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1
教材分析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小語教材第11冊中的一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一些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怎樣善待地球。
教學目標:
1、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讀懂課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地球概況的。
4、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的感情。
教具準備:
CAI課件
教學理念
教學本課,我把握三個基本原則:內容以“地球”為主,不龐雜無序;形式以“讀”為主,不處處設問;方法以“悟”為主,不逢詞必解。通過開放的教案,精美的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和無節制開墾荒地的畫面,從而呼吁同學們愛護地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放輕音樂、老師朗誦,出示課件。(地球運行)
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星球,它是太陽、月亮的朋友,是人類美好的家園。(神秘的太空,優美的旋律,再配以詩一般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你想管地球叫什么?(母親、搖籃、花園。)
2、揭示課題、讀題。
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關于地球的文章:只有一個地球。
齊讀課題還有別的讀法嗎?哪一種好?為什么?(引出“只有”和“一個”強調一些,突出它的惟一性,為學習后文作鋪墊)
3、預習反饋,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你哪些地方讀懂了?(匯報),哪些地方沒讀懂?請提出來。
學生可能提的問題,為什么地球容易破碎?為什么人類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學生充滿好奇,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二、研讀悟情
1、小組合作學習,明確合作要求。
①選擇最有興趣的一部分,勾畫重點詞句,自讀自悟。
②有感情地品讀課文。
2、交流反饋。
①體味地球的可愛。找出表現地球可愛的句子。
課件演示:茫茫宇宙中出現一個襄著水藍色紗衣的,晶瑩透亮的球體,讓人感到是那么親切,那么美麗。(引讀,練讀)我跟隨你們來到了無邊無際的太空,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星球),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襄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的紗衣),這就是人類的母親—(地球)。
多美的地球,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讀來抒發你體會到的情感呢?自己試讀。(板書:可愛)
深入理解“地球,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的比喻意義,怎樣讀?
品讀,評,再讀。(讀出對地球母親的感激之情)
②認識地球的內在美。理解地球母親的慷慨。
(1)課文哪些句子寫出了地球的“無私”和“慷慨”,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慷慨)
(2)交流課外資料。大家是通過什么途徑查找資料的?
互相交流看看哪些資料能說明地球的慷慨?(交流、匯報)
(:從大家資料中足以看出,地球母親是在毫無保留地對待我們,她無私地為我們著各種資源,哺育著地球上60多億人口,但是我們人類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媽媽呢?)(板書:人類)
三、了解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1、出示CAI課件。(肆意捕殺動物,隨意排放污水,大量砍伐森林,無節制開墾荒地等畫面)
2、自由發言。(說說你感觸最深的畫面)
昔日美麗可愛的母親如今遍體鱗傷,我們憤怒(用惋惜、憤怒的語氣讀3、4小節)
我們的宇航員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時也發出了痛心的感嘆——(課件出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板書:易碎)
3、探究地球易碎的原因。
往日美麗的媽媽已傷痕累累,原因究竟在哪兒?學習4小節,自由讀這一節,你想到了些什么?深入探究,你怎樣看待人類的行為?
