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自然之道》最新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下冊《自然之道》最新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這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課文。
2.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
3.課文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重難點:
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一、導入,引出"道"
1.故事導入。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我背著書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發現前面不遠處的麥地里,一只喜鵲正撲騰著翅膀,卻怎么也飛不起來。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鵲。我發現,那只喜鵲的翅膀受傷了。我連忙把那只喜鵲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傷口,敷上消炎藥,把它包扎好。不幾天,那只喜鵲好了。我很喜歡它,怕它飛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給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給它食吃,給它水喝,精心喂養。可是沒多久,你們猜,它怎么了?(它卻死了)
2.引出"道"。
是呀,這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板書課題:《自然之道》
3.讀題,解釋"道"。學生讀課題,說說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學文,領悟"道"
1.預習質疑:
通過預習,你有沒有遇到不懂的問題?(學生說出在預習課文中遇到的不懂的問題,如我和同伴在小龜遇到危險時很焦急,為什么向導卻"若無其事"?向導明知道把小龜抱到大海會害了小龜,可他卻還是抱起小龜朝大海走去?向導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2.篩選問題:
上述問題哪一個最有研究價值?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在學生提出了不懂的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確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下面的教學環節中進行討論與交流。)
3.讀書釋疑:
(1)指名讀書。
指幾名學生朗讀課文,主要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熟練程度,便于作教學指導。
(2)組內討論:向導的話是什么意思?向導明知道那樣做會害了小龜,可他為什么還是抱起小龜朝大海走去?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3)匯報交流:引導朗讀、讀中感悟自然之道。引導朗讀的重點是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內化"道"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請同學們打開書再讀一讀《大自然的啟示――"打掃"森林》,看看你還有什么樣的感受?
1.拓展閱讀。
2.舉例說明。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具體例子談體會,使"道"得以內化。
四、綜合性學習(下節課的任務)
自然的啟示
板書:
自然之道
遵循人違背
保護、傷害
海龜
【四年級語文下冊《自然之道》最新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5.自然之道說課稿
9.自然之道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