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時間:2024-04-24 19:05:06 詩琳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10篇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1

  教學目標:

  1、參看注釋,了解詩句意思,大致理解詩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詞想像,深入感悟詩人當時的離愁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熟讀成誦。

  4、聯系比較,領悟寫法。

  教學重點:

  通過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寫夜雨及歡聚的情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對比寫法的巧妙運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一、引入

  1、指名背《憶山東兄弟》,說說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寫思念家鄉親人的唐詩,看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二、讀題

  (課前板書全詩)

  1、詩題怎么理解?看注釋,思考,講通題意。(點擊注釋)

  2、補充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一個雨夜寫給他妻子的一封信。當時李商隱在巴蜀的一個州府(今四川三臺縣)做幕僚,妻子卻在北方的長安居住,兩地分居,長期不能相聚。

  三、讀通詩文,感知詩意

  1、在那個雨夜,詩人李商隱在信中給妻子講了些什么呢?先聽老師來讀讀。

  2、同學們學著讀上兩三遍,把詩讀通順,讀出節奏。

  3、指名讀,齊讀。

  4、李商隱在信中究竟對妻子說了些什么呢?表達了個什么意思?請看看注釋,爭取自己弄明白。

  5、質疑討論,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難處嗎?——梳通大意。并補充:你知道當時詩人與家人分別多久了嗎?(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問題嗎?(隨機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點?)梳通后提示:這雨是哪里的雨,哪個季節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釋疑。補充:“共剪西窗燭”意味著什么?“話”這里當“聊天”、“傾聽”講。話什么?(詩人的感受,心情,對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讀這首詩,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團聚——第三、四句)

  四、順情扣疑,導入深究

  那么,詩人的思念有多濃,盼望有多深呢?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走進這個雨夜,走進詩人內心,去深入品讀。

  1、先來感受一下這場夜雨。誰來讀一下寫夜雨的.句子。

  2、閉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

  3、這樣的夜雨會帶給游子怎樣的感受?誰有過雨夜里獨處的經歷?感受如何?獨在異鄉無人陪伴的李商隱當時在哪里?心情會如何?——讀出感受。

  4、詩人是怎樣讓我們看到這么豐富的東西,聽到這么豐富的聲音,體會到他內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僅用7個字,太凝練了!

  五、抓住細節,體悟詩情

  1、在這個孤寂的雨夜,詩人望著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詩句是詩人的所想?

  2、扣“問”:

  (1)(讀第一句)誰在問誰?妻子在哪里問?(在詩人的想象里)

  (2)當詩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詢問自己的歸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時,詩人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緒?(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樂讀詩——這焦急、愁苦、悲涼……都是怎么表達出來的?——畫“問歸期”、“未有期”:是將這兩組詞這六個字排放在一起迸發出來的!這是一個什么手法?(對比),這樣一對比,讓人感到這現實是怎樣的呀?(殘酷)

  3、品讀幻想團聚的細節

  (1)再讀后兩句。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像與妻子團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3)你仿佛聽到詩人在話什么?(小練筆)

  (4)情境匯報:

  A、在跳躍的火焰中,詩人一邊剪著燭花,一邊深情地對妻子說:……

  B、詩人握著妻子的手,感慨地說:與你在一塊的日子多溫馨啊!可那個雨夜……

  (5)在詩人幻想團聚的夜晚,詩人話點別的什么不行嗎?為何偏要“話巴山夜雨時”?(它和“共剪西窗燭”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對比,今夜的孤寂顯得更加難以排遣)。

  4、配樂讀整首詩,問:在這雨夜寫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緒?

  六、比照互讀,感悟寫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遠在他鄉與親人分離的游子都會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別的時刻。——再讀《憶山東兄弟》。

  2、將《夜雨寄北》與《憶山東兄弟》比較一下,有什么異同?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2

  課題:

  《夜雨寄北》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李商隱的文學常識;有節奏地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意蘊。

  2、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所創造的意境;理解詩文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二、整體感知

  1、釋題。“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給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長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稱;一作“內”,即內人、妻子,指寄給在北邊的妻子。文題蘊涵著離情別緒的綿綿意境。

  2、作者介紹。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曾任縣尉、秘書郎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當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無題”詩也常有所寄寓。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3、寫作背景。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4、教師范讀,領讀,學生齊讀。

  三、感受品味

  1、“君問歸期未有期”——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品評: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2、“巴山夜雨漲秋池”——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品評: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漲滿的秋池。“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3、“何當共剪西窗燭”——什么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品評:何當:什么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想日后重逢的時候。

  4、“卻話巴山夜雨時”——再來敘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品評: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二句有什么意蘊?

