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語文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時間:2021-09-16 17:40:37 教案 我要投稿

為政以德(語文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為政以德(語文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為政以德(語文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

  2背誦積累名言、成語

  二能力目標歷史辯證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三德育目標

  認識“為政以德”的積極意義。

  重點:認識“德”的內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古今異義。

  難點:孔子德政觀點和固定句式。

  教學流程:(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

  一課前準備

  本節是選修課《論語選讀》的第一課,在課前應布置學生去尋找有關孔子和《論語》的資料,在課內進行交流,讓學生對孔子和《論語》有一個總體的、大概的認識,這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好《論語》選修課。

  二導入新課

  “龍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

  三整體感知(一)設疑自探《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并且兼記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要從總體上了解《論語》,必須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須以《論語》為主要依據。今天我們學習《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問題:

  1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2孔子的兩個學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們的“老板”,為什么有軍事行動要跑來告訴孔子?

  3孔子為什么反對季氏攻打顓臾

  4孔子說“均無貧”這個是否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治國原則是怎樣的?

  (二)解疑合探

  現在請大家默讀課文,完成以上任務:獨立完成上述問題,做出批注。勾畫出你認為值得深入品位的語句,并簡要評述。

  教師找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

  老師總結:

  1

  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說,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孔子認為,于統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愛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為統治者的最根本的條件,這是一票否決的事。這也體現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對學生是一種道德的'感召,學生不敢騙他。這兩位學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職帶兵的。季氏想吞并顓臾,他們參與其事。他們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們受孔子的影響,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內心也覺得季氏這件事做得不對,而且做出來一定要挨老師罵。可是這兩人到底不是孔子,認為季氏這樣做似乎也未嘗不可,因而沒有堅決反對,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兩個人來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可伐;二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顓臾乃社稷之臣,不當伐。第一點是從歷史上講的,第二點是從地理上講的,第三點是從政治地位上講的。顓臾這個國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建立的國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領導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給魯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沒這個資格。這些小國大多是上古帝王賢哲的后裔,他們的祖先為中華文明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些小國中仍然保存繼承了其祖先的優秀品德、風俗習慣。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視小國文化。在他看來,三代先王保存這些小國的祭祀血食,表現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將這些小國消滅,不僅是它們的悲劇,亦會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滅亡。

  4“均無貧”與“均貧富”含義不同。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而均無貧則是孔子站在統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主張。“均貧富”實際含義在劫富濟貧,強烈維護等級制度,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均”在《說文解字》中解為“平”(公平),這是它在詞典中的意義。詞在詞典中的意義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語里,有了具體的語境,詞的意義就由語言義變為言語義,就會添加很多臨時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變為具體,由一般變為個別。“均貧富”和“均無貧”的“均”詞典義都是“平”,但到了“均貧富”和“均無貧”這兩個不同的句子里,卻有不同的解釋。

  5孔子講為政,不是談政治,他講的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政治原則,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的言論才更有價值,更有普遍意義。作為思想家作為圣人,其價值乃是提供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不是具體某一個樣板。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修養達到了一個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夠為國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張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節中,孔子就明確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3.6)如果統治者有感召力,則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如果這樣就沒有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會被感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風,必偃。”(12.19)這樣孔子自然就反對武力征服,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16.1)統治者自身做出榜樣就是對百姓最好的教育。“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0)孔子設教,不僅注意個人修行,其對家庭社會國家種種法則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處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為人之道即是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處群之道。不僅是雙方兼顧,實則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與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職責應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權愈大,則其職責亦愈重。故治人者貴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問政諸條,語若平直,而寓義深遠。若不明斯義,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將使政事惟在于爭權位,逞術數,恣意氣。覆轍相尋,而斯民日苦。

  四語言及寫法品讀

  (一)設疑自探

  《論語》是一部說理為主的語錄。它采用的是當時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話(即“雅言”),以當時中原地區的群眾口頭語言為基礎,既通俗平易,明白曉暢,同時又吸收古代書面語言精粹、洗練、典雅、整飭的長處,形成一種新的語言風格。所以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樸素無華,雋永有味。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有什么疑問或體會,請提出來共同解決。

  (二)解疑合探

  教師找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

  預設問題:

  1孔子的語言風格有什么特點?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類型?

  3背誦名句名篇

  4檢查落實

  5小結回顧

  (三)質疑再探

  學習之后,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可以結合課文和當今現實提出自己的思考。

  預設問題

  對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觀點,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否有不當之處?

  五運用拓展

  1請大家結合《課堂新坐標》找出你認為最有價值難度的練習,讓同學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國思想?

  六總結全文

  課后反思

  補充修改

【為政以德(語文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版選修《留侯論》教案設計12-16

語文版選修《秋聲賦》優秀教學設計12-17

語文版選修《后赤壁賦》教學設計12-16

高二選修6英語作文11-04

高二選修7英語作文11-04

高二選修七英語作文11-04

高二英語選修教學設計范文12-28

《將進酒》高二選修教學設計12-30

高二《觀潮》教案設計11-17

《方山子傳》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12-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二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亚洲图片 | 性欧美黑人性视频在线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亚洲性久久久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