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鯽魚

時間:2021-11-23 13:20:17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一節 鯽魚

  教學目標

  1.掌握鯽魚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理解鯽魚生殖發育的特點,掌握魚綱的主要特征。

  2.通過解剖鯽魚,初步學會解剖鯽魚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能力。

  3.通過對鯽魚形態結構等知識的學習,繼續培養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觀察解剖鯽魚的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鯽魚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是掌握魚綱的主要特征的基礎,而這兩部分知識又為學習后面各綱脊椎動物奠定了基礎。同時利于學生理解魚綱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這兩部分知識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2.鯽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鰓絲、鰓耙、鰓弓對學生來說,不僅陌生,而且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易搞清楚。鯽魚的氣體交換的過程較為復雜且氣體進出的結構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鯽魚鰓的結構及氣體交換的過程應確定為本節難點。在鯽魚的循環系統中,動脈與靜脈、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概念易混淆,所以這四個基本概念也應確定為本節的難點。

  3.正確地解剖鯽魚,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鯽魚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同時為解剖其它綱的動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解剖鯽魚對學生來說是第一次,他們會感到有較大的困難,不知如何下手解剖,所以解剖鯽魚的方法不僅要作為本節的一個重點,還要作為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最好兩節課連排)

  二、第一課時

  (一)引言的設計:

  1.事先準備好放在透明魚缸內的活鯽魚及鯽魚骨胳標本(或掛圖),請學生觀察鯽魚及骨胳標本后,提出以下問題:①鯽魚身體靠近背部的一節節骨構成的結構叫什么?②還有哪些動物也有像鯽魚身體里這樣的骨胳結構?③我們以前學過的動物有這樣的骨胳結構嗎?

  2.當學生回答出以上三個問題后,教師進行講評并歸納學生回答的問題,指出什么是脊柱,什么叫做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明確以前學習的動物類群都屬無脊椎動物,從現在開始學習的是脊椎動物,從而引出第八章課題。

  (二)新課:

  采用實驗觀察與教學同步的方法進行。

  1.鯽魚

  (1)外部形態

  ①請學生分組觀察事先準備好的裝在魚缸內的活鯽魚,提出思考題:鯽魚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點有哪些?為什么?提示學生在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時,可先側重觀察體色、體形、體表、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覺。

  ②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后,分析討論以上的思考題。鯽魚的體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這樣不易被上下敵害發現,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鯽魚的體形側扁,呈梭形,體表有粘液,所以用手抓時,感到粘滑,這些特點,使鯽魚在游泳時減少阻力;身體兩側有感覺器官——側線,側線有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的作用,身體的運動器官為各種鰭,這些都使魚更好地在水中游泳,完成取食、逃避敵害等生命活動。

  ③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討論進行簡要小結,并作必要的補充。關于魚的感覺器官,學生可能會答出眼、耳等,側線不一定能看到,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一起觀察側線,把鯽魚拿在手里,用放大鏡觀察側線的位置,并仔細觀察側線鱗上的小孔,這時可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我們用肉眼看到的魚身體兩側的側線,實際是什么?學生能答出:魚身體上的側線實際是由鱗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的。在了解側線的作用之前,可先讓學生觀察魚的眼及耳,并組織學生討論:魚的視力和聽力怎樣?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指出:魚眼沒有眼瞼,是高度近視的,魚耳只有內耳,聽覺范圍很小。那么魚生活在這樣比較復雜的水環境中,如何感覺外界的各種刺激呢?學生此時經思考后會答出:測線,它可以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測線是魚適應水生生活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感覺器官。

  ④對照鯽魚外形的掛圖或投影片并參照教科書P48圖Ⅲ-42,要求學生觀察鯽魚身體的分部情況,可由教師先告訴學生鰓蓋后緣和肛門的確切位置,然后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區分出鯽魚的頭部、軀干部和尾部,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對學生正確地解剖鯽魚是比較重要的,同時也有助于使學生理解鯽魚身體分部比較少,比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實際這也是對水生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

