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1
學習目標
1、品讀課文,感受作者在百草園中的快樂生活
2、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景的方法,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
3、能復述捕鳥的全過程,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性。
4、能復述美女蛇的故事,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本文選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從標題中你能獲得那些信息?其中百草園的生活是怎樣的?要離開百草園時,作者情感如何?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究到底什么樣的樂園給魯迅的童年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二、PPT1出示學習目標
三、課堂探究
PPT2聚焦目標一
圍繞“樂園”二字,作者從哪三方面去寫?并結合文中語句加以說明。
生自主默讀完成,個人展示
明白(板書)
有趣景物
樂園傳奇故事
雪地捕鳥
PPT3聚焦目標二:品味寫景狀物
1、作者寫了哪些景物,他們有哪些特點?
2、百草園的景物真美,你能說說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來寫的嗎?
PPT4(百草園圖片)下面,請同學們觀賞一些具體的圖片,邊觀賞邊聽老師把這段課文朗讀一遍。
PPT5引導學生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寫景方法
抓住景物特點
寫景方法運用多種修辭
多角度描寫(不同形態,人不同感官)
按一定順序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就其中某一方面大組展示
好極了!這一段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特殊的句式串聯,寫了百草園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寫到動物,先寫靜景,再寫動景;寫靜景時,由低到高;寫動景時,由高到低。使景物寫得既井井有條,又錯綜交織,渾然一體。
PPT6聚焦目標三:品味動詞準確性
細讀課文第7段:
劃出描寫捕鳥的動詞,然后用手邊的物品做道具,邊模擬捕鳥的動作,邊復述捕鳥的過程。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讀課文,完成學習任務。時間約8分鐘)
好,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復述捕鳥的全過程,注意所用動詞的準確性。
PPT7用準確的動詞填空: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過復述,我們不但能感受到這些動詞準確而生動的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還能感受到作者捕鳥時的興奮和驚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園的“樂園”之趣
聚焦目標四:復述故事
PPT8閱讀課文3-6段,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節完整,形象生動)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5分鐘)
聽完美女蛇的故事,請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
PPT9思考:
童年時的作者站在靜悄悄的百草園里,想著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時對百草園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不難發現,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抹上了一層神話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感,更豐富了“樂園”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感,
更豐富了“樂園”的情趣。
PPT10拓展延伸
背誦課文第二段和捕鳥的全過程,比一比誰背得又快又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2
(一)、指導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快速閱讀課文,限時7分鐘(大約3500字)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限時6分鐘
提問: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2分鐘
五、用自己的話來總結。3分鐘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六、提問: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學生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
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3分鐘)
七、快速閱讀“我”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2分鐘)
百草園是我用回憶美化了的樂園,三味書屋卻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學堂。板書:學堂
八、小組討論:
1、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對于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熱愛,對于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細致的觀察生活,好奇心2分鐘
2、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活比較枯燥,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老師不允許問課外的知識,原來的貪玩到現在的用心學習,有趣的故事到聽不懂的文章。對長媽媽的依戀到對老師的尊敬。
3、告別了童年的無憂無慮,魯迅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思想與見解了,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他能夠逃避,不去上學嗎?
板書:成長。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3分鐘)
九、下面我們再一次認真看課文,請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鐘)
十、下面我們再回到課文中去,文章寫得非常美,我們大家找一個值得你學習的句子,模仿它寫一段話。(3分鐘)
十一、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在我們學過的《風箏》一課中,在我們看到的魯迅的照片中,他卻是一個很嚴肅的,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感覺。那么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作業就是搜集關于魯迅的文章、作品與資料,然后寫一篇《我眼中的魯迅》,時間是兩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3
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閱讀承上啟下的過渡段,體會全文結構的精妙。
2.了解魯迅先生兒時在三味書屋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經歷,感受童真童趣。
3.感受作者對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與懷念,準確把握作品主題。
二、教學流程
師:上節課,我們隨著魯迅先生回到了他小時候玩耍的園子——百草園,同學們想想這座園子有哪些好玩、可玩的呀?
