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時間:2022-07-29 15:20:12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通用13篇)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是一樣的,會計算小數四則混合(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2、利用學過的小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善于探討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能夠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算法,會進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理解運算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前幾天五年級同學對我們平時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調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調查匯報情況。(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師:從這個調查匯報情況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五年級1班匯報信息: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級2班匯報信息: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噸,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噸。

  師:看到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連除、乘除混合運算。

  根據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有選擇性地出示問題: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學生閱讀題目后,教師提問:“要想求出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書籍條件?題目中是否直接給出?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學生可能會呈現的方法

  一種方法:先計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產生多少垃圾。

  另一種方法:先算每周產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運算。

  出示問題2: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噸,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噸。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要引導列分步算式的同學試著列出綜合算式,根據其中的數量關系,運算出結果。

  3、總結規律

  引導學生面容兩題中的三個綜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結論: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相同,整數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7頁算一算。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上的應用價值,能利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數學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習慣,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使學生體會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本課件、練習題卡。

  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準備題,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概括交流,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遷移、類推,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融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來解決新課。教學中,突出“五讓”的特色:書本讓學生自學;問題讓學生提出;規律讓學生發現;疑難讓學生研討;評價讓學生參與。以上的“五讓”,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大約10分鐘)

  1、談話引入。

  2、出示情景圖。

  讓學生明確題中的數學信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用20元買3本筆記本和1支鋼筆,還剩多少元?讓學生獨立計算,并說出解題的思路。

  3、回顧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運算,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4、揭示課題。

  在實際生活中,文具的單價不僅僅是整數,還有很多小數的情況。小明今天運氣就非常的好,趕上了文具店慶周年降價促銷的活動,價格由整數變成了小數。

  由此引入今天的課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大約16分鐘)

  1、自主探索,嘗試練習

  使學生明白:雖然,文具的單價發生了變化,但是解題思路沒有變,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如果用分步計算的要鼓勵學生根據解題思路再列出它的綜合算式。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白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與解題思路的一致性,括號在綜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對一次性用綜合算式解答的同學要加以及時的表揚。

  2、交流討論,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算式,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設計意圖:在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解決整數作條件的問題,再解決小數作條件的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所列出的整數算式和小數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大約10分鐘)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地進行計算,我設計了四道闖關練習題。

  第一關、我會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480÷(24—8)] 530+12×25÷60

  通過練習,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

  第二關、我會解決。

  讓學生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交流評價。(大約4分鐘)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正確掌握已學過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除得的結果有余數,補“0”繼續除。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開學了,班級購置了打掃衛生用具,買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買4個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獨立計算:18.6÷6 24÷4

  計算后說一說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異同。

  二、對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師:復習題中的兩道問題同學們解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它們稍作改動,你還會不會計算呢?

  教師把情境題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嘗試,發現問題。

  請你嘗試計算這兩題,你發現了什么?

  2、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有余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么繼續除?試算18.9÷6。

  3、討論交流,異中求同。

  (1)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2)展示匯報。(可能出現第4頁中幾種不同的方法)

  (3)對比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發現,無論是轉化成整數,拆分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豎式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可以添“0”繼續除,在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解釋為,18元里有6個3元,9?里有6個1角,剩余的3角可以換算成30分,30分里有6個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應用方法,歸納總結。

  豎式計算26÷4

  (1)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除以整數有余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后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嘗試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買16個玩具恐龍花了12元,平均每個玩具恐龍多少元?

  2、錯題診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題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豎式計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時飛行11千米,蝴蝶每小時能飛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理解分數、小數互相轉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數和小數互化計算的方法。

  2. 能正確地將簡單的分數化為有限小數,并能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靈活運用。

  3. 通過對規律的猜想、驗證和總結建立事物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四課時,在學習本課時知識前,學生分別認識了分數與小數,也會比較分數的大小與小數的大小,會計算同分母、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而本課的內容則是在這一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分數與小數的相互轉化是本課時重點。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今后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作好準備。

  學生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但幾年來,我們一直抓緊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上有了很好的基礎,又加上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教室內的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多媒體、實物投影使用方便,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證。經過兩年多的課改實驗,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小數、分數的大小比較,為分數與小數的比較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較中認識互化的必要性

  師(課件出示課本情境圖):請觀察圖表,說一說圖的意義。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板書:林林 0.4 (小時);明明1/4(小時) )

  師:請同學們比一比,誰用的時間多一些?