  ⑤學生已經了解了鯽魚的運動器官是鰭,各種鰭在魚游泳時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你用什么方法能證明不同鰭的作用?當學生答出可通過剪掉不同鰭后,觀察魚在水里的游泳情況來了解時,應組織學生具體來做這個實驗,若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好,最好讓學生自己來設計這個實驗,選出設計較好的方案大家一起做。若所教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可以告訴學生實驗的方法步驟讓學生來做,具體可參照P48小實驗。甲缸、乙缸內放入的是有不同鰭的魚,丙缸內放入的魚是未剪掉鰭的。讓學生注意三個魚缸中魚游泳的姿態和速度有何不同,思考以下3個問題:a.胸鰭、腹鰭和尾鰭在魚游泳時起什么作用?b.在本實驗中設計丙缸有何意義?c.魚體產生前進的動力主要靠什么?學生通過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后能答出: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尾鰭能保持魚體前進的方向,它游泳的動力主要靠尾部、軀干部的左右擺動,當然離不開各種魚鰭的協調作用。本實驗中設置丙缸的目的是作為對照實驗,在科學實驗中一般都要有對照實驗,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通過對魚鰭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魚適于水中生活、能快速游泳離不開各種鰭的協調作用。

  ⑥教師小結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當然適于水中生活還有結構和生理上的特點,從而導入下一個要學習的內容。

  (2)結構和生理

  這部分知識可利用鯽魚的分層剪貼圖或解剖鯽魚的錄像組織學生邊解剖、邊觀察、邊討論。

  ①魚的呼吸

  先組織學生進行一組觀察實驗,然后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再作補充講解。

  [觀察]魚的呼吸運動

  仔細觀察魚缸中的小魚(如金魚),在其生活過程中口與鰓蓋不斷進行著有節律的交替啟閉,從而使水從口流入口腔,再由鰓孔流出。

  問題:口與鰓蓋交替啟閉有什么意義?

  為了看清水流的方向,可以在靠近魚的口前方滴幾滴墨汁(注意不可滴得太多),然后仔細觀察墨汁從哪流出來。

  問題: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觀察]魚鰓的結構

  可結合演示掛圖或錄像,指導學生觀察鰓的結構。材料可選用新鮮的魚鰓或用鯽魚進行實驗,把鯽魚左側的鰓蓋剪去,取下一片鰓,先看看顏色,再對照書的圖或錄像,辨認鰓弓、鰓耙、鰓絲。然后取一根鰓絲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構特點,討論問題:魚是如何通過鰓來完成氣體交換的?

  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可用以下簡單的圖示小結鯽魚鰓部氣體交換的過程。

  ②消化系統

  a.關于鯽魚的食性,要使學生了解它是雜食性魚,為學習后面淡水魚的混合放養奠定基礎。

  b.關于鯽魚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部分的教學,可利用分層剪貼圖或有關的錄像帶,帶領同學用正確的方法解剖鯽魚。先把它左側體壁取下,露出內臟,找到消化管后,從前到后觀察消化系統的各個部分。重點觀察:口腔內的咽喉齒、腸、肛門、肝胰臟、膽囊,并組織學生簡要討論一下各部分的功能,最后由教師小結該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并強調鯽魚消化系統的結構比較簡單;胃腸沒有明顯的`區分,肝臟和胰腺沒有明顯的區分等,表明魚類是低等的脊椎動物。

  三、第二課時

  ③循環系統

  a.心臟

  [觀察實驗]

  鯽魚的心臟由一心房一心室組成,可結合解剖鯽魚的實驗組織學生觀察心臟的顏色組成(或跳動情況)。結合分層剪貼圖或P49圖Ⅲ-43辨認心臟的組成,心室在前面,心房在后面。并觀察與心臟相連的血管。

  b.動脈與靜脈

  在觀察時注意辨認與心房和心室分別相連的血管,在此基礎上指出什么是動脈,什么是靜脈。對照圖解進一步指出什么是毛細血管。這樣,由心臟和血管構成了循環系統,血液在這密閉的管道里不停地循環流動。

  [觀察]金魚尾鰭血液循環的情況

  組織學生將金魚的頭部(特別是鰓部)和軀干部用潮濕的紗布包裹住,露出尾鰭,放在載玻片(或帶小孔的小木板)上用顯微鏡觀察,辨認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b.動脈血與靜脈血

  結合鯽魚血液循環示意圖,先提出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

  (a)當血液流經鰓處的毛細血管后,血液中的氣體成分有何變化?