生:雪地捕鳥。
生:拔何首烏。
生:吃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生:觀鳥,捉蟲。
師:上節課,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以“我的樂園——百草園”為主題,寫一段文字。下面老師就展示一下優秀習作,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PPT顯示優秀習作片段,教師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略。)
師:百草園里那些在外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樂趣,卻在魯迅的心里生根發芽。可以說,百草園是小魯迅的心靈寄托,那里活躍著一顆童心,洋溢著兒童的樂趣。因此,在不得不離開百草園時,他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情感呢?
生:留戀。
生:不舍。
師:大家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文章的第9小節——“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師:如何讀出這種不舍的憂傷呢?作者憂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語速放慢一些,三個“們”要重讀,因為作者把它們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來看待。
生:“我不知道為什么……”一句中的“為什么”要重讀,要讀出無奈離開卻又不能不服從的心理。
師:有道理。我們一起深情齊讀第9小節,讀出小魯迅離開百草園時的復雜情感。
(生齊讀。)
師:魯迅那顆不泯的童心在這段俏皮的文字中跳躍,它從百草園跳到了哪里呢?
生:三味書屋。
師:剛才我們朗讀的第9小節,在文章的結構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承上啟下,過渡。
師:今天,我們跟著作者探訪三味書屋,主要探討兩個問題:1.三味書屋是不是童年魯迅的第二個樂園?2.當46歲的魯迅在廈門大學的閣樓上寫下這篇回憶性散文時,他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PPT:走進三味書屋,了解童年魯迅。話題一:三味書屋是不是小魯迅的第二個樂園?從三味書屋后的院子、三味書屋里的讀書狀況、三味書屋里上課的情景、三味書屋里的老師和同窗等角度出發,讀一讀課文,找一找依據,說一說理由。
(教師指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師:這個問題我們將以辯論賽的形式回答。請大家在回答時擺出文中依據,講清楚自己的理解。
生:我們小組認為三味書屋是魯迅的第二個樂園。文章第17小節提到可以去三味書屋后的園子里折蠟梅,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這就相當于換了一個新的游戲場所,有了新的娛樂項目。
師:有道理。我想問問大家,孩子們在園子里捉蒼蠅喂螞蟻時,該有怎樣的神情或動作呀?
生:小心翼翼。
生: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
生:躡手躡腳。
師:如果讓你加一句旁白,你會對身邊的小伙伴說什么?
生:噓!小點聲,蒼蠅都快被你嚇跑啦!
生:快來快來,這里有更好玩的!
師:那么,在三味書屋里面,還有什么好玩的事嗎?
生:在課上做戲,畫畫。
生:在壽鏡吾老先生的眼皮底下做小動作,開小差,那該多刺激啊!
師:你把孩子當時的心理拿捏得倒挺準的,有意思。除了做戲和畫畫之外,課上還有哪些情形讓大家覺得有意思呢?
生:看壽鏡吾先生搖頭晃腦地讀那些晦澀難懂的書。
師:是啊,孩子們都偷著樂呢!
生:我也覺得是樂園,因為這個看似沉悶的環境里其實是有溫暖的。
師:你的發現很特別,能深入談談嗎?
生:文中提到同窗到園中太久就不行,先生會在書房里大叫起來。我理解的就是同窗到園中時間短一點是可以的,說明壽鏡吾先生其實是允許學生去玩一會兒的,但是小孩子玩起來就會忘記時間,先生才會大聲提醒。所以先生雖然外表嚴厲,但是內心深處挺溫柔的。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文中第19小節提到先生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他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最多瞪幾眼。書屋里的孩子其實還是很調皮的,但壽老先生只是口頭嚇唬嚇唬他們,并沒有在行動上表現出來。
師:剛才我們結合文本內容,聊了很多能證明三味書屋是“我”的第二個樂園的依據,哪位同學有不同看法嗎?