  (評析: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面臨的數學問題是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主動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比較時,可以先讓學生估計,然后再精確比較)

  生1:我們小組是把小時化成分鐘來比較的。小數化成分數來比較大小的。0.4小時是24分鐘,1/4小時是15分鐘,所以林林用的時間多一些。

  生2:我們小組用畫圖的方法來比較的。我畫了10個同樣的小格,0.4 涂4格,

  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時間多一些。

  生3:我們小組也是用畫圖的方法來比較的。我畫了100個同樣的小格,0.4 能涂40格,

  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時間多一些。

  生4:我們小組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來比較的。0.4是4個1/10,也就是4/10,約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時間多一些。

  生5:我們小組把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來比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時間多一些。

  (評析: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即時產生的信息,引導學生收集整理,作為進一步學習的資源,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意識,讓學生說說你最喜歡哪種方案,為什么?,引導學生從考察時間、考察目的等多種角度考慮問題,既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又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案,為什么?

  生1:我喜歡分數化成小數那個小組的方案。因為畫圖太麻煩了,而分數化成小數,直接用分數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歡小數化成分數的那個小組的方案。分數化小數有的時候除不盡很麻煩,畫圖也很麻煩,比較時間能化成分鐘來比,如果其它單位的還得又一種化法。所以我喜歡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案。

  生3:把小數化成分數再比較大小,分母不同的時候還得通分,也很麻煩,還不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師(小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常會遇到一些比較分數、小數大小的實際問題和分數、小數的混合運算。為了便于比較和計算,就需要把分數化成小數,或者把小數化成分數。

  2、探索分數化小數

  師:誰來說一說第5小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數化成小數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數的?

  生:因為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而分母相當于除數。

  (評析:給予學生適當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系統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性知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這個關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從而找到了分數化成小數的另一種方法。)

  師:請你把71頁試一試第2題這幾個分數化成小數。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3、探索小數化分數的基本方法

  師:老師問一下第4小組的同學,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數化成分數的?

  生:我們是根據小數的意義把小數化成分數的。

  師:能具體的說一說嗎?

  生:0.4是4個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約分后是五分之二。

  師:那0.04,0.004呢?

  生:0.04是4個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約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個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約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師:說的真不錯,化成分數后,能約分的要約分,一直約分成最簡分數。

  師:請觀察化簡前的分數,分母與小數有什么關系?有沒有規律?

  (學生分小組討論,匯報。)

  生1:小數的位數與分母1后面的零的個數一樣多。

  生2: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后面寫幾個零作分母。

  師:請再觀察分子與小數有什么關系 ?

  生: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后的數作分子,

  師:請按照找出來的規律,把課本第71頁試一試的第1題做到練習本上。

  二、練習提高

  1、課本第72頁練一練第1題,分數化小數。

  2、判斷是否正確,如果不對,請改正。

  3、數學游戲:你說我答:同桌之間一個說分數一個說小數,互相交換著說。

  (讓學生熟記一些常用的分數與小數互化的結果)

  4、比較各組數的大小(主要是對分數和小數的互化進行練習)。

  5、在直線上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分數,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小數。

  三、小結延伸

  師: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四、實踐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用分數或小數表示的信息。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小數相互轉化的必要性。

  2.能正確地將簡單分數、有限小數相互轉化。

  3.使學生掌握分數化小數的一般方法,掌握最簡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的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掌握最簡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題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復習。

  (1)說說下面小數的意義:

  0.2表示( )分之( ),0.75和0.625呢?

  (2)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并說出方法。

  1/10 3/100 51/1000

  2、激趣引入。

  同學們,你們每天都看課外書嗎?每天看課外書的時間是多少?(學生自由說,匯報交流。)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看課外書的時間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數學問題。(板書:看課外書時間)

  二、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

  下面我們來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課外書時間。

  2、觀察主題圖,理解圖意。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表,從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板書:林林0.4時 明明1/4時)

  3、提出問題,進行估計。

  請同學們估一估,誰用的時間多一些?(板書:誰用的時間多一些?) (估計匯報并說明道理。)

  4、解決問題的探索。

  同學們有的說林林的多,有的說明明的多,怎樣才能精確的比較出誰用的時間多呢?

