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

時間:2022-12-01 17:55:56 教案 我要投稿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模板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全冊教案01-07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案06-13

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06-23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11-26

語文全冊教案11-03

七年級上地理全冊導學案09-09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全冊教案06-12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全冊教案08-25

湘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全冊教案09-0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人妖 | 亚洲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