  明確: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談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快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這首詩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對妻子思念的深情。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了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思。

  五、當堂測驗

  1、文學常識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2分)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當共剪西窗燭[何當]:_____

  ②卻話巴山夜雨時[卻話]:_____

  3、《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2分)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2分)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盡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凄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后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歷。

  5、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像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寫詩人羈旅他鄉對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詩人將自己與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異鄉的夜雨景色貼切地融合在一起,綿綿雨中,更見兩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寫在巴山秋雨之夜,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徹夜暢談的歡聚場面。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境。

  6、選出對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有誤的一項:()

  A、這首七絕情思委婉,清新流暢。詩人以眼前之景預測未來,遙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貫注其中。

  B.第一句一問一答,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

  C、“何當”為想像希望之詞。對坐西窗,共剪燭花,想像美麗,寫得逼真,揭示出詩人深摯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現作者看重這異鄉奇景,要將它描述給親友聽。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將這首詩翻譯成一份現代書信(加入適當想象)。

  板書設計:

  夜雨寄北

  問歸期未有,夜雨漲秋池——綿綿愁思;羈旅之愁

  何當共剪,卻話夜雨——盼望早歸。思歸之苦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為什么要剪“西窗燭”。

  能力目標

  背誦全文,并擴寫成一段優美的文字。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的思念之情,培養欣賞詩歌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設身當時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黑板,教科書,多媒體教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一段背景音樂《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懷州河內人。詩與杜牧齊名,有“小李杜”之稱,有《李義山詩集》。

  三、朗讀

  結合注釋,快速的瀏覽一遍課文,老師范讀一遍,找朗誦水平高的學生范讀一遍,然后集體朗誦一遍。

  四、重點串講,深入情境,領會作者的.境地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北。

  ②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③卻話:重頭談起。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對話體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六、總結全文并背誦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

  將本詩改寫成一段優美的文字,字數不限,沒背會的同學下來將詩背熟!下節課交作業。

  八、課后小結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4

  教學設想: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到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落實到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樹立全面的學生觀、全新的課程觀,不僅自己具有開放的思維,對文本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訓練他們的個性化的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本節課我嘗試運用唐詩素描的方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誦讀詩歌,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把握欣賞古詩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享受詩詞審美樂趣。

  教學重點: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趣導入

  播放武亦姝中國詩詞大會奪冠短片。

  (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以武亦姝中國詩詞大會奪冠短片和優美雋永的語言創設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明確目標:

  1、誦讀詩歌,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3、理解詩歌,并有所感悟。

  三、知人論世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曾任縣尉、秘書郎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了解背景,為解讀詩歌做好鋪墊。

  四、夜雨吟誦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惆悵地)

  巴山/夜雨/漲秋池。(降調、低沉地)

  何當/共剪/西窗燭,(升調、充滿憧憬)

  卻話/巴山/夜雨時。(充滿溫馨)

  (一)學生自由誦讀,要求咬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一讀:學生自由讀。

  二讀:提醒學生注意重音、節奏、韻腳。

  三讀:提示學生讀出感情。

  四讀:和著背景音樂誦讀。

  (二)用歌唱方式演繹詩詞

  1、鼓勵學生上臺表演。

  2、播放視頻,感受經典的魅力。

  設計意圖: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夜雨詩意

  1、小聲讀詩,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意。

  意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什么時候我們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2、用自由活潑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改寫,使詩歌具體化、形象化。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六、夜雨詩情

  1、哪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句,自主思考后,在組內討論交流,并派代表展示成果。

  方法提示:手法+核心詞內涵+抒情或言志。

  示例:“君問”即妻子問;“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時空,足見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摯。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親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2、播放微課,學習詩歌藝術手法。

  3、教師小結:這首詩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的孤寂和對妻子思念的深情。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了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思。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

  學法指導:小組合作,組織匯報交流,四邊互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詩歌的意境與情感,體會詩歌用詞的巧妙之處。

  七、雨中情思

  1、以“雨”為題,來一場飛花令。

  2、以“雨”為內容,來一次詩詞分享。

  活動設計: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描寫“雨”的詩歌。

  (設計意圖:豐富積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八、課堂總結

  1、四讀古詩法

  一是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二是吟誦詩歌,理解大意。

  三是賞析詩句,挖掘內涵。

  四是拓展延伸,理解感悟。

  2、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

  板書設計: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5

  教學目標:

  1、熟讀詩歌并背誦詩歌。

  2、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回環之美。

  3、體會詩人的感情。

  重難點:

  (1)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回環之美。

  (2)體會詩人的感情。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河南省沁陽縣)人,唐代詩人。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2、分析理解題目: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王氏。而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

  3、師有感情地范讀此詩,注意停頓節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生多種形式朗讀朗讀此詩。生速記此詩,并讓生展示背誦。

  5、自此解釋:

  (1)君:對對方的尊稱,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2)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當:什么時候。

  (6)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7)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釋:

  “君問歸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巴山夜雨漲秋池”

  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漲滿的秋池。

  “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何當共剪西窗燭”

  何當:什么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想日后重逢的時候。

  “卻話巴山夜雨時”

  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

  7、詩歌主旨: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8、小結:這首詩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對友人思念的深情。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了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讀此詩。

  10、課堂練習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3、體會詩人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情感。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由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師用投影并提問的方式和學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隱,并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

  4、師生誦讀,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5、生結合注解理解詩意。

  6、結合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詩歌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及詩歌回環往復之美。

  7、課堂小結

  8、誦讀由本詩撰寫的現代詩歌《夜雨寄北》

  9、課后練習:用現代漢語學習情景交融的手法為李商隱寫一封寄給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8

  一、教學目標

  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整體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意蘊。

  二、教學內容

  1.點提取:詩歌的意蘊

  2.點釋意:意蘊就是文學作品里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詩歌鑒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3.關鍵詞:詩歌意蘊

  三、教學材料

  1.典型材料:李商隱《夜雨寄北》

  2.補充材料:卞之琳《斷章》、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點導入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詩歌的意蘊。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直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詩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們就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詩歌的意蘊

  (二)點強化

  1、作者介紹(知人論詩)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現存的詩有600余首。他由于處在“牛李”傾軋的黨爭之中,所以受人排擠,很不志。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2、文章脈絡結構

  全詩有四句。首句一開頭抓住妻子的來信“問歸期”來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對妻子問的回答,又包含著自己宦途失意、羈旅窮愁,有家歸不得的抑郁難堪之情。“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寫眼前景物,實際上是寫客懷離緒的惆悵之情,綿綿夜雨,漲滿秋池,長夜難眠,孤燈聽雨,詩人正是借寫蕭瑟之景,抒離索之情。三、四句寫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長安,共話巴山夜雨時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間的變化,又有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

  3、該詩三個層面分析

  (1)、語言層面分析

  詩有很強的直覺性。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范,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構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體現了這個特點。這首詩僅用28個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歸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現出了,極富想象力。

  (2)、意象成面

  具有美的意象的詩,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歌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賦、比、興這三種方法。“巴山的夜雨”、“秋池”點出寫這首詩的時間和地點,用一個“漲”字把作者的愁思與窗外的瓢潑大雨聯系起來。“共剪西窗燭”把詩人思家的畫面刻畫淋淋盡致。

  (3)、意蘊層面

  讀者伴隨著意象在腦海的形成和語音節奏感的刺激,產生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體悟詩的意象內蘊即詩的意蘊,是詩歌鑒賞成敗的關鍵。詩的意蘊一般包括審美意蘊和智性意蘊。優秀詩歌都具有審美性。審美意蘊指詩歌的音樂和結構情感的美;智性美指有詩情的表達透漏出的深刻哲理。詩人通過回環的修辭手法,運用現實和幻想畫面的'結合,通過簡練、意味深遠的語言,把身處異地,思念妻子的抑郁之情表現出來。

  (三)點延伸(選講)

  1、語言層面拓展

  卞之琳的詩向以含蓄睿智為讀者所喜愛,他常常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蘊含對世界的體驗。《斷章》這首詩,其語言就生動體現了這種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的表面平淡無奇:橋上有風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構成了風景,于是別人也在看你。在無奇中,讓人體會到了畫面所蘊含的豐富的生與死、知與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對性哲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裝飾”的是夢,這一語言的搭配極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詞與抽象詞的組合,打破了語義的邏輯關系,構成了一種詩意的邏輯,從而大大擴充了詩歌語言的彈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涵,又擴展了詩的表現范圍,加深了詩的理意。

  2、意象層面拓展

  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與詩人成功運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組組含義深刻的意象分不開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視覺“老水車”與聽覺“疲憊的歌”相連,詩人用這種蒼涼的意象開頭,一下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極佳的詩歌欣賞狀態,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數百年的歷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讀者面前,開闊而雄渾,蒼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將具體意象與抽象意象融為一體,在時空的急劇轉捩、對比中,完成了詩人主觀情志的表達。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這些意象,讓我們在最初的震撼過后,又恍然于它們所代表的強烈思想感情的復雜意義之中,從而使我們從藝術的視角感悟到了這首詩獨具的審美情趣,使我們感到詩人內在的精神與詩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象力,詩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