  (1)自主探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并記錄下解決過程,你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比較。

  (2)合作交流。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比較方法。

  (3)全班匯報。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你們的比較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進行板書。)

  5、課件展示課本中呈現的方法。

  老師用課件展示課本上給我們呈現的方法,看不清的請看課本上相應的圖。注意對照你們探索出來的方法,哪些方法是與你們相似的,哪些方法是沒有想到的。(每展示一幅圖時指名學生說說比較的方法)

  6、討論并歸納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1>分數化成小數

  (1)做課本上的試一試第2題。(獨立練習)

  (2)請同學們討論并歸納出分數化成小數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組討論全班匯報課件展示)

  <2> 小數化成分數

  (1)做課本上的試一試第1題。(獨立練習集體訂正,教師板書)

  (2)請同學們討論并歸納出小數化成分數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組討論全班匯報課件展示)

  三、鞏固練習

  1、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把小數化成分數。(課件出示練習題)

  17/20 7/8 14/ 25 0.57 1.23 7.4

  2、比較下面數的大小。(課件出示練習題)

  2/3 , 0.67 , 5/8

  3. 把3/4 5/14 13/40 5/6化成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怎樣解決?

  (1)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分數所化成的小數,是什么樣的小數?每個分數的分母與這個分數所化成的小數有什么聯系?

  (2)學生把每個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

  (3)觀察質因數,啟發學生想一想:什么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什么樣的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4)引導學生概括。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分數、小數的互化)

  2、進行分數、小數的互化時有什么要注意的?(如,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要;小數化成分數不是最簡分數時,要)

  五、實踐活動

  請同學們在自己周圍尋找用分數或小數表示的信息,將尋找到的信息與同學進行交流。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收集圖案,小組交流,感受圖案的美,并為自身以后創作圖案提供借鑒。

  2.通過欣賞圖案,發展同學的審美意識和空間觀念。

  3.自身經歷創作實踐的整個過程,感受創作的樂趣,進一步培養同學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進一步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制精美的圖案。

  2.加深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同學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課件、方格紙、正方形白板紙、手工紙三張和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展覽導入

  課前讓同學收集圖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考慮: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的,它有什么特點?

  指名介紹本組中最美的圖案,并結合考慮說一說它的特點。

  二、學習新課

  (一)嘗試發明:

  讓同學做第8頁第1、2題。

  1、鼓勵同學用學過的圖形設計圖案,對不同的同學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時,教師對有創意、繪圖美觀的同學給予褒揚和激勵。

  (二)設計圖案:

  做第10頁“實踐活動”7題。

  1、提出三個步驟:

  (1)先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

  (2)再確定你選用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

  (3)動手繪制圖案。

  2、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作一個圖案后,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1、制作“雪花”:

  取一張正方形紙,按書上所示的方法對折和剪裁。可以經過多次練習,直到會剪一朵美麗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獨立觀察并嘗試做第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選出好的作品互相評價,全班展覽。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7

  簡易方程

  教學內容分析:

  簡易方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以后教學的,在解方程式,學生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四種運算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簡易方程。

  3、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重點 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難點】的值,解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復習的內容是有關簡易方程的知識,通過復習要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方程,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復習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公式,運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請學生說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

  3、用字母還可以表示數量關系,a表示單價,b表示數量,c表示總價,說出分別求總價、單價及數量的字母公式。

  4、練習:期末復習第16題。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復習第17題。

  (1)原來每月燒的煤用30c表示;現在每月燒的煤用30×(x-15)表示。

  (2)學生計算現在每月燒煤的千克數。

  三、復習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關系是怎樣的?

  2、練習:做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練習。講解第(3)題,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復習第19題。

  請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復習第20題。

  學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復習列方程解應用題

  1、(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征是什么?解題時關鍵是找什么?

  (2)請學生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做期末復習第21—23題。

  第21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據已列方程寫出另外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22題:

  師畫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

  六、布置作業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58頁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性質,學會解簡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并能用代入法進行檢驗。

  3、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滲透函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書寫格式。

  教學重點: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準備:

  可見、平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什么是方程?

