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

時間:2023-03-20 12:32: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認識物體的輕重。學習簡單的比較物體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游戲、實物的操作,學習比較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游戲的過程,激發(fā)兒童對輕重比較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或體驗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難點:

  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猜物體的輕與重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帶來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讓老師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車、變形金剛等。

  師:那現在老師手里的這兩樣玩具哪個重?哪個輕呢?(隨機拿取學生手中的兩樣玩具)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輕與重的關系。

  板書:輕與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觀察(眼睛)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師:現在讓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蹺蹺板。

  師:你們看一下,誰重誰輕呢?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輕。小胖的一邊已經蹺下去了,而小巧蹺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師:你們這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得出的?

  生:看。

  師:你們真聰明,有些物體可以仔細觀察比較,用眼睛就可以觀察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出示小亞手拿氣球和蘋果的圖片。

  師:你現在能告訴我們小亞手中的物體,哪個重、哪個輕嗎?

  生:氣球輕,蘋果重。

  師:好,現在老師拿來了這兩樣玩具,你們能告訴我哪個重,哪個輕嗎?(從學生帶的玩具中拿兩樣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輕。

  師:到底是不是呢?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師:好,請一位小朋友上來試一試。

  師:拿出兩樣不同大小的玩具,請學生猜一猜、試一試,哪個重、哪個輕?(注意老師拿的時候,大的輕、小的重)。

  師:你們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樣嗎?師:現在,你想告訴我們一些有關比較輕重的知識了嗎?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與重,有些物體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體可以通過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來判斷誰重誰輕。

  三、鞏固練習

  (一)比一比

  1.請學生看物體,告訴同桌的好朋友,誰重誰輕?

  2.老師出示一些比較容易看得出輕與重的物體,例如一本書和一個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請學生相互之間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進行比較輕與重。

  2.教師巡視,指導。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1.出示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

  師:你們看一看,那樣物體最重、最輕?

  師:你們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較的嗎?出示課件。

  小丁丁用同樣的橡皮筋將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等掛起來。

  師:你們說這個方法怎樣啊?你們現在看著這幅圖,能告訴我們誰最重誰最輕了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小組合作。

  生:吸鐵石最重,夾子最輕。因為物體越重,橡皮筋就會拉的越長,所以吸鐵石最重。

  師:請你們根據這幅圖,把這些物體從最輕到最重排一下,填寫表格。

  2. 小結:生活中,我們比較物體的輕重時,可以借助一些物體,達到比較物體輕與重的目的。

  (二)小練習

  1.師:請你們現在也學一學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帶的玩具進行比較,看看這個方法怎樣?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掛在橡皮筋上,進行比較。

  五、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你對你今天的學習評價如何?

  “輕與重”是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輕與重的比較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經驗和經歷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選取大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和感興趣的實物、活動,非常符合和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體驗,因此這部分內容在授課時行對比較受學生的喜愛和容易理解掌握,課堂教學氛圍更是輕松愉悅。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干什么呢?”緊接著拋出問題: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钴S,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于是接著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置和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測量,培養(yǎng)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借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活動的結果,通過獨立說、互相說、集體說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盡量體現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并將其大膽說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xié)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huán)節(jié)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xù)追問:你們認為呢?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說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現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著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盡量要找準變量和不變量。其二,在本課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釋出“沒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說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要根據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一、注重學生的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

  本節(jié)課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通過讓學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判斷物體輕與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斷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才符合新的數學課程觀,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自主參與、互動、體驗、感悟,幫助學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精神,同時讓學生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

  二、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和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在課的引入部分,首先讓學生猜測哪個盒子更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在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用眼睛看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輕與重之后

  出示兩個用眼睛看也難以判斷的物體,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兩個物體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判斷,實踐中又產生新的問題,五件物品選用什么方法比較好等等。

