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

時間:2021-08-30 17:40:07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

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1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了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著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于板塊構造學說在初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游的機會并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并能夠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 ①褶皺

  【引導】什么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 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么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 、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關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優秀范文大全】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單元測試及答案07-11

人類的形成01-19

關于課文鄉愁的優秀教案11-12

關于《木蘭詩》優秀的教案08-04

探索創新優秀范文大全01-10

思念童年優秀范文大全01-10

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及形成過程10-12

關于邁入高三的優秀作文大全10-28

高考英語優秀作文大全范文01-19

《木蘭詩》優秀教案范文08-0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91 |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五月网日本A极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