  2、判斷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 X =36+1723÷a>43X +843 X +4y=848÷a=9

  3、后面括號中哪個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質是什么?(方程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同一個數(0除外),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5、導入:今天,我們就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

  板書課題:解方程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1的圖

  (1)問:你們猜盒子里裝的是什么?(皮球)問: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個皮球和外面3個皮球等于9個皮球)

  (2)請學生根據關系列出式子。

  板書:X +3=9

  (3)問:怎樣解這個方程呢?(出示課件)

  (4)師:我們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來幫助解方程。

  (5)看課件演示

  問:要使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還能保持平衡,該怎么辦呢?

  (6)學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課件

  教師一邊演示一邊在黑板寫出:X +3-3=9-3

  (8)師生小結:方程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3)

  (9)問:為什么要減3,減2可以嗎?學生回答

  (10)天平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天平兩邊還平衡嗎?

  出示課件,學生回答:平衡

  師板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邊剩下X右邊剩下6個球,X =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我們來驗算一下(師在黑板板演驗算過程)

  2、小結:今天,我們利用了什么知識來解方程?(等式的性質)在解方程

  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呢?(我們要注意書寫格式,等號要對齊,注意:x=6表示一個數值,后面不能帶單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檢驗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確。)

  3、質疑:看書58頁,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過練習測試學生的掌握程度)

  三、練習。

  1、出示課件:第59頁做一做的第一題中的第一個圖:列方程解答并驗算

  (1)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2)指名學生板演,并說說如何解答的?

  2、加法會解了,那么減法又怎樣做呢?我們來挑戰一下。

  (1)課件出示:x-2=15 小組討論完成

  (2)投影學生的計算結果,讓學生說出解題思路。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作業

  數學課本63頁練習十一的第5題中的前四題。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題圖

  談話:四年級的男、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你想了解他們的比賽情況嗎?

  第一輪:

  課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談話:我們來看這兩個小組同學的套圈情況,第一個出場的男生是小剛,女生是小燕(分別出示表示兩位同學套中個數的直條),他們各套中多少個?(6、4)誰套的準些?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談話:這數字6可以代表男生組的水平,那么女生組的水平可以用?來代替。

  第二輪:

  談話:第二個出場的男生分別是小明(課件出示直條6),女生是小娟課件出示直條4),(結合手勢,表示整體)比較每組中同學的比賽成績,你認為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些?你是怎樣比較出來的?(預設:生1,比總數,生2,比每個人套中的個數)

  提問:這時,你能用哪個數來表示男女生的水平嗎?(預設:生1,6、4,生2,12、8)讓學生說說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輪:

  談話:第三、四個出場的男生是小宇和小杰(7、9),第三、四、五個出場的女生分別是小敏、小蕓和小芳(7、5、10)(完整出示條形圖),現在,你能比較是男生套的準些還是女生啊?你想怎樣來比較呢?學生討論

  提問:我們先來想想,你能用哪個數來表示男女生的一般水平?

  生交流,總結出(28、30)來表示不合適,也就是比較總數不合適。

  那你認為要找哪個數,才能代表男生組的一般水平呢?(這個數要基本反映一組數的一般水平,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

  二、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

  1、探究男生求平均數的方法

  談話:我們先來仔細找一找男生組的這個數,男生的得分各不相同。我們怎么來找這個數呢?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能代表整體水平嗎?那你覺得這個數應該在什么范圍呢?

  給大家3分鐘,在練習紙上想辦法找到男生組的那個數。(練習紙)

  交流:

  方法一:移多補少(課件演示)

  方法二:先合后分(說說各數表示的意思)

  預設:

  如果只答出方法一:除了像這樣局部調整,得出平均數,還有其它調整方法了嗎?給大家一個小提示:可以把所有男生的個數先看成一個整體,然后再把這些個數平均分配給他們。

  如果只答出方法二:除了像這樣,把他們的得分先加起來,再重新平均分配給他們。還有其它調整方法了嗎?給大家一個小提示:能否只移動其中一小部分個數,使得男生的個數一樣多。

  交流。

  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能表示男生組的這個數7,我們來回顧一下。

  一種方法,通過移動來局部調整,把多的一部分,移給少的,從而得到男生的平均個數,你想幫它取個名字嗎?(板書“移多補少”);

