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商品的含義,貨幣的本質。
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從具體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貨幣產生的必然性、貨幣的本質,實現對貨幣的科學認識,使學生逐步學會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重點]
貨幣的本質
[教學難點]
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教學方法]
舉例法、練習法、層層分析法
[教具使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提問學生初中時學過的知識,導入新課。
二、新課流程:
舉時事,讓學生分析是屬于經濟現象、政治現象,還是其他現象。
1、國際市場油價緣何連續回落
2、中國銀行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3、美共和黨黨綱草案要助臺自衛我堅決反對
4、XX年我國gdp比上年增長9.1%,達到11.67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5、臺灣新名字引強烈爭議"第27次變臉"了無新意
6、中國在雅典創造奇跡
引出什么是經濟
(1)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用于交換,二是勞動產品。
判斷:下列屬于商品的是:
1、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同學們買的增氧器中的氧。
2、農貿市場上待售的蔬菜。
3、一農民將自己生產的100斤糧食在市場上出售,其賣掉2/3,剩下1/3就送給了他的親戚。
4、農民向地主交納的地租。
5、到商店買來一個蛋糕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練習:
1.XX年高考前夕,與補腦、健腦、增智等保健品市場的平淡相比哈爾濱的“氧氣”市場卻很活躍。哈爾濱考生興起“補氧”潮。材料中的“氧氣”()
a.是商品,因為它是有用物
b.不是商品,因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為它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d.不是商品,因為它沒有經過勞動
2.判斷下列屬于商品的有()
(1)正在拍賣的土地使用權轉讓
(2)某商場中待售的電腦
(3)廢品收購站收購的廢塑料制品
(4)三峽工程
(5)網絡信息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看待金錢。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學重點:
1、商品的含義
2、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
三、教學難點:
貨幣的本質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買東西要用錢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日常生活中所講的錢,在經濟學中我們稱之為貨幣。商品和貨幣有著密切的關系,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體會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須付出貨幣,二者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那么,歷史上貨幣和商品是同時出現的嗎?貨幣及其本質又是什么呢?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就必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P2楷體練習加以鞏固)
2、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P3楷體插圖與練習)
3、貨幣的含義與本質
貨幣是指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含義: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2)價格的含義:通過一定的數量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教材P4“這里含有單位的數量表現的是什么?”
表現的是各種商品的價格。
同學們看P4的插圖,思考一下,這里的貨幣發揮了什么作用?仍是價值尺度職能嗎?
2、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2)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含義: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W--G--W
同學們看P5的材料,回答: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能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只能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之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商品的含義、貨幣的含義及本質、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重點要掌握商品的含義,貨幣的本質和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六、課堂練習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組有( C )
①商品和貨幣是一對孿生兄弟 ②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③貨幣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一個永恒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貨幣
⑤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③ C ②④⑤ D①②⑤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商品的含義、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
(2)了解由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必然性,懂得貨幣的本質;
(3)知道貨幣具有五種職能,理解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4)理解紙幣的含義及其優點,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能力目標:
(1)透過現象認識商品、貨幣的本質的能力;(2)歷史地看待貨幣產生和發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了解貨幣作用的基礎上,增強努力發展生產、增加財富的情感;(2)增強愛護人民幣的情感和辨別假鈔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課的教學重點是商品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貨幣流通規律;教學難點是商品的基本屬性及貨幣的本質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探究1
1、“商品”是什么?
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1)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醫院里的氧氣瓶中的氧。
(2)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蔬菜拿到市場上出售,賣掉2/3,剩下的1/3一部分留作自己用,一部分送給了親戚。
2、物品、勞動產品、商品的區別
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下列不屬于商品的有:
母親為你織的毛衣
同學送你的筆記本
陽光、微風
菜市場待售的魚
答:1、2 、3不屬于商品
3、商品的屬性。
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假冒偽劣產品是商品嗎?
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嗎?
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嗎?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4、小結
商品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
二、探究2
1、商品與貨幣是“孿生兄弟”嗎?
模擬游戲:山村里的“物物交換”的過程
19世紀,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過這樣一幕:賣牛奶的人喊:“買牛奶的人拿鹽來!”賣鹽的人喊:“買鹽的人拿矛頭來!”而賣咖啡的人喊:“買便宜的咖啡拿珍珠來!”
思考:
①如果擁有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誰能成交?
②如果這幾個人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條件?
③你能設想出讓更多的人都成交的方法嗎?
2、因需交換
物物交換的結果,催生了一般等價物出現。
3、用曲別針換來一套公寓
26歲的麥克唐納是一家快餐公司的送貨工,和美國千千萬萬的普通小青年一樣,麥克唐納買不起房子,不過他有更富創意的辦法:學習原始居民,物物交換。麥克唐納有一枚特大號的紅色曲別針,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為了通過這枚曲別針交換些更大更好的東西,他在當地的物品交換網站上貼出了廣告。很快兩名婦女用一支魚形鋼筆換走了他的紅色曲別針。之后藝術家安妮·羅賓斯用一只繪有笑臉的陶瓷門把手換走了他的魚形鋼筆。接下來他換到的東西的價值越來越大:發電機、百威啤酒的啤酒桶、一輛舊的雪佛蘭汽車、一次旅游機會……最后,麥克唐納從一位音樂家處得到了去工作室錄制唱片的一份合同。麥克唐納把這個機會“給”了鳳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給”了他一套雙層公寓。
4、一般等價物的缺點:
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不同,限制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②這些東西往往體積大、價值小、不便攜帶儲藏、不易分割等等
5、延伸思考:
比一比:貴金屬與其他一般等價物比較有哪些優點。P5
想一想:貨幣是如何產生的,是神靈創造的,還是圣賢發明的,還是歷史的選擇?
三、探究3
(一)、課堂情景劇
請同學們來化身顧客和商家,表演購買商品的情景。根據生活經歷,商家自由標價,顧客自由砍價。并思考以下問題。
1.哪種商品價值更大?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
2.商家“砍”出來的數字和標價牌上寫的數字表現的是什么?
3.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么?
(二)價值和價格
(1)價值尺度的含義:
(2)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四、探究四
(一)情境一: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購買木材回家。
情境二: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說:“暫時沒有什么可買的。”將錢帶回家,過了幾個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購買糧食。
思考:
1.木匠用桌椅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么影響?
3.如果木匠賣不掉桌椅,對他會有什么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
(二)商品流通對生產者的啟示
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夠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三)商品流通
(1)流通手段: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作流通手段。
(2)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必須要現實的貨幣。
(四)貨幣的其他職能
(1)貯藏手段
(2)支付手段
(3)世界貨幣
五、了解知識網絡體系
六、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相關文章: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反思11-22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計劃06-19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模板12-06
初一政治《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08-24
初一政治《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09-30
關于貨幣的神秘面紗的教案08-26
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隨筆06-29
揭開系統面紗的教案11-28
揭開洋野雞大學的神秘面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