  3、意蘊層面拓展

  (四)、點回歸

  同學們,相信通過對這首詩意蘊的分析,我們對詩的意蘊有個初步了解,這對我們以后在分析詩字里行間所表現出來的意蘊有幫助。也希望大家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鑒賞其他的詩歌。

  六、板書設計

  《夜雨寄北》

  夜雨:點明作詩的時間。北:指巴山以北的長安。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君:指詩人妻子王氏。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北,有大巴山小巴山。這里指詩人所在之巴東。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二句:是說何時能回家相對夜談,追述今夜雨中客居巴東的情況。何當:何時。

  全詩譯文: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什么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又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9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強烈的畫面

  2.體會詩人對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歸不能的惆悵和孤寂

  3.體會詩中虛實結合和反復手法運用的妙處。

  二、教學重點、

  難點:目標2和3

  三、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誦讀法、引導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琵琶語》)愛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國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少有文名,抱負遠大,受到當時權貴的賞識,26歲時,他與一位節度使的女兒相愛成婚,從此開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佳話。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遠赴離家千里之遙的四川邊境任職,過著身不由己寄人籬下的幕府生活。這位出身于富貴家庭的女兒,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離多,只好鴻雁傳書,傾吐相思。一個秋雨綿綿的黃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來信,詩人急切地打開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簾: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一陣秋風吹來,詩人望著眼前搖曳不定的燭火,眼前的景漸漸模糊,無盡的惆悵化作兩行清淚,打濕了手中的信,他顫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位詩人是誰呀?(學生回答李商隱。)

  師: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李商隱,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這位大唐奇才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唱——《夜雨寄北》(板書課題、作者)

  (二)感知詩中畫

  1.學生自由讀詩歌,多讀幾遍,先出聲讀,再默默讀,讀的時候要發揮想象,爭取讀出自己的感覺和味道來。

  2.借助書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釋,理解詩歌的意思;帶著自己對詩歌的感覺,想象詩里的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把它描繪下來。

  屏顯:剪燭花,又稱剪燭芯,簡稱剪燭,意同剪燭西窗,后以剪燭引申為促膝夜談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燭夜語之意。

  明確:好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理解好詩歌的內涵是讀好本詩的前提。能夠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詩歌的畫面,形象的語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種感染的氛圍,就能夠從感性層面把握詩歌的意境,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

  (三)描摹畫中人。

  3.對照插圖和詩的內容,看看插圖中表現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發揮想象,寫出來,并體會一下詩人此時的心理,試著讀出那種感覺。

  明確:巴山夜雨時,詩人倚窗獨坐,秋雨綿綿無絕期,詩人長久佇立凝望那漲滿溢出的秋水出神,綿綿的愁思正如這窗外的秋雨,溢滿心間,溢滿眼眶。

  4.課文中的插圖能涵蓋全詩嗎?如果讓你在這一幅畫里表現詩歌的所有內容,你還會畫什么呢?說說你這樣的話的理由。

  明確:會在詩人的頭頂再畫幾幅畫: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談論他在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晚在遠方對她的思念。

  因為這些畫面是詩人的想象。一個是眼前的實景,一個是想象的畫面。“何當”也表現了這是想象的。

  (四)賞析意象,品味語言

  資料助讀:

  一、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韋應物在《滁州西澗》中寫到春天的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李煜在《相見歡》里寫到暮春的雨,“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易安在《聲聲慢》里寫過秋天的雨,“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林黛玉也在秋霖瀟瀟的夜晚,看著那燭淚滾滾,聽著那雨滴竹梢,愁緒化作“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三、李商隱24歲時登進士及第,曾任過幾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困頓不得志。38歲受邀前往西南邊陲的梓州幕府任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李商隱一生處在政治的夾縫中抑郁寡歡,45歲時病死在鄭州。

  5.思考:李商隱為什么要選取“巴山夜雨”這個意象?詩人僅僅是在寫漲滿秋池的夜雨嗎?