  另一種方法,通過整體重新分配,先把所有的個數先加起來,再平均分給他們,也得到了男生的平均個數,你也能取個名字嗎?(板書“求和平分”)。

  2、揭示課題

  談話:兩種方法都得到了一個新的、能夠反映男生組整體情況的數據,就是7個。沒錯,這個數就是男生組(6、6、7、9)的平均數。

  用課件顯示圖中平均數畫線,直觀感知平均數的范圍。

  讓學生也在練習紙上畫線。請你用一條線把這個數7表示到圖上來

  提問:得到的這個數7表示什么含義?你覺得這個數是一個怎樣的數?能不能說男生組中每人都套中了7個?這個數7與小宇套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平均數比最厲害的個數?比最差的呢?

  3、遷移類推,感悟意義

  談話:現在,請你們也來找一找女生組的平均數吧。(學生在練習紙上操作并交流)

  說說“6”的意義

  交流,提問:現在可以比較出哪組套的準了嗎?(完整板書)

  提問:仔細觀察這兩組的平均數,你想說些什么?原來的數據和平均數的大小,有什么發現?高于、低于平均數的有幾個?(其中的個數有的比平均數高,有的比平均數低,初步感受平均數的范圍)

  感受平均數的優勢:老師啊覺得平均數真厲害,因為它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也能公平的比較出男生和女生哪組的水平高,老師說的對嗎?

  三、鞏固練習,應用平均數

  1、書本練一練。(課件逐個出示筆筒)

  第1個筆筒有( )枝,第2個有( )枝,第3個筆筒有( )枝。

  怎樣移動筆筒中的鉛筆,找到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鉛筆。(課件動態顯示移多補少的過程,然后逐步變化為條形圖)我們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這樣更直觀。(顯示移的過程)

  交流:當然,你還可以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求和平分)

  如果用求和平分,怎么計算?綜合算式?

  2、第一題

  出示絲帶圖,提問:這時你能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一下子找出它們的平均數嗎?

  估一估,平均長度到哪兒?

  想一想,應該在多少厘米到多少厘米之間?(平均數在最小數和最大數之間)

  算一算,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再交流

  提問:如果每條絲帶都增加1厘米,平均長度會有什么變化?(相當于每條絲帶的長度增加了1厘米,也就是平均長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厘米)

  如果把其中一條絲帶的長增加3厘米,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厘米?如果減少3厘米呢?(剛剛每條絲帶增加1厘米,總體增加了3厘米,那么現在呢?)

  指出:一組數中有一個數據變化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也會發生變化,平均數很敏感。

  3、第4題(假如我當經理)

  先估計一下蘋果和橘子平均每天賣出的箱數,再同桌分工計算,然后畫出表示平均數的那條線。

  提問:如果你是水果店的經理,看到這樣的數據和平均數的情況,你會有什么想法?

  4、第3題(籃球隊員的身高)

  提問:李強是學習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嗎?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出示籃球隊5名隊員的身高統計表)

  小結:同學們,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整體情況的數,如果只知道平均數,要去推測其中一個數據是多少,這個數據會有很多種可能性,這就體現了依據平均去推測其中一個數據的(不確定性)。

  但是,知道了一組數據的每一個數據,可以用“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后分”明確地得到平均數是多少,體現了求平均數的(確定性)

  思考:如果姚明加入學校籃球隊,平均身高會如何變化呢?(圖片顯示)

  出示現在的平均身高,提問:這時得到的平均身高,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增加了姚明,小隊員的身高都在平均數一下了?(太高的人,對平均數的影響很大,所以姚明的身高在這組數據中屬于極端數據,具有極端數據的話,平均數就變得不一樣了)

  介紹: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像這種不一樣的平均數,你想知道嗎?課件出示“你知道嗎?”(生讀)

  談話:通過xx的介紹,我們對平均數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么我們就帶這這個新認識去看看吳萌的詩朗誦比賽吧。

  完成練習八第9題。(口答綜合算式)

  四、總結經驗,感悟平均數。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平均數有那些認識?

