書并打出投影片圖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書)
。ㄏ茸寣W生自己讀圖分析,并思考圖中的'小字部分的兩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第六單元第四課“城市化”中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已經有所了解,在第五課中還學習了上海近年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們今天來學習上海港口的建設,注意與前面的知識聯系起來,分析圖7、15也要與第六單元的6、18、6、26兩圖結合,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ㄏ茸寣W生回答,然后教師通過引導來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長江口的南岸(因為上海市還包括長江口中間的崇明島和一些小島),而上海港(港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承轉過渡:上海港在這種地理位置和這種自然條件下,為什么能夠建成我國第一大港呢?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思考:上海灣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教師拓展:
1、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浦東的開發,使得上海的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一面旗幟,因此上海港的服務區域即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2、上海港周圍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有長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滬、滬杭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同全國各地相連接,因此經濟因素是上海港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對上海港的區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一個港口既要考慮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腹地、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區位因素分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轉過渡:同學們大多數生活在山區,回家或到學校上課主要是坐汽車,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
多媒體投影:圖7、16。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引導分析:
1、從自然因素來看。汽車站宜建在面積較大且平坦的地方。
2、從經濟、社會因素來考慮。汽車站應建在市區內人口流量大的繁榮地段,且讓人們容易找到。
3、從經濟需要出發來看。方便人們乘車,汽車站應選擇在與市內、市外有直接聯系的地方。
多媒體投影:圖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來的一項新建筑,當初在站址的選擇時,曾經有三種方案,試分析哪種?
學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遷單位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遠、距電影制片廠很近,車輛行駛震動對制片生產有干擾,而且翠微路較窄,道路兩側多政府機關,與旅客車站、服務設施等內容不大協調。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遷首鋼公司的煉鋼車間,搬遷量很大。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案。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6
教學重點:
、偻寥赖姆柿μ匦;
、谕寥赖男纬伞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ㄒ胄抡n)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ㄩ喿x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ò鍟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ㄩ喿x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ò鍟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ㄓ^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ò鍟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谖⑸锖偷偷戎参锔街纪寥;
、鄹叩戎参镏墒焱寥馈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俾懵稁r石風化→成土母質;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
、鄹叩戎参镏墒焱寥。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世界與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并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說明。
、诹私馑Y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理解科技進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③理解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過程與方法
、倭⒆闼Y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問題,以人水關系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注重激勵發展性評價。
、谥匾暤乩硭仞B培養,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突出地理圖象與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資源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塾行н\用多媒體輔助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對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谝龑W生關注我國、家鄉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
、弁ㄟ^學習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關愛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7人一組,共10組。
2、利用網絡、雜志和書籍等搜集關于水資源的內容,對水資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預習教材內容,明確課本活動和案例的要求,準備以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資源狀況,在講課時適當引用。
5、準備好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二)導入新課
以我國正在發生的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說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ㄈ┙虒W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布
1、設問,引發思考。
我們知道,從宇宙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是蔚藍色的,因為水體總面積占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2、了解學生對水資源的理解。
和學生以談話的方式輕松討論對水資源的理解,快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的水資源。
讀圖:讀課本上的水資源構成圖。
3、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我們平?梢杂眠@些水嗎?請舉例說明。
宛西河的治理。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為宛西河為我們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補給?小組討論,請小組的代表發言。(大氣降水)
6、請把問題回到我們從化缺水這個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平常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目前這種缺水的狀況是不是經常出現?(不是,僅僅出現在旱季。)
7、再舉個例子,拿亞馬孫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資源狀況對比一下,兩地的差別是不是很明顯?(是)
8、你對水資源的理解又得出一個什么規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因而產生差異。)
9、差異表現在哪里?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搶答以下題目(把題目投影出來)
。1)判斷正誤: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4)讀課本66頁《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5)搶答: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狀況是(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小結小組競賽活動,指出要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探討的學習習慣。小組成員應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10、在答問的基礎上概括水資源的分布: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D、總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我們從化的水資源狀況怎樣?各小組根據搜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總的來說,從化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勻,由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農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較緊張,而且今年的旱情更為嚴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兩成。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表現哪些方面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空埮e例說明。
南方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結論:水資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3、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請舉例說明。(水資源的質量同樣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根據學生所舉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據上面所學過的總結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5、請閱讀課本67頁的圖,小組討論一會,請談談你對這些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總結:圖片主要說明人類在利用水資源上的進步。第一階段是在2000多年前,羅馬人利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在1870年,美國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發展種植業;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也就是說,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指把一個流域的水通過輸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過程,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術是怎么一回事呢?請根據課本68頁的內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簡要解釋:海水淡化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具把海水加熱蒸發,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并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為發達國家所操控,且成本較高。
8、請派小組代表回答課本68頁“活動”的題目。
。1)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嗎?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沒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資源嚴重不足,盡管光熱條件好,也不適宜發展農業。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提示:一是“開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節流”,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減少浪費。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面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和西部內陸的嚴重干旱的現狀,以色列的農業奇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應采取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數量,如利用先進的器械進行滴灌,節約用水等于增加水資源的總量等。
9、通過一系列的例子,可總結出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時代,人們主要開發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近現代,人們可以開發利用各種水體和采取措施來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事實上,盡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水資源的危機卻越來越大。為什么?
