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
投影儀、PP軟件、錄音機等。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教后記: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結合〈最后一課〉來講。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來導入。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后,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用聯系時代背景,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扎實字詞,增加詞匯積累。
2.品味文章蘊藏的復雜情感。
3.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語言。
4. 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學習重點】
作者情感的把握。
【學習難點】
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語言。
【課前準備】
發放預習任務單,學生在此指導下進行預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師: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感受著腔腔愛國心。其實,記住每一個國恥日也是我們愛國的表現。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日子。(幻燈片投示)
2.投示:1931.9.18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毀南滿鐵路,挑起事端,并于當晚10點20分突襲東北軍北營駐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3.(播放圖片)
師:“九一八事變”, 使東北遼闊美麗的江山沃土盡陷日軍鐵蹄之下,一時民生凋蔽,四野荒蕪,淪亡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無數百姓為免遭日軍的蹂躪而逃離家園。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變”過去整整十周年之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外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家端木蕻良懷著痛失家園,渴念故土的強烈感情寫下了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板書: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二、預習交流,自學生疑
1.作者簡介
學生交流,教師歸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現代作家,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補充筆名由來。
三、整體感知,師生釋疑
聽讀課文,思考感知:
1.關注重點字詞。
2.認真體會,你發現文中都蘊涵著哪些情感?
(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學生聽錄音感知,之后進行交流。
1.字詞檢測
字詞檢查
A讀準字音
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3)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B寫對字形
4)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悠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風。
C選好詞語
5)在那田壟里(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 回響 B 飄蕩 C埋葬
6)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 B 涌動C泛濫
2.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四、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1.主問題研討
文章中哪些語言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請勾畫出相關詞句并賞析。
1)學生研讀文章,之后交流。
重點語句賞析示例:
A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個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會感到她在跳躍,和我的心的跳躍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親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擬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壟里(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回響 B 飄蕩 C埋葬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B 涌動C 泛濫
(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喪失土地的悲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現力。)
C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3
課題:《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課型:新授課
研究課題: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于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調子是悲愴的。
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情感,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對于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21世紀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本課將實驗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當堂檢索。
教學創意:
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指導,自主獲取知識,擴展課堂教學;配以音樂感染學生。
教學結構:
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品味精彩語句——擴展思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計算機lanstar教學軟件、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土地的誓言》教案】相關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案09-06
《土地的誓言》教案12-06
土地的誓言精選教案09-06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07-19
土地的誓言優秀教案09-17
《土地的誓言》優秀教案11-12
課文《土地的誓言》教案12-01
《土地的誓言》的優秀教案11-14
土地的誓言教案03-18
《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