  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愿大家能帶上今天的學習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學目標

  1.鞏固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知識,學會解ax±b=c與a(x±b)=c類型的方程。

  2.進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和寫法。

  3.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在解方程過程中,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

  教學難點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解方程,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4。

  師:(出示教材第69頁例4情境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鉛筆和4只鉛筆,一盒鉛筆盒中有x支鉛筆。

  師:你能根據圖列一個方程嗎?

  生:3x+4=4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鉛筆盒有x支鉛筆,3盒鉛筆盒就有3x支鉛筆。據此,可列出方程。

  師:說得好,你能解這個方程嗎?

  學生在嘗試解方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困惑。學生可能會疑惑:方程的左邊是個二級運算不知識如何解。也有學生可能會想到,把3個未知的鉛筆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沒有,教師可提示學生這樣思考。)

  師:假如知道一盒鉛筆盒有幾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鉛筆,你會怎么算?

  生:先算出3個鉛筆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師:在這里,我們也是先把3個鉛筆盒的支數看成了一個整體,先求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時,也就是先把誰看成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先把“3x”看成一個整體。

  讓學生嘗試繼續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解題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再說一說解方程的過程。

  2.教學例5。

  師:(出示教材第69頁例5)你能夠解這個方程嗎?

  生1:我們可以參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個整體。

  學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們也可以用運算定律來解。

  師:2x-32=8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生:運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個整體。

  學生解方程得x=20。

  師:你的解法正確嗎?你如何檢驗方程是否正確?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計算,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69頁“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的形式、內容都與例4基本相同。第2題的4個方程在兩道例題的基礎上略有變化,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這兩道練習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提醒學生解一題,代入檢驗一題,以促進檢驗習慣的養成。

  四、課堂小結

  1.在解較復雜的方程時,可以把一個式子看作一個整體來解。

  2.在解方程時,可以運用運算定律來解。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71頁“練習十五”第6、8、9.題。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九冊中的《鋪一鋪》一課是一節充滿了生活氣息,充滿了數學美的好教材。本節課是新課標實驗教材所新增設的實踐活動課。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鋪一鋪的實踐活動,探索密鋪知識。密鋪也稱鑲嵌,它是指一種或多種圖形沒有重疊,沒有空隙的鋪在平面上的現象。生活中的地板,地磚,墻壁,拼圖,裝飾畫中都存在著密鋪。密鋪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密鋪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豐富的變化和美的享受。 本節課教材主要分為兩個層次:首先呈現出學生所熟悉的幾種基本的.幾何圖形(如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一擺,鋪一鋪等實踐活動探索發現哪些圖形可以進行密鋪。然后,再讓學生綜合運有所學的知識,用幾何圖形在方格紙上創作出新穎美麗的密鋪圖案,并計算它們的面積。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對于五年級的孩子說有很強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學生對于密鋪現象并不陌生,對于密鋪已經積累較深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的幾何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正五邊形、圓形等等)也是非常熟悉的。

  三、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使學生通過鋪一鋪、擺一擺等實踐活動,探索發現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密鋪,并感受密鋪圖形的美。在設計密鋪圖案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圖形之間的轉換,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藝術的密切聯系,經歷欣賞數學美,創造數學美的全過程。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十分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基礎,通過幫助小區選擇地磚鋪地面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鋪一鋪。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思考如何鋪地面,引導他們把注意的問題總結出來就得到了密鋪的理性認識。當然也有可能會有學生用圓形或五邊形這些單獨不能密鋪的圖形來鋪,這時又可以讓學生比較分析出只用一種圖形圓。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12

  設計說明

  本復習課的設計就是讓學生經歷回顧、梳理、應用、拓展知識的過程。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整合知識,總結學習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難的練習中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應用。本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回顧所學知識,散落的知識經過小組的梳理與全班的交流基本上連成了線,學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識的前后聯系;經過應用與拓展,這些連成線的“知識珍珠”被穿了起來,這些閃亮的小珍珠足以顯示學生的思維魅力。

  2、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網絡。復習不是簡單地把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整理、學會歸納。通過把知識用情境的形式或者習題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系統化的整理歸納。

  3、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也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網絡,在綜合運用中體會數學知識是聯系在一起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

  4、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有新的收獲,這個新的收獲就是在解決問題中提出或者發現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設計本課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識連成線、形成串,便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軸對稱和平移。

  引導學生按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梳理:

  (1)軸對稱圖形的意義。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畫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2)在方格紙上畫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軸對稱設計圖案?