小結: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一是從數量上看,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從質量上看,人類生活排放的廢棄物質增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我國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個典型例子。
2、閱讀課本69頁《咸海的憂慮》,請小組派代表談看法,小組成員可補充看法。
提示:
。1)咸海的面積在不斷減少,原因是:人們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導致流入咸海的水量減少;氣候干燥,蒸發強烈。
。2)咸海面積減少產生一系列問題,湖泊中動物物種大部分滅絕;湖泊邊的城市處于沙漠之中,飲用水缺乏;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湖區環境惡化;灘地上空鹽塵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危害很大。
3、從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資源在不斷地變化,并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在哪方面表現出來呢?(水資源的減少導致環境的惡化、水資源數量供應不足、水體污染等)
4、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5、請列舉開源的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開渠引水實行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開源“五水”歌:開發地下水、蓄積洪水,跨流域調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馬上背出來嗎?
7、請列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8、水資源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盡管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知識,但關鍵還是要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復雜的生活環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看課本70頁“活動”,請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提示:
(1)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應體現在:控制人口數量,減少用水規模;發展節水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2)我國缺水問題,談談看法: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確定綜合思維、立體思維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尋找解決缺水的對策。
第四部分 總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我們知道無論是水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模式,從而解決目前人們面臨的水危機。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ㄒ胄抡n)我們的生活與區域密切相聯。例如,我們介紹自己家鄉在某省某市,去過某風景區旅游等。我們經常聽到省(直轄市、自治區)、流域、經濟區、自然保護區等名詞和反映區域的術語。你知道什么是區域嗎?區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書
一、區域的含義
1、區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
2、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1)層次性。即區域是有等級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例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薌城區、龍文區等。
。2)差異性。指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的差異。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越小,區域間差異性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例如我國東部季風區南北跨緯度廣,內部差異明顯,根據氣候等要素的區別,又可分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3)整體性。指地表區域內各組成部分間的內在聯系,并經過這種長期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區域的這種整體性是形成區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其次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劃分的角度、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劃方案。
(過渡)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會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首先學習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板書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具體包括: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生產、生活特點差異;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差異。我們通過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
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ㄤ撹F、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瀯荩簢联M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ㄖ饕植荚冢簽|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
。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2、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利用圖表來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讀圖技巧。
2、通過城市化的階段圖,分析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3、通過分析、比較,來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性,從而學習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探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的熱情,預測家鄉城市化的發展動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
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自城市開始出現以后,城市化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但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過程所影響的范圍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表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展示圖片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城市化的發生是在什么時期開始的.?
(2)城市化的時間變化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線,基本上都是呈一個被拉長了的“S”形態。
2、城市化不同過程的特點
展示圖片閱讀教材,結合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資料”,思考問題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資料:倫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擴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動手設計表格:從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地域擴張趨勢和常見問題四個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教師總結: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小組探究:對照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2.13中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差異,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城市化的開始時間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處與城市化的那一階段?
(3)近20年來,各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何差異?
(4)各國城市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5)概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教師總結: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環節三:課后作業
全班各自然小組依次為空氣污染調查組、水污染調查組、噪聲污染調查組、固體廢棄物污染調查組、光污染調查組、交通組、住房組、人口組、就業組、社會秩序組,調查連云港市近年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要求:
1、網絡搜集或走訪調查。
2、圖文資料真實,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學生形象。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
。1)從災害的角度看;
。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動畫游戲:讓學生回答,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場景應該如何自我保護。
課件演示: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總結出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特點的三個方面。結束授課。
探究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題目: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通過總結探究活動的成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產生的間接和直接影響,以及如何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御。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2、搜集典型的四類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例如比較典型的地震災害,典型的火山噴發災害等等。
3、整理篩選搜集的資料,挑選最典型和深刻的資料,其中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應該區分哪些災害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哪些不是;
(2)應該從正負兩個方面來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尤其是火山噴發;
。3)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地質災害以及對災害所進行的研究,并對如何積極防御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
成果展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展示探究活動成果的方式:
1、論文方式,要求資料準確,引用得當,觀點明確;
2、制作成板報,要求精簡內容,條理清楚,形式美觀,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用計算機完成演示(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ǘ┥降氐姆诸悾厚薨櫳、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ㄒ唬薨櫍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ǘ薨櫟幕締挝哗ぉゑ耷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ǘ┌鍓K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ㄈ┌鍓K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ㄋ模耷呐袛喾椒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ㄒ唬⿺鄬拥男纬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ǘ⿺鄬拥幕拘问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ㄈ⿺鄬游灰婆c地表形態
。ㄋ模⿺鄬訕嬙斓孛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ㄎ澹⿺鄬拥膶嵺`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板書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ㄒ唬┥降嘏c陸地的關系
。ǘ┥降氐姆诸悾厚薨櫳、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ㄒ唬薨櫍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ㄒ唬┑厍驇r石圈板塊示意圖
。ǘ┌鍓K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ㄈ┌鍓K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ㄎ澹薨櫟膶嵺`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鉆礦、修建隧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