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乞丐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比較“施舍”與“周濟”的異同,進而理解文章主題。
2、學習本文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體會真誠的人類之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比較、探究,進而理解文章主題。
2、學習本文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說的是地獄與天堂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在地獄中,眾鬼魂圍著大桌吃飯,他們手上都拿看長長的筷子,用這樣的筷子夾到的食物竟無法放進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餓,個個愁眉苦臉。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們也圍著桌子在吃飯,他們手里的筷子也同樣很長很長,但是他們夾到食物就送進對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飽食,個個開心。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簡單:助人其實也是助己。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卻不是那么容易。今天,我們將學習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從中得到啟發。
二、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于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后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余人的日記》等。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后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后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
《乞丐》練習題
一、你能讀準下列加點字嗎?請給它們注音。
拮據棧橋牡蠣闊綽膿瘡
二、閱讀《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1.讀書應該養成圈點的習慣,摘錄文中主要信息,填寫下列表格:
故事情節于勒的情況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評價菲利普夫婦的言行
開端
于勒
發展
于勒
高潮
于勒
結局
于勒
2.父親所說的永不變更的那句話是什么?這句話反復出現渲染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理狀態?
答:那句話是
表現的心理是
3.當真的遇見于勒時,菲利普夫婦反而不認,又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答:
4.雖然菲利普夫婦和胡屠戶所處的國家不同,時代不同,但有明顯的共同之處,你發現了嗎?
答:
《乞丐》測試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乞丐
契訶夫
“仁慈的老爺!行行好,請顧念一下我這個不幸的挨餓的人,我三天沒吃東西了……我當了八年的鄉村教師,現在失業了。請幫幫忙,行行好!”
律師斯克沃爾佐夫打量著他,瞧瞧他那件灰藍色的破大衣,混濁的醉眼和臉上的紅斑。他覺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這個人。“聽著,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園街遇見過您,”他說,“不過那時您說您是被開除的大學生,沒有說是鄉村教師,還記得嗎?這很下流,這是詐騙!”
斯克沃爾佐大大發脾氣,毫不留情地痛斥這個求告的人。這家伙一味說謊,利用別人的仁慈,恰恰褻瀆了他出于純潔的心靈喜歡周濟窮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辯解,后來不作聲了,羞愧得低下了頭。“先生!”他說,一手接到胸口,“確實,我……說了謊!我來在俄羅斯合唱團里任職,由于酗酒,我被趕了出來。不說謊又有什么辦法呢?”
“什么辦法?”斯克沃爾佐夫大喝一聲,逼近他,“工作呀,這就是辦法!您應該工作!”
“這個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兒去找工作呀?去當看門人吧,誰也不會要我,工廠也不會要我,工人要有手藝,我卻什么也不會。”“胡說!您總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嗎?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嗎?”“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爾佐夫高興地搓著手,把廚娘叫了出來。對她說:“奧莉加,把這位先生領到板棚里去,讓他劈木柴。”斯克沃爾佐夫趕緊走進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對著院子。斯克沃爾佐夫看到他們進了院子。奧莉加氣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開鎖著的板棚,砰一聲惡狠狠地推開了門。那個冒牌教師和冒牌大學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頭支著紅腮幫,想起心事來。廚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腳旁,破衣人遲疑地拉過一塊木柴,把它放在兩腿中間,膽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搖晃起來,倒了。那人又把它拉過來,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爾佐夫的氣憤已經消散,他感到有點不安,有點慚愧。他回到書房里,“我這樣做是為了他好。”一小時后,奧莉加來報告,木柴已經劈好。“拿著,把這半盧布交給他,”斯克沃爾佐夫說,“要是他愿意,讓他常來,活總是有的。”
從此,他經常出現:有時把雪掃成堆,有時收拾板棚里的雜物。斯克沃爾佐夫搬家時,雇他來幫忙。破衣人沒有喝酒,很少說話。搬運完之后,斯克沃爾佐夫吩咐人把他找來。
“噢,我看得出來,我的話對您起了作用,”他說著,遞給他一個盧布,“這是給您的工錢。我看得出來,您沒有喝酒,也不反對工作。您叫什么?”“盧什科夫。”
“那么,盧什科夫,我現在介紹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個同行,他會給您一份抄寫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別忘了我對您說過的話。再見吧!”斯克沃爾佐夫很得意:自己總算把這個人拉到了正道上。
兩年過去了。有一天,斯克沃爾佐夫站在劇院的售票處付錢買票,看到身旁站著一個身材矮小的人,翻著羊羔皮領子,戴一頂舊的海狗皮帽子。“盧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爾佐夫問,“喂,怎么樣?現在做什么事?日子過得好吧?”