  (4)完成教材111頁3題。(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經歷軸對稱和平移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圖形的變換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先想一想比較圖形面積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紙,在下面圖形中找出與圖①面積相等的圖形。

  結合上面的練習題,復習了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有多種方法:根據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直接進行比較;可以借助參照物進行比較;可以運用重疊的方法進行比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可以直接計算面積后再進行比較等。

  3、復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1)求下面圖形的面積。

  (2)結合上面的練習題,復習求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方法:

  ①直接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②將圖形進行“化整為零”式的計算,即根據圖形的特點,將整個圖形分割為若干規則的小圖形,通過求小圖形的面積,得出整個圖形的面積。

  ③采用“大面積減小面積”的方法,即通過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得到所求圖形的面積。

  4、復習底和高。

  先讓學生在紙上分別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然后邊畫高邊總結方法。

  (1)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從平行四邊形一邊的某一點到對邊畫垂直線段,這條垂直線段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

  (2)復習用三角尺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重合,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過對邊的某一點。

  ②從這一點沿著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向它的對邊畫垂線,這條垂線(從點到垂足)就是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高。

  注意:從一條邊上的任意一點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也可以從另一條邊上的任意一點向它的對邊畫高,但把高畫在底邊延長線上在小學階段暫不要求。

  (3)復習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

  (4)復習用三角尺畫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對準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另一條直角邊與這個頂點的對邊重合。

  ②從這個頂點沿著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向它的對邊畫垂線,這條垂線(從頂點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條邊上的高。

  (5)復習梯形的底和高。

  從梯形的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上的某一點到對邊畫垂直線段,這條垂直線段就是梯形的高,這條對邊就是梯形的底。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1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小數混合運算。

  2.能運用小數混合運算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數學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算法,會進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理解運算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

  師:前幾天五年級同學對我們平時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調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調查匯報情況。(課件出示教材第17頁情境圖)

  師:看到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問題。

  學生匯報:

  信息1:一個人4周可產生約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約3.5

  t,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3

  t。

  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2.研究連除、乘除混合運算。

  根據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有選擇性地出示問題: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思考后,老師提問:要想求出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條件?題目中是否直接給出?用什么方法計算?

  (1)學生列式計算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匯報。學生可能會呈現的方法:

  ①先計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產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產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垃圾。

  師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煉方法。先說說綜合算式中每步的數量關系,表示具體的意義;再引導觀察兩個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那兩個數的積。

  (4)同桌互相舉例驗證規律。

  師:通過上面的計算和思考,你發現什么?(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相同)

  3.研究除、減混合運算。

  出示問題: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

  t。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學生分步列式計算,試著引導列出綜合算式,并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說明運算順序,再算出結果。

  4.探究小數混合運算順序。

  先說說運算順序,然后獨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計算

  (16.8+2.1)÷0.7

  0.96÷(5.4÷0.9)

  完成后學生匯報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師引導思考:小數的混合運算與整數的混合運算順序一樣嗎?

  小結: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順序相同。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1題。

  (1)指名回答第(1)題,集體補充。

  (2)指名兩位學生板演(2)、(3)題,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訂正。

  五、拓展提升

  根據下面的式子,寫出綜合算式。

  1.32+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6=14.2

  14.2×2.5=35.5

  綜合算式:(1.32+1.48)÷0.25

  綜合算式:(8.2+7.92÷1.32)×2.5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其他問題嗎?

  七、作業布置

  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2、4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理解,形成認知。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

  練習鞏固,驗證理解。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煉出計算的順序,從分步到綜合,過程清晰,層次清楚。

  不足之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理解運算的順序,對理解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其次,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運算的順序后,對算理的運用還缺少更多的練習。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學,還要兼顧技能的形成、提高。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北師版數學書五年級上冊教案3篇07-04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4-17

實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上冊教案10-18

五年級北師版上冊《天馬》課文及教案09-29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

北師版初一數學上冊課件02-25

北師大版數學教案08-16

初中數學北師大版教案08-27

北師大版初二上冊數學教案03-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高潮激烈 | 三级网站在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秘精品色婷婷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777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 日韩精品92午夜福利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