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合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么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了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么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匯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匯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制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制,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太陽光能,那么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后,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制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制,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么,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為什么?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發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匯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干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并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沒有增多,是什么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2
【考綱呈現】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與人類活動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3.掌握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4.學會應用地域分異規律,評價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教學過程】
(引入1)今天我們復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我們先來回顧近五年江蘇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高考原題。把每道題目瀏覽一遍,從這些題目中我們發現考查的關鍵詞基本都是哪些詞語呢?--自然景觀、自然帶類型、自然帶的分布規律。根據這3個考點我們要做哪些事呢?
我們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3、掌握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4、學會應用地域分異規律,評價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嗎?肯定有不少同學出去旅游了!應該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從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給大家!
(學生欣賞照片)海南三亞、南山竹海、哈爾濱白樺林、北京樹林茂密的高爾夫球場、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過渡)植被是地理環境的一面鏡子,我們來對比兩張照片的.植被類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張是草原,一張是森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們一起來看地圖(可能會回答熱量、水分、氣候,師往前引導),找到這兩個位置。
總結: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出現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帶。
(過渡)有關自然帶的分布圖你掌握了多少?我們來檢測一下
1.我們先一起來說一說氣候類型(齊說)
2.(先在黑板上畫好框,學生填寫1-5,6-10)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寫出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其他同學完成活動1的填圖。
(過渡)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之前看到的圖片,有海南的三亞,它的自然帶是什么呢?、江蘇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帶是什么呢?哈爾濱白樺林,它的自然帶是什么呢?(再次復習自然帶)從熱帶季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變化體現了什么分異規律呢?
(生: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請同學們思考這種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導學生到板圖,指圖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著師畫圖表示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區(復習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
(過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駕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從北京出發,是什么自然帶呢?向西到內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帶呢?最后到達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帶呢?從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到溫帶草原帶到溫帶荒漠帶又體現了什么分異規律呢?(生答: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請同學們思考這種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導學生到板圖得出特征,師畫圖表示南北延伸、東西更替)?(根據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區)典型地區?
(當堂練習)例1-3下面我們通過解題探究來鞏固這兩種分異規律。
(學生說)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題思路。例1通過自然帶確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氣候,對應圖中去找。例2學生分析解題思路。判斷沿途的氣候類型,得出對應的自然帶。
(過渡)同學們有沒有爬過高大的山體,像黃山、廬山等,在爬到山頂時能明顯感受到氣溫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呢?--海拔變高,氣溫變低。好!我們來看這座山,植被從山腳到山頂為什么會不一樣呢?--氣溫、水分不同。導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變化。這種從山腳到山頂的植被變化體現了什么分異規律呢?
有關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關于垂直自然帶數量問題。
1.第一種情況,兩座山海拔相同,緯度不同,自然帶數量有什么差異呢?--緯度越低,自然帶數量越多。
2.第二種情況,兩座山緯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帶數量有什么差異呢?--海拔越高,自然帶數量越多。所以,影響自然帶數量的因素有3個。
第二,關于垂直自然帶分布特點。
第三,關于雪線高度問題。影響雪線的因素:降水、氣溫。
(當堂練習)例4
(結束)最后用3句古詩結束今天的課程。
請說出以下詩句反映了哪種地域分異規律:
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而為枳。”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節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
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異性,
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體現的。本節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轉換;閱讀“喜馬拉雅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學情分析: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① 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 多媒體教學法
③ 圖轉化教學法
④ 案例教學法
⑤ 討論歸納教學法
學習方法:
① 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 圖表學習法
③ 比較學習法
④ 案例學習法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舉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可以從圖中分析推理出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宜規律。
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能夠提高觀察能力;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和讀圖分析,能夠將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的發現與總結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維持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認識到因地制宜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難點:分析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爭做導游,請學生將大屏幕圖片所展示的風景照片(西歐草坪、亞馬遜熱帶雨林和撒哈拉大沙漠)與所在地一一對應。并且追問: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過渡:事實上,差異性在自然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環境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板書: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1)案例分析,認識差異性
教師引導:地球表層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無處不在,不同的空間尺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組織學生舉例說出身邊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異。并且設問:你們的.身邊還有那些地理事物體現出了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異呢?
教師出示幻燈片:展示海南、漠河、內蒙古、新疆的景觀圖。進一步讓學生明確不同尺度的差異,區分全球性與區域性的差異。設問: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景觀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合作探究,尋求成因
活動:學成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分別結合之前所學知識討論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差異性的可能原因。并讓學生進行記錄,分享成果。
教師幻燈片展示:陸地自然帶的形成原因結構圖。
過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卻是絕對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它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環境在地域分異上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3)自主、合作,探討規律
①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內容,小組合作完成教材79頁結合中國南北景觀差異圖分析:什么是地域分異?我國從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現的植被類型及其變化原因?