“還可以,現在我在一位公證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個盧布,先生。”
“哦,謝天謝地。太好了!我為您感到高興,非常非常高興,盧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我的教子。要知道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盧什科夫說:“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廚娘,求上帝保佑這個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體健康!說實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廚娘奧莉加。”
“這是怎么回事?”
“當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總是這樣開始:‘嗅,你這個酒鬼!你這個天地不容的人!’然后發起愁來,瞧著我的臉,哭著說:‘你是個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沒有一點快活,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你這酒鬼,也要下地獄!你這苦命人啊!’您知道,盡是這類的話。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連一根柴也沒有劈過!為什么她要挽救我,為什么我瞧著她就決心痛改前非,這些我對您也解釋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話和高尚的行為使我的心靈起了變化,是她挽救了我,這件事我永世不忘。該入場了,里面正在打鈴。”
盧什科夫鞠躬告辭,找他的樓座去了。
(有刪改)
(1)下列對這篇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盧什科夫以冒牌教師、冒牌大學生身份行乞,實在是因為失業、挨餓,才淪落到如此地步。雖然他工作能力強,有手藝,但別人不要。
B.斯克沃爾佐夫開頭毫不留情地痛斥乞丐,是因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褻瀆了他的好意。這與兩年后他見到盧什科夫時感到非常高興形成鮮明的對照。
C.斯克沃爾佐夫“高興地搓著手”“氣憤已經消敝”.說明他被乞丐的可憐身世感動了,動了惻隱之心,想要幫助他,為下文作伏筆。
D.奧莉加先“惡狠狠地攤開”,后罵“到了另一個世界,你這酒鬼,也要下地獄!你這苦命人啊!”,可見他對乞丐始終沒存絲毫好感、同情。
E.文章主要運用順敘、插敘方式,情節富有波瀾;運用語畝描寫、外貌描寫、對比等方法塑造了一個立體有變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會主題。
(2)小說在刻畫盧什科犬形象時,突出他哪些形象特征?請簡要分析。
(3)小說用大量筆墨描寫斯克沃爾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試結合全文材料分析。
(4)有人說結尾兩節畫龍點睛、構思巧妙,請結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妙處。
答案:
【答案】
(1)選E3三分,選B2分,選C1分,選AD不得分。
(2)①好吃懶做:在合唱團任職時酗酒被趕出,找借口不工作。②不誠實,少尊嚴:假冒老師、大學生之名行乞。③落魄無依:穿破衣,沿街乞討。④本質善良,理解人意:經別人幫助挽救決定痛改前非,戒酒、愿工作。⑤懂得感恩:感激幫助過他的斯克沃爾佐夫,更感激善良高尚的奧利加。(答對四點給滿分6分)
(3)①線索:他見證了盧什科夫的前后變化。②推動情節發展,促進主人公的.變化:他痛斥逼問,促使盧什科夫感到羞愧,答應劈柴。經他介紹,盧什科夫有了工作。③襯托奧莉加,豐富了主題:相對于他的居高臨下是助人為樂,奧莉加的平等真誠更易打動人更值得提倡。(答對3點,連貫清晰,得滿分6分。)
(4)①使情節更完整。用插敘方式,揭開事情真相,前后照應。“她替我劈柴”,照應前文“一小時后奧莉加報告木柴已經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突出了奧莉加的真誠善良。因為他用語言震撼了盧什科夫的心靈,用高尚的行動幫助了盧什科夫。突出了盧什科夫的真誠悔過,懂得感恩。他從奧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關心、誠意,從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記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難忘。③使主題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變的,主要看我們采用何種方式。斯克沃爾佐居高臨下的幫助固然能改變一時的生活,但只有真誠平等的幫助才能挽救心靈。(答對3點,有理有據,連貫清晰,得滿分8分)
【考點定位】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屬于綜合題。考查的范圍包括:小說的主旨、情節構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①讀全文;②抓標題;③辨文體;④找線索;⑤理層次。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比較選項。
(2)【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小說在刻畫盧什科犬形象時,突出他哪些形象特征?請簡要分析。”這是考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應結合著文中敘述性的語句,從身份、地位、修養、氣質等總體上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要善于抓住作品對該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和作品中的有關敘述文字進行分析。比如,從斯克沃爾佐夫讓盧什科夫到自己家干活,并給他介紹一份抄寫工作,可看出他有同情心;從他當面揭穿盧什科夫的借口,可看出他對撒謊的痛恨;等等。