生:我認為三味書屋的生活還是很枯燥的。比如,剛才同學們說到孩子們在課上畫畫、做戲,為什么他們不認真聽講呢?還不是因為上課的內容很枯燥,孩子們都聽不懂,所以就偷偷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師:三味書屋的生活的確也是枯燥乏味的,請同學們看第21、22小節,大家有何發現?
生:一段有標點,一段沒標點。
師:為什么壽老先生讀的內容是有標點的,而孩子們讀的內容是沒有標點的呢?
生:說明孩子們讀不懂內容,所以就一口氣讀下去了,這也間接證明了學習內容的枯燥乏味。
師:同學們,文中還有一處有意思的情節——第14小節,魯迅主動向先生請教問題,可是先生為何不高興呢?
(學生困惑。)
師(追問):魯迅做什么事,先生會高興呢?
生:讀書,對課。
生:讀那些老先生愛讀,但孩子們不愛讀的文章。
師:從大家的回答來看,你們真正走進了文章,讀得很透徹。那么,誰來對大家討論的觀點進行一個總結呢?
生:我覺得三味書屋的生活雖然有些單調乏味,但這并不影響作者在其中找到樂趣。
生:我覺得三味書屋是一個亦莊亦諧、亦學亦玩的地方。
師:1926年9月18日,46歲的魯迅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閣樓上寫下了這篇散文。為何他會對三味書屋念念不忘呢?
PPT:再讀三味書屋,觸碰成年魯迅。背景助讀——傾聽魯迅的心聲:
1.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2.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
師:從助讀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的什么情感?
生:對美好童年的懷念。
生: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懷念。
師: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先生在《童年的價值》里曾寫過這樣兩段話,我們一起品讀:
(PPT顯示。)
1.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2.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而到了成年之后,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師:老師送給同學們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這節課,請大家看PPT齊讀,向經典致敬,向魯迅致敬!
生(齊):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愿我們的生命——童心永遠不老;愿你我的人生——童趣無限年輕!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品析語言,揣摩課文對先生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
2.研讀對三味書屋以及其中生活的描寫,體會作者對書屋復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從語言入手,揣摩課文中對先生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的復雜情感。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說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那么三味書屋有將是一個怎樣的所在呢?
(二)齊讀第10自然段,說一說:作者筆下的三味書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黑油的竹門”,壓抑的'顏色;單調的陳設,沉悶的氣氛;“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算是拜孔子和先生,荒誕可笑的行為。
師補充:“鹿”,與“祿”諧音,當官發財的意思,“肥大的鹿”,指的的是高官厚祿;“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意指祿在古“書”中。細細想來,可不就是:讀書是為了謀求高官厚祿,這就自然需要從樹(書)中尋味,去膜拜梅花鹿(祿)了。讀來不覺使人啞然失笑,調侃意味十足。
(三)有著這樣環境的三味書屋,其中的人和事又會是怎樣的呢?
自由朗讀10-24自然段,整體感知:作者寫三味書屋的生活,主要有那幾個場景?請簡要概括。
只要讀書的無奈;習字對課的辛苦;后院偷得的樂趣;人聲鼎沸的讀書;畫畫做戲的快樂。
1.讀書是貫穿三味書屋的關鍵詞,跳讀課文:圈畫包含“讀書”意思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情感。
“只要讀書”,“就只讀書”,讀出了作者內心的不滿和無奈。
2.“只要讀書”的三味書屋有沒有樂趣可言?哪些人,哪些事富有樂趣?人聲鼎沸的讀書:“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嚴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戲謔、“上九潛龍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難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謬的并置,自然讓人忍俊不禁。
畫畫做戲的學生:“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畫畫兒”、“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這些都成為作者溫馨的回憶。以致到了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惆悵。
入神專注的先生:當“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的時候,先生的大聲朗讀便凸顯了出來——“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這一入神的觀察和描寫,讓少年魯迅感受到了先生的投入和陶醉,朦朧地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
3.可見,少年魯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對先生又是始終懷有怎樣的情感?
“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少年魯迅對先生是認可的,尊敬的。
4.女生齊讀“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男生齊讀“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四)百草園中有許多和美麗景物有關的趣事,如拔何首烏等。在三味書屋中有沒有類似的趣事?