教師幻燈片展示:從海南到漠河的景觀變化,反映的是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因為各地景觀大體上沿緯線沿伸、隨緯度變化。我們把這種叫做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影響緯度地帶性分異的基本因素是太陽輻射能帶來的熱量在地球表面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減少。
過渡:同學們,現在我們找到了一條緯度地帶分異規律,那我們看看為什么中國東西部的自然景觀差異如此大呢?
②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教師展示“陸地自然植被分布圖”,請學生描述從西歐出發,沿北緯40度緯線向東前進。想一想,自然景觀將發生什么變化?從中總結出景觀的變化規律?
學生思考回答由于海陸位置的關系,導致距離海洋越遠的地方水分減少的越多,從而引起了干濕度的變化,這種就是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過渡:以前老是說過學習地理知識都是可以解釋實際問題的,那我們看看今天我么學得新知識能夠解釋生活中的什么現象呢?
3、強化鞏固,運用新知
教師設置三個情景,分別讓每個小組進行思考:
情景一:夏季,我從海南乘坐火車去黑龍江,沿途我會看到什么樣的植被呢?為什么?
情景二:夏季,我從上海前往烏魯木齊,我會看到沿途景觀有什么變化呢?為什么?
情景三:夏季,如果要去爬秦嶺了,我從山地爬到山頂,沿途植被會發生變化嗎?如果有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為什么?
4、小結作業
教師請學生進行總結,并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請學生畫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模式圖,下節課進行展示。搜集身邊的地理現象,并對其進行解釋。
五、板書設計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表現
二、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
1、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2、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5
知識目標:
1、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理解地理環境的基本內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規律。
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標: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情感目標:聯系人地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
情景(一):播放錄像《自然環境景觀》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引出課題: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情景(二):播放錄像《熱帶雨林環境》
引導探究
1、請學生描述熱帶雨林的景觀特征。
2、為什么會有這種環境?
3、氣候會影響哪些環境要素?其他要素對氣候有影響嗎?
4、錄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觀在沙漠地區會出現嗎?那么沙丘在該地區會出現嗎?為什么?
5、歸納組成自然環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間怎么產生聯系的?
發現規律
生答:略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環?
2、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3、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發現規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遷移鞏固
通過完成“活動1”中題目的要求,進一步體會和驗證前面講的道理。
新情景創設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引導探究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發現規律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遷移鞏固
教師舉例解釋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見課本例子)
新情景創設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研討探究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遷移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新情景創設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
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得出規律:
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自評:
這節課的理性比較強,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中應充分注意到理論與現實的聯系,并且把重點放在用生活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理論的過程,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分析的訓練,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綜合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2、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詢問學生假期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并說一說當地的景觀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時播放四張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圖片,很直觀)。
環節二:新課教學
1、陸地自然帶
【教師】PPT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我國南方炎熱而北方溫涼呢?
【學生】因為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南方緯度低,一年中太陽高度角大,地表面獲得太陽光熱多,所以氣候炎熱、氣溫較高;而北方地區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光熱少,所以氣候溫涼、氣溫較低。
【教師】我們如果坐火車從中山出發到北京,一路上會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帶的景觀呢?
【師生總結】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大致與緯線方向分布一致,即作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帶的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向地域分異規律。也就是由赤道到兩極的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2、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熱量為主導因素
【教師】同學們再仔細讀圖: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的自然帶也具有這樣的分布規律呢?
【學生】如非洲大陸、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東部地區,自然帶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師生總結】從圖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而不同的熱量條件又會引起水分條件的變化。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3、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水分為主導因素
活動: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結合上述分析將課本兩幅景觀圖5、7、5、8粘貼到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教師】同學們再看我國的情況,在中緯度的沿海地區多雨而內陸地區干旱,自然帶又表現出不同的分布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師生總結】因為我國東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樣,各地表現出不同的干濕狀況,生長著不同類型的植被,發育著不同的`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
【活動】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結合上述分析將課本兩幅景觀圖5、9、5、10兩幅景觀圖粘貼到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如果我們有可能做一次長途旅行,如從我國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或者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內陸,大家都會看到哪些自然景觀呢?請同學們課下自由交流,互相討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的特點;以及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產生的自然、社會、經濟原因。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的主導因素。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
1.利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學習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
2.對比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理解在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過程中,各個農業區位因素對其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農業地域類型的主導因素;
2.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與講議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樹立了農業區位因素的基本理論,并且有了農業地域類型的一些基本認識,學習了種植業和畜牧業兼有的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這一節我們繼續學習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
下面我們先看一段錄像,請大家認真觀看,錄像里反映的是什么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錄像內容反映了什么農業類型?