  明確:詩中的雨給人一種凄涼蕭瑟的感覺,“夜雨秋池”這樣的圖畫、景觀之外,有一雙眼睛在看,看著夜雨漲滿了秋天的池塘。這里應該有一個漲的過程,那么是詩人眼看著它漲得越來越滿的吧?這一雙眼睛是長久不動的吧?是無言的吧?是無奈的吧?這凄涼的巴山和綿綿的.秋雨阻隔了兩個相愛的人,這長久地凝望讓人更能感覺到詩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種無奈,那種惆悵。

  6.你還在哪里看到了詩人?這個詩人和上面的詩人有什么不同?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明確:后兩句。從“共剪”“卻話巴山夜雨時”看出來。這個詩人是想象場景中的詩人。詩人從眼前之景跳躍到未來之景,憧憬著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此時的他們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彼此傾吐著相思之情。這樣寫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見的歡樂場景來反襯今夜的孤寂、無奈、惆悵和思念,虛實結合,更顯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7.絕句里重復用詞是大忌諱,可是這首《夜雨寄北》后世對它的評價卻很高,結合詩的內容和情感,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這是反復的修辭。起到了加強語氣,強調感情的作用。兩個“期”,一寫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詢問歸期,第二個“期”回答歸期無定,欲與下文中的想象歡聚形成反差,更具藝術張力。兩個“巴山夜雨”,一實一虛,把個思念寫的蕩氣回腸。

  (五)拓展提升,有味誦讀。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李商隱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經離開了人世,陰陽兩隔,李商隱卻還不知,在秋雨綿綿的夜晚他或許還會在信中寫道:“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王氏死后,李商隱每逢七夕必有一詩,懷念當時歡愛,直到四十五歲去世。愛情,這朵世上最美麗的情感之花,刺傷了他,也滋養了他;敗壞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代詩人將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他的耳旁響起了幽幽的錦瑟之曲,往事如煙一般在心底漫開,又提筆寫下了《錦瑟》,以表達對她妻子的深切懷念!請大家帶著這種深切的思念再來朗誦《夜雨寄北》和《錦瑟》。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學生配樂誦讀,下課。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 10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二、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這個步驟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學習此詩做好鋪墊。

  (要讀出詩中的情感,如蘊含其中的郁悶、孤寂、思念和傷感。)

  三、在評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了幾個形象?

  (二個。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

  問:但緊接著作者卻寫了"巴山夜雨"之景,這是否偏離了作者在首句所創設的感情基調?

  (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點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境,不僅遙遠,相隔千里,而且處境慘淡,透露出羈旅之苦。巴蜀多秋雨,這本已使身為異鄉之人的作者倍感神傷;而恰在此時,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時,詩人該有多么傷感呀!)

  問: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續這一感情進行抒寫呢?如果不是,又寫了怎樣的情感呢?從哪個詞語可看出這種轉變?

  ("何當",何時,什么時候。"何當"是個表示愿望的詞。詩的后兩句,緊扣"夜雨",頓生想像,遙想他日重逢,剪燭夜談,回憶此時面對這"巴山夜雨" 的情景。這兩句是最為人稱道的設想"奇絕"之句,它好就好在將"未有期"的現實與剪燭共話的想像聯結在一起了,不僅寫出了重逢的歡樂,感情的深摯,而且通過遙想將來,排遣了當前客居異地的孤寂與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詩多少帶有明朗輕快的情調,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溫暖的深長情韻。)

  小結,板書。

  李商隱-(問答)-友人(親人) 離愁

  寫實 襯托出

  景 交融 情 別緒 眼下的孤寂、

  何當: 共剪 思念

  虛寫 什么時候 未來的歡聚

  卻話

  3、請一位同學有感情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像有怎樣的畫面在你的面前閃過。接下來用文字把它們表述出來。

  (設計這一步驟是讓學生明白:學習詩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想像,去體會詩中豐富的意境。)

  4、齊讀全詩。

  四、分發賞析資料,深入分析寫法上的技巧。

  (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有意重復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這個短語,這可以說是這首詩為人稱道的"奇絕"之二。重復"期"字,意在強調詩人滯留在外、前途未卜、歸期無定的愁苦;重復"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獨具的表現,它表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回還往復的意境美,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第一次寫"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環境與相思,第二次寫"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見后秉燭長談的畫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無窮。

  這種重復,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上書的回環往復之妙,恰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回環往復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規的成功嘗試。

  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環往復;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復對照。從意境上看,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深婉、雋永,余味無窮。)

  五、學生共同欣賞所收集的李商隱詩歌。

  (讓學生通過收集李詩,加深對李商隱和他詩歌的了解。)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李商隱《夜雨寄北》教案11-02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05-15

李商隱《夜雨寄北》01-23

李商隱夜雨寄北古詩06-05

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01-15

李商隱夜雨寄北的賞析09-09

李商隱夜雨寄北翻譯10-25

夜雨寄北李商隱手法12-01

李商隱夜雨寄北的譯文12-1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三个少妇的按摩中文字幕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网站 | 亚州精品私密视频 | 日韩专区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