【考點定位】欣賞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體現呢?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類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本題可從外貌和對戲劇的熱愛等事件來分析人物形象。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我們需要從情節的發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為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人物靈魂深處的東西來,離開了情節,就不知道人物怎樣做事,也就無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須透過情節中發生的事情這種外在現象去剖析現象背后的本質。故事情節或是發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現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沖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沖突是構成情節的基礎,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優秀的小說,總是充分地揭示社會生活本質的矛盾和斗爭,在典型的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說來,矛盾沖突展開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鮮明。本文面對迫害,依然執著戲劇,嗓子壞了依然唱戲的情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第四,借助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探究形成人物命運和性格的社會原因)。第六,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或聯系小說主題分析)。
(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小說用大量筆墨描寫斯克沃爾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試結合全文材料分析。”這是對小說人物作用的考查。一般從人物、情節、主題角度考慮。他見證了盧什科夫的前后變化,推動情節發展,促進主人公的變化:他痛斥逼問,促使盧什科夫感到羞愧,答應劈柴。經他介紹,盧什科夫有了工作。襯托奧莉加,豐富了主題:相對于他的居高臨下是助人為樂,奧莉加的平等真誠更易打動人更值得提倡。
【考點定位】分析作品結構。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次要人物為主要人物服務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對比差異)。2.深化主題(次要人物性格與主題間聯系)3.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動故事發展) 4.烘托氣氛的作用.
【考點定位】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技巧點撥】情節作用題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對情節作用的概括、分析、鑒賞能力,提問形式主要有:1.文章開頭/中間/結尾寫某某情節,有什么作用?2.某情節對全文情節的展開有什么作用?請具體說明。本題就屬于第二類。這類題可以從兩個大的角度考慮:一是內容上,二是結構上。內容上是指情節與環境、人物、主題、讀者之間的作用;結構上是指情節本身的作用,與其他情節之間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據提問形式來確定答題角度,如果是單一角度,即給定了答題角度,就按照給定角度來答;如果是綜合角度,即沒有給出明確的角度,就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考慮:1.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2.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等;3.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揭示(表達、寄托、暗示)了……的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等;4.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埋下伏筆、設置懸念、鋪墊照應、推動情節發展、對比襯托、承上啟下等;5.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這類題型的規范的答題格式一般為:作用點+體現點。所謂“作用點”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術語來答;所謂“體現點”是指這個作用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必須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分析。
【乞丐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案12-13
語文下冊教案12-10
語文下冊的教案06-03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乞丐課文教案08-27
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1-06
語文下冊《望月》教案02-16
語文下冊優質教案12-13
女主人與乞丐的優秀教案01-04
初中語文說課稿《乞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