生:種植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
一、季風水田農業
1.主要分布區:亞洲季風區。
2.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作物以水稻為主
3.世界的稻米生產國--中國
(閱讀P47圖3.10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布,重點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完成P48讀圖思考題。)
4.本區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區位條件:
(學生活動)讀圖思考
1.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與這里的地形和氣候有什么關系?
2.水稻種植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這里有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力條件嗎?
3.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教師提示):從水稻的生長習性結合讀圖思考1、2引導學生分析圖3.10,分析氣候、地形、勞動力對水稻分布的影響。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是水稻生長的基礎,豐富的勞動力等社會經濟條件有利于水稻種植業的經營和發展。)
(歸納總結)
1.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季風區的地勢平坦地區。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生長,地勢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區,這里勞動力豐富。
3.亞洲季風區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水稻單產高。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本地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約有7000年),稻米是人們喜愛的主要糧食。
4.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種植業的主要特點:
(學生活動)學案【知識梳理】一
(總結歸納)
一、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分析
特點
原因
發展措施
小農經營
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集約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控制人口數量,增強商品意識
機械化水平低
體力勞動為主
加快機械化發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風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大力投資,興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農民文化科技素質低,憑傳統經驗
加大科技投入
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以家庭為單位,每戶耕種的田地少。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農民精耕細作,使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但每戶耕種規模小,每戶稻谷的總產量不大,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收上來的稻谷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糧以及家畜、家禽的飼料用糧,到市場出售的很少。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經濟水平低,農民憑自己勞動能夠完成農活。日本機械化水平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產的基礎。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生產威脅大。
(學生探究)
以中國為例,說明應該尋找和運用哪些資料,解釋我國南方水稻產區形成的原因。
活動步驟:
1.探究方案:需要著手組織哪些方面的相關材料知識。
2.列出資料清單。
3.運用這些資料說明問題。
(友情提示)此活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在課下完成。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主持的雜交水稻的發明和推廣,為糧食生產開辟了廣闊前景。
2.目前,我國生物技術育種居世界先進水平,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居國際地位。超級雜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1萬多千克,處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地區: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農作物:小麥、玉米
(學生活動)讀圖3.13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簡要分析這些因素對商品谷物農業有什么影響。
3.特征:以上國家商品谷農場一般為家庭經營,這類農場我國西北、東北也有分布,一般為國營。
(教師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農業的基本特點。在分析適合發展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時需要圍繞商品率高的特點考慮。
(總結歸納)
農業生產的生產量高,自身消費少,生產效率高,交通、市場條件好,商品率就高;產量高,而自身消費量大,生產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場條件好,商品率也不會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區位因素對商品谷物農業影響的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關鍵特征,從分析哪些區位因素有利于提高產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進產品的銷售著手。
參考答案:
下面我們以商品谷物農業典型代表--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為例,分析歸納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和區位因素。
(學生活動)
通過這個案例3,使學生明確如下問題:
(1)美國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產國,商品谷物農場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農業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區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效益。
(3)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區能夠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農業措施。
(4)小麥的分布分為北部小麥區和中部小麥區。
4.適合發展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分析:
(學生活動)參照歸納季風水田區水稻種植業特點的方法,歸納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
(教師提示)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學生活動)學案【知識梳理】二
(總結歸納)二、美國成為世界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與評價
區位優勢
評價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①平原地形廣闊
②黑鈣土和沖積土肥沃
③溫帶草原氣候,夏季溫和濕潤
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為實現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利于作物生長、穩產
(二)便利的交通運輸:
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運發達
②公路、鐵路與水運構成發達交通網
集散便利、降低運費、提高效益
(三)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規模經營
競爭力比歐洲強
(四)高度發達的工業:提供現代農業所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
實現農業機械化、化學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進的科技:國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廣系統,免費提供科技成果
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和專業化、社會化生產的實現
(總結歸納)適合發展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機械化水平高;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三、把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與季風水田農業作一比較,你認為的差異是什么?