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
(五)小組討論
魯迅對三味書屋到底懷著怎樣的情感呢?
復雜的:既有對先生教育的不滿,又有對先生為人的敬重和懷想;既有對只要讀書的無奈,又有對做戲畫畫的樂趣和懷念;既有對三味書屋的不安,又有對后院戲耍的沉迷和快樂。
(六)課堂小結
實際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構成魯迅童年生命成長的兩個空間,前者是一個大自然的空間,一個民間文化的空間,后者則是一個學校教育的空間。魯迅并沒有完全否定學校教育,但顯然對大自然空間、民間文化空間情有獨鐘,因為那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人與自然、成年人與孩子和諧相處,能夠煥發想象力,培育藝術感受力,讓思想自由飛翔,盡享健康、明朗、快樂的生活的成長空間。
(七)布置作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疑是一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畫卷,成年后的魯迅在仰望流云時,追尋閃爍在他眼前的一朵朵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是何等的詩意,又是何等的惆悵,放下手中的書本,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悄然翻開,讓我們也拿起筆,精心描繪一段精彩的童年趣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課文描述百草園生活的部分,學習課文多角度,多層次,井然有序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對百草園作為兒時樂園的特殊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生活。
2.通過討論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層次,井然有序寫景的特點。
3.在導游活動中感受作者對百草園的特殊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偉人童年時美好的記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感情。
【學情分析】
xxx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描述百草園生活的部分,體會作者對百草園作為兒時樂園的特殊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課文多角度,多層次,井然有序寫景的特點。
突破方法:通過“導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問題抓住重點,指導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導,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事物對話,從而感受文章的表達技巧,感受作者對百草園作為兒時樂園的特殊感情。
【教法與學法導航】
教法導航:情景法、引導法、點撥法、討論探究法、活動法等。
學法導航:
朗讀法、品味法、合作法、讀寫結合法、體驗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認真分析學情,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
2.查閱有關“百草園”的書籍、網站,收集與本課時有關的圖片、文字資料等,創設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3.對課堂充分預設,積極尋找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繼續朗讀課文,掌握百草園部分的主要內容。
2.查閱有關導游知識的資料,準備課上交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自從魯迅先生創作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便名噪海內外每到節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紹興魯迅故居附近,去游覽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以此來回味魯迅先生小時候的逸事,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懷念
假如你是當地的一名導游,請根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的內容,為游客做一番聲情并茂的導游(出示魯迅故居圖——百草園)你認為一個出色的導游最基本的素質應該是什么?
(投影顯示:能準確挖掘景點的妙處,并將它準確傳達出來,以增強游客游覽的興趣)
今天,大家將面臨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為魯迅老屋后的百草園擔任導游,引導游客游覽百草園,領略百草園的美希望每一位學員都能順利過關!
二、美點概覽:
雖然,我們暫時還不能身臨其境去游覽真正的百草園但是,我們手頭有最好的資料: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和少年魯迅一道共同領略百草園的無窮樂趣吧!
自讀課文1~8自然段,用“在魯迅的眼中,百草園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園的妙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回答示例:
在魯迅的眼中,百草園是美麗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莢樹……
在魯迅的眼中,百草園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魯迅的眼中,百草園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鳥游戲……
概括你對百草園的了解,說一說百草園有哪幾方面的美點
學生回答后明確:景物美傳說美游戲美
三、美點欣賞:
我們已經知道了百草園的景物美、傳說美、游戲美,那么它們究竟美在何處呢?下面讓我們細讀課文,親自去領略吧!
投影顯示:(百草園圖),以持續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句子
1.課文第2自然段,描繪了哪些景物?它們的特征分別是什么?作者按怎樣的順序介紹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繪聲繪色地描寫景物的?