四、探究“人類移居”問題
人類對地球的傷害已經嚴重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我們能到別的星球去生活嗎?學習5—7小節,自由讀,找答案。
既然人類不能指望移居,我們只能怎么做?自由發言,適時點撥。
五、升華情感
1、寫心里話,把你最想對全人類的同胞們說的話寫在紙上,寫好后讀聽,讓大家傾聽你心靈的呼喚。
2、出示課件,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課件出示:伴隨著“輕輕地捧起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的歌聲,滾動播放人們保護環境的畫面。
3、結束語。在輕音樂中,我激情發言:同學們,你們的真情,人們的行動深深地感動了我,我看到了地球母親含淚的微笑,讓我們一起說:(課件出示)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
板書設計: 可愛
9、只有一個地球 : 慷慨
人類
易碎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2
【設計理念】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它介紹了有關地球的知識,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條分清晰,說服力強。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在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協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上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學會學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渺孝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目睹、和藹可親。
2、讀懂課文的內容,領會作者的說明方法。
能力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閱讀領悟作者為什么以“只有一個地球”為題。
情感目標:
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地球的.“可愛”和地球的“易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地球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猜謎:“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自己變,每天能行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評:一猜就準。)
2、出示地球圖:這就是咱們腳下的地球,關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3、你們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嗎?(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地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隨宇航員到太空看一看。
二、設問導讀:
(一)了解地球的“美麗”。
1、談話:每天我們都與她親密接觸,相依相伴,卻無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員叔叔在太空中為我們拍下了地球的照片,讓我們來看一看。(出示圖片)
2、地球外面裹著一層“紗衣”,其實就是大氣層,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朧朧的,更加可愛。課文中也有一句描寫地球外貌的,快速讀課文,找一找。
(出示: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
指導朗讀。
3、迅速瀏覽第一段,看看課文還怎樣贊美地球的。
(出示: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4、提出問題: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作者為什么將地球比作“母親”和“搖籃”?(因為有了地球才有人類和一切生命。因此說地球是“母親”,是“搖籃”。)
思考:課文還告訴我們哪些關于地球的科學知識?分小組學習,并找出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二)理解地球的“渺斜
(指名說)點擊顯示書上的知識點:
(1)表面積只有5.1億平方公里。
(2)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4)出示九大行星比較圖:
這就是我們的地球,他的體積在九大行星中排列第五,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葉扁舟。它只有這么大,不會再長大。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作者運用什么方法說明地球小,人們活動范圍更校(讓學生體會數字的作用,體會比喻句的好處。)
(三)小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談話:就是這樣一個美麗而又渺小星球卻養育了我們全人類,養育了世間的萬物,真是太偉大了。但是宇航員在贊美它可愛的同時又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2、指名讀課文第二段,其他思考;為什么我們的地球又是易碎的呢?(我們地球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
3、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哪兩類?(一種是“不可再生資源,另一中是可再生資源)
4、四人合作小組討論: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表現在哪里?其結果如何?
5、什么是“生態災難”?舉例說說吧。
6、“但是,......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同學們讀到這一句,請注意“本來”一詞,你覺得去掉它行嗎?
(四)理解人類目前不能移居
1、談話: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地球在宇宙中這樣渺小,自然資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說法,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想一想:這樣的說法能行嗎?為什么?
2、學生匯報人類不能移居有2個原因。
第一是至少在40億公里的范圍里(至少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
第二是火星或者月球上缺少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氣等。少數人也許有可能,但是人多了就不行了。因此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3、老師引導:這部分是用什么說明方法告訴人們不能移居的呢?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部分內容。
5、老師引導:這部分告訴我們不能移居別的星球,實際上是說什么?(破壞了地球,我們將別無去處。地球是我們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6、補充課題《只有一個地球》。
(五)情感升華,保護地球
下面我請同學們看個短片《拯救地球》,看后說說你的感想。總結:
同學們都認識到地球的重要,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地球的愛,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從現在起做一個環保的小公民.
三、拓展延伸
1、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說明方法,寫一篇讀后感。
2、創作一條宣傳環保的公益廣告,在班上交流。
3、調查家鄉環境遭破壞的情況,和同學們商討保護的辦法。
[板書設計]
13.只有一個地球
美麗渺小
資源有限
人類不能移居
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教學反思: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極具科普知識的文章。它向我們介紹了環境保護這個大問題。而這種文章不太好上,稍微把握不準,就有可能成了空洞的說教課。那么怎么來上這篇文章呢?我覺得還得讓學生在感悟中朗讀。在上課前,我請同學們搜集了很多的資料,用來補充說明問中的一些語言,同時我也準備了相關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看看地球的圖片說說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書中是怎么樣描寫地球的可愛的。讓后讓學生帶著喜愛、贊美的語氣來讀一讀。就這樣讓學生在感悟中不斷地朗讀,提高了對文章的認識,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讓學生說說看到環境被破壞后的心情。然后讓學生評價,這樣學生就仿佛親眼見到了環境被破壞的慘境,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本次公開課結束后,我一直都在做深刻的反思和琢磨。為什么有的時候講課會精彩紛呈,亮點不斷。有的時候卻壓抑、沉悶,效果欠佳呢?我有這樣一種片面的想法:在上課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學生從自主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在學生匯報時,往往只忙于順應學生的自主,不自覺就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這樣也就忽視老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于關鍵處回歸整體,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就很容易具有零碎和片面性,而缺乏整體的把握。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認識,初步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二)了解作者說明事理的方法。
(三)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了解為什么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為什么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為什么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有關地球知識和自然資源等知識的專用詞語。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地球儀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講讀第一部分。
1、 我們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地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隨宇航員到太空看一看。
根據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然讀后用筆畫一畫有關詞語,然后討論出地球的特點。
(板書:美麗而又渺小)
2、多媒體課件播放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圖,學生討論地球的美麗。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地球知識方面的詞語。如:“紋痕相互交錯”。
3、為什么將地球比作“母親”和“搖籃”?(因為有了地球才有人類和一切生命。)
4、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人類活動范圍更小?