  通過一系列的設置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五件物品按從輕到重的順序整理。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讓學生吊一吊比較,而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并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過學生的實踐與交流,發(fā)現用掂太煩,根據從材料的特點之能判斷出最重的和最輕的,最終通過合作交流統(tǒng)一認識,選用吊的方法來判斷較好,從而自己解決了這一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是低年級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操作之中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結果進行語言訓練,通過獨立說、同桌說、集體說的形式,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輕與重。在課堂中應體現思維性、興趣性、活動性和自主性,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尊重學生,這樣學生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學生才學得愉快、有趣、活潑,學得扎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這些想法我及時予以了肯定,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也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當遇到嚴謹的科學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更便捷的方法來解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互幫互助的情景一直貫穿其中,低年級學生對卡通人物十分感興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讓低年級活潑好動的孩子更積極地投入各項活動,從中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傳統(tǒng)美德——互幫互助,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五、有效利用現代化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數學教學,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可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多樣化、具有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來源于生活,為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我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了許多情景: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爭論:到底誰輕誰重讓孩子們進行猜測并想辦法驗證。米老鼠手上的物品無法比較時該怎么辦,而生活中的辦法就是掂。還出現學生愛玩的蹺蹺板,讓學生感受在游戲中也有比輕重,在蹺蹺板停止晃動時,哪邊在下面就是誰重。當兩邊的重量相等的時候,蹺蹺板就平衡了。學生在課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游戲中常見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了。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2.能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輕與重并進行比較。

  能力目標

  通過生活實踐用自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游戲、實踐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難點:

  和生活相結合,選擇合理的方法比較輕重。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一)比一比

  師: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師在講臺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師:現在誰能說出老師手里的這兩樣物品哪個重,哪個輕?(多媒體出示:蘋果和氣球;書和骰子)請同學們觀察物體,告訴同桌的好朋友,誰重誰輕?

  師:你們?yōu)槭裁茨芤幌伦优袛喑鰜砟?

  小結:這是因為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都拿過它們,所以可以直接憑生活經驗用眼睛觀察來進行判斷。

  (二)猜一猜

  老師這里有兩個一樣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東西,你們能猜出哪個盒子重,哪個盒子輕嗎?(學生猜測)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測,你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出兩個物體的輕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稱、蹺蹺板等)

  師:小朋友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輕與重吧。(出示課題:輕與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師:剛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許多好方法,可是當我們身邊沒有天平和蹺蹺板這些工具時該怎么辦?(用手掂一掂)現在誰愿意上來感受一下老師手里的這兩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

  告訴大家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請學生上來掂一掂,得出答案)

  師:米老鼠給我們大家準備了很多禮物,等會兒我們也用“掂一掂”的方法來任選兩樣物體比一比輕重。

  現在每組的桌子上都放了氣球、生梨、蘋果和礦泉水,每個小組可以任選其中的兩個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輕重。(要求:每個小組的小朋友任選兩樣物體來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

  ()和()比()比()重()比()輕

  (請3~4個小朋友來說一說)

  師:在我們剛剛比較的過程中,哪個物品是最重的?哪個物品是最輕的?(氣球最輕,水最重)

  師:氣球的外表形狀,為什么比較下來是最輕的?(因為里面是空氣)

  師:物體的輕與重與物體的大小有沒有關系?(沒有)

  師小結:比較物體輕重,不能只看大小,物體的重量與它的材質有關,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比較輕與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師:(出示課件)現在米老鼠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蘋果,它還用剛才掂一掂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你們看行不行?(不行,因為數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會全掉在地上)

  師:那我們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辦法)

  師:我們把蘋果全放在紅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黃色的袋子里用手來拎一拎。(請2~3個小朋友上來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訴大家。(梨的總重量要比蘋果的總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嘗試下拎一拎的感覺,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誰的書包重,誰的書包輕,然后把與同桌合作的結果告訴大家。

  3.學生交流。(我同桌的書包輕,我的書包重)

  (三)吊一吊

  1.師:老師這里的梨和蘋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測不出輕重,你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出它們的輕重嗎?(生:用天平秤來稱一稱)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工具的時候還可以用什么好方法進行比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來比較輕重)

  師演示:應該看哪一段的長度?(橡皮筋的長度)

  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長度。

  2.比較礦泉水和生梨。

  師小結:在同樣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體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長。

