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

時間:2022-10-18 16:11:42 教案 我要投稿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1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9頁主圖、第60頁例1、第64頁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分物時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

  初步感知“余數”;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

  除法的含義,會讀、會寫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對比、交流等數學活動,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

  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3、在具體的情景中,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商與余數的單位名稱的確定。

  教學資源:PPT、小棒、學具片

  教學內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余,屬于整除類,表內除法涉及此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這是有余數的除法內容。從小學生學習的角度,“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內除法學完后不久,教材編排了“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單元。

  教材第59頁主題圖呈現了學生分別用11根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的活動情境,起到了四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便于師生操作,引入新課,三是讓學生關注能擺幾個圖形,發現還剩幾根小棒,四是為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提供示范,積累活動經驗。

  教材第60頁例題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動,通過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這里有兩個對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結果的對比,一個是用除法橫式表示的對比,第一個對比是理解余數、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商和余數單位名稱的基礎。

  教材第60頁做一做和第64頁第2題,都便于學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學會確定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學生分析:

  學生剛剛學完表內除法,對除法的本質“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義、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除法算式,能熟練用乘法口訣求商,能準確用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熟練進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動,也能熟練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物的過程和結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現象,會造成學生對除法本質理解的認知沖突,認為這樣的情況不能用除法表示。解開學生的困惑,就要聯系生活實際,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現象,在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實現象,從而理解余數和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以及理解商與余數的單位名稱的確定。

  教學實施過程:

  一、操作導入,揭示課題

  1、師生用小棒擺圖形活動。

  (1)教師用12根小棒先擺一個正方形,再連續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表述教師的操作過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書:12÷4=3。

  (2)PPT:

  學生獨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學生交流匯報操作結果。(分三欄,圖文結合展示)

  2、揭示課題。

  (1)對比:教師擺小棒的結果和學生擺小棒的結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老師擺完圖形后,沒有剩余的小棒;我們擺完圖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點: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學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師板書:有剩余的除法(后面會修改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二、操作對比,學習例1

  1、對比平均分草莓的結果。

  (1)PPT演示:把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

  學生表述平均分過程和結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盤)

  (2)PPT出示:把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學生用學具片代替草莓獨立操作。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依言用學具片代替草莓擺一擺。

  PPT演示:把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

  (3)對比:兩次分草莓的`結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強調“正好擺完”,演示強調“還剩余的1個草莓”:

  提問:剩下的1個草莓還可以擺一盤嗎?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強調:每2個擺一盤,剩下的1個不夠擺一盤。)

  2、對比用除法橫式表示分草莓的情況。

  (1)結合第一次分草莓圖,說說6÷2=3(盤)的含義。

  (2)提問:第二次分草莓的現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嗎?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點:除法的本質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沒有進行平均分?)

  提問:第二次分草莓的現象,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強調:六個圓點寫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間,再寫“1(個)”。

  板書:7÷2=3(盤)……1(個)

  說說這個除法算式的含義。

  (4)回憶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PPT揭示“余數”的名稱,說說余數表示什么:余數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5)學生嘗試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對比表示兩次分草莓情況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強調:余數的名稱、余數的含義、商的單位、余數的單位

  三、小結新知,提煉方法

  1、PPT出示,回憶:這節課學習了哪些新知識?

  學生自由說,指名說,教師提點:余數,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含義、寫法、讀法。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獲得了這些知識呢?

  提點:操作、觀察、對比、交流。

  四、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PPT逐題演示答案。

  演示強調:2個2個地圈,豎著圈;3個3個地圈,橫著圈;

  演示強調:填空中的余數和算式中的余數一一對應出示;

  演示強調:平均分鉛筆和剩余鉛筆的畫法;

  語言強調:商的單位和余數的單位的確定。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十四”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擺圖形的現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

  7÷2=3(盤)……1(個)

  余數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2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及余數的含義;能根據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寫出相應的算式,能正確讀、寫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2.使學生在認識有余數除法的活動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小組交流,全班討論等形式經歷知識產生過程,體驗思維過程。

  教學過程

  一、突破思維定勢,引出有余數除法

  1、基于經驗,動手操作。

  談話:這兒有10枝鉛筆,如果要把這些鉛筆分給幾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請先用小棒擺一擺,再和同學交流。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擺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組織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的直觀圖:

  [說明:前面學習中學生對于平均分的認識都局限于把物體正好分完。這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也是本課學習的起點。本環節教師精準地調用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展開教學,為有剩余現象的學習孕造了學習氛圍。]

  2、突破定勢,感受新知。

  談話:把10枝鉛筆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給5個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給2個小朋友……可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為每人分3枝,還有剩余的,分不完。)

  談話:10枝鉛筆,每人分3枝,結果會怎樣呢?請大家動手分一分,看會出現怎樣的現象。

  完成操作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對于學生中出現的不同分法,分別進行如下引導:

  第一種:

  提問:說一說你是怎么樣分的?(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下1枝。)

  第二種:

  提問:你是這樣分的?

  再問:其他小朋友對這種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還可以再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較交流,感受不同。

  比較:請同學們把這種分法和前面的兩種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課件出示三種分法的直觀圖)

  小結: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時,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沒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時,遇到了分不完的情況,也就是有剩余。怎樣用數學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說明:很多時候,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往往是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導致思維斷層。本課中從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學生的思維斷層。要觸摸真實的學情,就要站在學生思維的斷層處想問題,“為什么不每人分3枝鉛筆呢?”如果“每人分3枝,結果會怎樣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問出的是學生的困惑,同時也問出了研究的起點。]

  二、操作比較,認識有余數除法

  1.體驗不同情況的平均分現象。

  談話:10枝鉛筆,每份分得同樣多,除了我們剛才分的這三種情況,你還能怎么分?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動手分一分并完成練習紙的填空。

  練習紙內容:10枝鉛筆,每人分()枝,可以分給()人,還剩()枝。

  [說明:從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對平均分意義的進一步完善,也是學生認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環節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整理和比較,親歷平均分的不同過程,獲得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充分感知。]

  2、嘗試書寫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談話:(指表格)像這樣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應的算式,并板書“除法”。)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的情況,也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比如,“10枝鉛筆,每人分3枝”這一情況,可以怎樣表示呢?自己先試一試。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板書:10÷3=3(人)……1(枝)。

  提問:上面的算式中,等號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號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時,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樣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數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數,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師帶著學生讀一讀算式,并讓學生指著算式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說明:放手讓學生嘗試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有機會經歷“再創造”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進一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4、再次體悟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提問: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3人,還剩1枝。)

  談話:剛才我們發現在把10枝鉛筆平均分時,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結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請你任選一種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并說一說算式的意義,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數。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

  1.擺一擺、填一填。

  談話:(出示11個三角形圖)如果要把這11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個,還剩幾個?請同學們先用學具擺一擺,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個△平均分成2個,每份()個,還剩()個。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03-31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09-22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的教案11-24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03-25

余數的除法優秀教案03-31

有余數的除法優秀教案03-31

余數的除法教案03-31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課件03-31

有余數的除法教案03-3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 久久免费视频第一页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