出示地球儀,通過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半徑”、“地球表面積”、“陸地”等。
(地球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葉扁舟。它只有這么大,不會再長大。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作者運用什么方法說明地球小,人們活動范圍更小。
(運用列舉數字的方法來說明地球小,人類活動范圍更小。)
5、指名讀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師小結引出下文。
通過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美麗的、壯觀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們人類所生活的范圍更是很小很小。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但有些人卻不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不了解我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夠隨意破壞的。
(三)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邊聽邊思考:這部分是圍繞哪句話來講的?畫出來。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什么是有限的?(有一定的限度。)
文中的自然資源分為兩種,請看大屏幕。
什么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兩個方面。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表現在哪里?其結果如何?
(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不加節制地開采。結果:礦產資源越來越少。)
(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結果:不但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
什么是“節制”和“不加節制”呢?
(節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不加節制就是沒有限制,沒有計劃地隨意進行。)
2、,解決思考練習的第2題。
指名讀句子,注意黑體字的部分,再舉個具體例子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要抓住這些關聯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句與句之間內容上的聯系。如:“但是……”后面說的是與前面恰恰相反的事實。緊接著的“不但……還……”表示這種恰恰相反的事實有兩個方面。
水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的,但是,因為眾人隨意破壞水資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種廢水廢物,特別是有毒的化學品,清潔的水源就不能再生了。我國每年可用的水量為7000億立方米,受污染的水量為3000億立方米,剩下的清潔可用的淡水就只有4000億立方米了。不但如此,這樣做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例如,使人害病(包括癌癥),使魚類滅絕……?
(這段話說明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隨意毀壞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本來”一詞,說明水、森林、生物和大氣這些資源不像礦產資源那樣,原來是可以再生的。“但是”一句,充分地說明了人們帶給地球的危害,使得可再生的資源不但不能再生了,還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明確表明,如果人類不去愛護自己的地球,那么人類的生存都將會面臨嚴重的威脅。)
自由讀這部分內容,概括地說一說。
板書:(自然資源有限)
(四)講讀第三段。
1、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地球在宇宙中這樣渺小,自然資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說法,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這樣的說法能行嗎?為什么?
2、根據文章內容,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枯竭”的詞意(用盡斷絕),重點體會“即使……也……”表示假設的讓步。科學家們提出了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退一步講實現這個設想是非常遙遠的事情。而且火星或月球上缺少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氣等。少數人類有可能,人多了不行。因此文章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這部分用什么告訴人們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遙遠的事情,即使實現了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學生邊討論教師邊板書:(不能移民)
(五)講讀第四段。
1、實際上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如果我們破壞了地球,我們就別無去處。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齊讀最后一段。
(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
(板書:精心保護 造福后代)
自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關系?能試著說一說嗎?
(因果關系。因為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所以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
(六)對照板書,總結全文。
本文列舉了大量事實數據,一層一層地讓我們了解了地球的知識,告訴我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只有這么一個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護,那將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嚴重的威脅。我國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地擔負起保護地球的重任。
(七)談感受。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談一談自己學后的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大家要暢所欲言,為練筆服務。
(八)解決課后練習第3題。
1.讀詞語并用帶點的詞造句。
理解“渺小”和“貢獻”的詞義,體會這些詞在句子中的作用。
舉例:
渺小: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團結起來,群策群力,才能戰勝一切困難。貢獻: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鍛煉一副好的身體,長大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
(九)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詞語和優美的語句。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公開課《只有一個地球》教案10-24
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案04-02
小學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10-26
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優秀教案11-17
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學設計02-16
語文《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教學設計10-17
《只有一個地球》的教案03-30
只有一個地球教案03-01
地球只有一個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