  (b)當血液從背部的大動脈流經體內各組織處毛細血管后,血液中的氣體成分又有什么變化?

  在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后,教師作歸納性小結,引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為加深學生對動脈、靜脈、動脈血、靜脈血等概念的理解,此時再結合血液循環圖解,讓學生分析,圖解中哪些血管是動脈?哪些是靜脈?哪些血管里流動著動脈血?哪些血管里是靜脈血?(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入鰓動脈里是什么血?動脈里流動著的血一定是動脈血嗎?)也可以印制鯽魚血液循環圖解,讓學生用紅色和藍色筆在圖中填畫以表示動脈血和靜脈血,并組織學生相互檢查,看看是否填對。

  c.血液循環途徑

  在完成上述教學活動后,可以請學生總結一下鯽魚的血液循環的途徑,并用圖解表示:

  最后教師小結指出,鯽魚的循環系統是由心臟和血管組成,心臟分為一心房、一心室,循環途徑只有一條,這決定了它是脊椎動物中低等的類群。

  卿魚的血液循環運輸的二氧化碳通過鰓排出體外。各器官產生的廢物主要通過排泄系統排出體外,由此導入下一個內容。(廢物主要通過哪個系統排出,可以直接問學生。)

  ①排泄系統

  組織學生觀察鯽魚體腔背側的一對紅色的腎臟,讓學生想一想,當血液流經腎臟時,血里的廢物經過腎臟形成什么?學生能答出是尿,尿液最后經尿殖孔排出體外。

  關于鯽魚體內的鰾,可以放在此處讓學生了解,也可以放在呼吸系統之后講。在體腔背部找到鰾,討論:鰾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鰾內充滿氣體,它能調節身體的比重,在鰭的協調作用下,能使魚停留在不同的水層。顯然魚鰾這一結構是與魚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鯽魚除了在外部形態、結構生理方面表現出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外,在生殖發育方面也表現出了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3)生殖和發育

  首先使學生了解鯽魚是雌雄異體的動物。然后組織學生分別觀察雄鯽魚和雌鯽魚的生殖系統的組成,特別是精巢和卵巢要從顏色和形狀上加以區別,注意讓學生觀察成熟的卵巢中卵粒情況,并要求學生思考:a.鯽魚的生殖方式是什么?b.鯽魚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殖特點是什么?學生經思考、討論后回答:雄鯽魚精子成熟后,經過輸精管,從尿殖孔排入水中;雌鯽魚卵成熟后,經輸卵管從尿殖孔排出,精子和卵在水中結合,完成受精作用。與水中受精這一特點相適應,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數量都比較大。所以鯽魚在水中完成受精及精子、卵細胞產生的數量多都是它在生殖方面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教師從鯽魚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殖發育的各個方面小結它與水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前邊學過的知識及常見的金魚、鯉魚等歸納出魚綱的主要特征。

  2.魚綱的主要特征

  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大多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心臟有一心房一心室。

  (三)復習鞏固:

  1.將活魚從水池中取出,不久它便會死亡,為什么?

  2.將煮沸的自來水放涼之后,馬上給魚換水,魚將如何?

  建議以上述兩個問題作為對本節所學知識的一個復習鞏固。

  【板書設計】

  第八章 魚綱

  無脊椎動物(無脊柱),脊椎動物(有脊柱)

  一、鯽魚

  1.生活環境:池塘、湖泊等。

  2.外部形態:體色、體形、身體分部、側線、鰭。

  3.結構和生理:

  ①消化系統:食性(雜食)、咽喉齒、肝胰臟。

  ②呼吸系統:鰓。

  ③循環系統:

  b途徑:一條。

  ④排泄系統:

  ⑤魚鰾:

  4.生殖和發育:水中受精。

  二、魚綱的主要特征:

  水生生活;體表大都有鱗片;鰓呼吸;鰭游泳;心臟有一心房一心室。

【第一節 鯽魚】相關文章:

第七章第一節鯽魚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11-30

寫小鯽魚的旅行的作文600字10-08

夏令營的第一節課體驗魯班工坊作文11-24

第一章第一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學設計12-0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 | 日本一道久久精品国产 |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