  三、觀察實驗,比較輕與重

  1.師出示媒體: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

  師:誰能想個好辦法將這些東西從輕到重擺放整齊?(小組討論交流)

  (1.用手估測,2個2個比較;2. 2個2個吊起來比較;3.把這5種物品全都吊上去)

  師:哪種方法會比較方便?(全吊上去)

  師:其實,根據生活經驗我們已經可以猜出誰是最輕的。(海綿)誰是最重的。(吸鐵石)

  2.學生動手實驗證明,并記錄結果(從輕到重)

  填寫在書上的表格內。

  3.學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掛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輕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長說明這個物體最重。

  4.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長度?

  四、知識拓展

  1.出示課件:小朋友都玩過蹺蹺板,當蹺蹺板停止晃動,像現在這樣時,你能說出誰比較重嗎?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輕。小胖的一邊已經蹺下去了,而小巧蹺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師:如果他們兩人一樣重,那蹺蹺板兩邊的高度會怎樣?(一樣高)

  2.師出示圖片。

  師:你從這幅圖里看懂了什么?(2個蘋果=4個香蕉;1個蘋果=2個香蕉)

  師:要使蹺蹺板兩邊的重量不一樣,你有什么好辦法?(生答)

  師:如果再加1個蘋果,那右邊要加幾個香蕉才能使它們一樣重呢?(2根香蕉)

  3.課后拓展練習

  小木箱一箱可裝4瓶飲料,大木箱一箱可裝8瓶飲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裝的飲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飲料的重量哪個重、哪個輕?

  12×4=48(瓶)

  6×8=48(瓶)

  (一樣重)

  師:有時候我們還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3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認識物體的輕重。

  2、學習簡單的比較物體重量的方法。

  3、會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重點:

  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認識物體的輕重。

  教學難點:

  會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授引入

  師:同學們,在節(jié)日里,爸爸媽媽會給我們買許多禮物,老師這里有些禮物,你能說出哪個玩具比較重?哪個玩具比較輕嗎?

  學生交流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物品的輕與重

  二、新授與探究

  探究一:直接觀察

  1、氣球和蘋果比

  2、小胖和小亞比

  師:你知道這個蘋果與這個氣球比哪個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交流

  師:小胖和小亞比呢?

  師小結:我們可以直接憑經驗來判斷。蘋果重,氣球輕。

  根據圖片看出小胖重小亞輕。

  探究二:動手操作

  1、比較下列物體的輕重、書上第42頁中的2橡皮、吸鐵石、小汽車等

  為學生提供學具,動手操作

  2、驗證比較結果:可將這些物品懸掛起來

  之后小結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師:數學書和文具盒比誰輕誰重?

  學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用方法來比輕重。

  探究三

  1、小包裝的酸奶,一包裝3罐,大包裝的酸奶,一包裝6罐,4小包裝的和2大包裝的酸奶,哪個重?哪個輕?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個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個重?哪個輕?

  小結:比較物體的重量,我們還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來判斷

  三、練習與鞏固

  練習一

  1、判斷輕重

  棉花和小鐵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電話

  練習二

  小木箱一箱可裝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裝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裝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裝的汽油重量,哪個重?哪個輕?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樣重。

  師小結:比較物體的重量,我們還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來判斷。

  練習二

  小組活動

  請小朋友把帶來的物品,用今天學習的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來比一比它們的輕與重。

  小組交流

  課堂小結

  四、本課小結

  比較物體的輕重,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來比較。

  課后習題

  五、課后作業(yè)

  教科書P42

【《輕與重》數學教案與反思】相關文章:

輕與重教學反思06-12

輕與重幼兒園數學教案02-09

小班數學教案輕和重03-24

有關輕和重的小班數學教案06-12

大班數學教案:誰輕誰重07-20

大班數學教案:誰重誰輕01-05

小班數學教案輕和重5篇03-24

小班數學教案輕和重(5篇)06-12

小班數學教案輕和重集錦5篇06-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色9月婷婷A级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 亚洲中文日韩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