討論明確:
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園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①“碧綠的”“紫紅的”寫出了繽紛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輕捷的”寫出了有趣的情狀;
③“長吟”“低唱”“彈琴”給人聽覺上的愉悅;
④“又酸又甜”寫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覺感受
同時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節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構成了完整的四季圖順序: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再由高到低寫動物(鳴蟬—黃蜂—叫天子);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菜畦、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
寫景特色:
(1)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2)抓住事物的特點,用詞貼切(引導學生揣摩詞、句,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3)善于運用聯想作者由何首烏根聯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從而表現了百草園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發生在百草園中的,為什么要寫“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
討論并歸納:
因為少年魯迅聽長媽媽講過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園中又相傳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所以每當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的把二者聯系起來了這個故事在文中屬于插敘,它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表現出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雪地捕鳥著實有趣,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捕鳥知識?作者又是怎樣描述雪地捕鳥過程的?
明確: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請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動詞來介紹你曾參與的一項活動(如溜冰、跳馬、騎自行車、釣魚等)
教師小結(屏顯:)生動的語言
清楚的層次
仔細地觀察
真摯的感情
四、寫“導游詞”:
導游不僅要有良好的口才,工作的熱心而且要具有完善的知識儲備對于百草園部分,你還有哪些不了解的嗎?提出來,我們共同探究
(組織學生質疑問難,探究重難點內容重點探究以下問題)
1.怎樣向游客介紹百草園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講述美女蛇的傳說嗎?
(組織學生分小組研討,并引領學生讀課文)
引導點撥一:介紹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點;二要繪聲繪色、聲情并茂,調動游客的觸覺、視覺、聽覺、味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順序,做到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勝任導游工作
引導點撥二:介紹景物能調動游客的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是一個出色導游的素質
(學生在小組內練習寫、說、評“百草園導游詞”)
五、課堂“導游”:
看著大家躍躍欲試的樣子,我想同學們是準備好了那就讓我們的導游帶領我們到百草園游覽一番吧!
(活動形式:組內選出“優秀導游”在教室內導游,全班同學評價)
示例1:各位游客,歡迎參觀百草園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這里有形爭各異的植物群供您欣賞,千奇百怪的小昆蟲與您嬉戲,這里還有神秘的傳說故事供您聆聽,讓您在觀賞與游樂中體會與眾不同的樂趣在這里,您不但可以回味魯迅先生成長的歷程,同時還能感受逝去的童真童趣總之,游覽百草園,一定會讓您回味無窮
示例2:紹興百草園位于魯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魯迅先生小時候常來玩耍嬉戲,品嘗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墻根一帶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納涼,冬日在雪地上捕鳥雀您是不是也想親自感受一下百草園的生活?那就請您慢慢欣賞、自由參與吧!
結語:幾位導游同學的介紹讓我們感到百草園的景物是那么優美有趣,百草園的故事是那么神秘動人,百草園的活動是那么新奇好玩那里真是兒童的樂園啊,怪不得魯迅先生對此念念不忘啊!
【板書展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整體
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植物)
鳴蟬、黃蜂、叫天子(動物)
局部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動物)
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植物)
【教學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魯迅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課文里介紹的生活場景百草園,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陌生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戲、知識等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可感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師曾說:“只要文章具有經典性和可感性的統一學生就是可以接受的”本課時教學設計能夠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注重語文實踐,教學具有創造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得以落實
整節課安排了學生自己初讀課文,細讀課文,質疑問難,小組研討,組內練習寫、說、評“百草園導游詞”和組內、全班“導游”等活動,教師始終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的語文實踐創造著空間和時間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事物對話,這些都表明教師發揮了教學的主動性
2.教師發揮了教學的創造性
教學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對教科書內容的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師用“導游培訓課”的新形式設計教學,整堂課設計了“美點概覽”“美點欣賞”“練寫‘導游詞’”和“課堂‘導游’”四個環節,巧妙地把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讀訓練整合在教學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情感,也具有創造性
本部分教學設計在以下幾方面明顯存在不足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沒有充分體現第一單元訓練重點為“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體把握課文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本課時教學設計,在“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夠,令人遺憾語文基礎重視不夠揣摩詞句、體會情味等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練習,一刻也不能忽視或淡化本課時教學設計在這些方面存在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