(學生探究)
農作物品種
生產目的
經營方式
氣候條件
水稻種植業
水稻
自給一商品農業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
季風氣候區
美國商品谷物農業
小麥、玉米等
商品農業
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低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書設計】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主要分布區:
2.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作物以水稻為主
3.世界的稻米生產國--中國
4.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
5.主要特點: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地區:
2.特征: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農作物:小麥、玉米
4.區位條件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復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空間尺度
2.了解自然帶的概念、類型和分布
3.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比較不同自然帶的景觀圖,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整體性;
2.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和案例探究、資料閱讀等方法增加感性認識,為理解地域分異規律奠定基礎。
3.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熟悉主要的陸地自然帶及其分布
三、德育目標
結合差異性的學習,理解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確觀念。
教學重點
1.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
2.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具有整體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從總體上看,全球范圍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但是各地區又存在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自然地理環境中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板書 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介紹引導 請同學們說說你去過的旅游地區和長白山地有哪些差別呢?可以從氣候、土壤、植被等方面描述。其特點為什么不同?(因為位置不同導致水熱不同氣候不同 相應的土壤、植被等)怎么能夠最直觀地看出各地的差異?(觀察植被狀況)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介紹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即規模有大有小。
板書 一、空間尺度劃分:
教師介紹 其中,我們熟知的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比全球性地域分異的尺度小。
板書
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區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
過渡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這是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板書 二、自然帶
1.概念
過渡 剛才同學們已經分析了自己所在區的植被類型,自然帶名稱就是植被名稱加上帶字。
板書
2.自然帶的劃分(北半球為例)
提問 為什么自然帶用植物命名?請同學們讀圖并分析討論。幻燈片形式
(1)請描述圖中符號代表的自然帶。
(2)哪些屬于溫帶森林?哪些屬于熱帶森林?
(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帶?
(4)氣候類型相同而自然帶不同的是哪種氣候類型,哪些自然帶?
(5)自然帶相同,氣候類型不同的是哪種自然帶,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討論 閱讀課本P98“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了解自然帶的基本分布情況: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
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
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
板書 利用氣候圖對照分析自然帶的分布。
啟發提問 (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并提出問題思考)為什么我國南方炎熱而北方溫涼呢?
學生回答 略。
教師講解 因為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南方緯度低,一年中太陽高度角大,地表面獲得太陽光熱多,所以氣候炎熱、氣溫較高;而北方地區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光熱少,所以氣候溫涼、氣溫較低。
介紹 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大致與緯線方向分布一致,即作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帶的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板書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啟發提問 同學們再仔細讀圖,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的自然帶也具有這樣的分布規律呢?
學生回答 略。
教師講解 對!如非洲大陸、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東部地區,自然帶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從圖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包括低緯和高緯地區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在一定范圍內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橫穿整個大陸的自然帶有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在中緯度地區,受海陸分布影響,大陸東岸、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都各有自己獨特的地帶組合。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組合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與針闊混交林帶;大陸西岸中緯度地帶組合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大陸內部中緯度地帶組合有兩種形式: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帶。
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設問 同學們再看我國的情況,在中緯度的沿海地區多雨而內陸地區干旱,自然帶又表現出不同的分布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學生答)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東部地區離海近,受海洋上暖濕氣流的影響較大,所以降水較多。而西北內陸地區距海較遠,海洋上的暖濕氣流影響不到,所以降水較少,氣候干旱。
(學生補充)降水多少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植被類型。降水豐富的地方會生長森林,降水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師歸納 這兩位同學肯動腦子,分析得很好。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這種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大致與經線方向平行的地域分異規律,稱為經向地域分異規律。
板書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教師講解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如亞歐大陸中部,從圖中可以看出,由于兩邊靠大洋,所受風向不同(東面為季風,夏季吹東南季風,而西面為西風),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圖5.9、圖5.10兩幅景觀圖,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
有的同學在假期里可能登過山,登上山頂有什么感覺呢?
學生討論回答 越向山上走感覺越涼,越潮濕,需要穿大衣。
教師 對!特別是海拔高度比較大的山脈,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壓、氣溫、空氣中的水分都會發生變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說法。這種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熱狀況、自然景觀也隨著發生變化的規律,稱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板書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教師講解 陸地上有許多高大的山脈。隨著海拔的變化,這些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規律。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致,垂直帶譜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帶譜相似。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啟發討論 完成P101活動題(利用投影膠片或景觀圖分析圖5.11)
學生討論回答 略。
教師講解 珠穆朗瑪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米),垂直自然帶發育是比較典型的。從它所處的緯度來看,它的基帶(最下面的一個自然帶)與平地上的自然帶是一致的,即為常綠闊葉林帶。隨著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依圖分析)
處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分異同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范文02-23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評課稿04-09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06-26
地理教案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09-24
初中地理環境保護教案03-01
《自然之道》優秀教案06-22
《敬畏自然》優秀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