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大班社會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社會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社會教案 篇1
總結及分析
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兒童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開展活動的。環境是孩子的老師,不同的環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是孩子發展的關鍵。家園外出活動就是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引導孩子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一個過程。
一 、活動設計
1、活動內容
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沿途介紹蘭州的歷史和各景點的情況,讓孩子了解蘭州,認識自己生活的人文環境;二是到達目的地后,讓孩子們在玩沙水的活動中了解自然,認識自然。
2、 活動準備:
(1)場地考察
教師提前到蘭州百合花公園進行了詳細了解。其中包括公園內的幾個部分的環境;其具有危險性的因素有哪些;行走路線怎樣最為恰當;每個具體活動實施所定位置等。
(2)收集資料
收集蘭州及沿途各風景點的相關資料。向專業導游學習如何介紹,并提前預習和演練,將行車時間與內容和時間相吻合,保證行程連貫。
(3)孩子的準備
復習、鞏固所學有關風景,動植物之類的歌曲、兒歌舞蹈等,與孩子們討論愛護周圍環境方面的話題。
3、活動進程:
(1)下午2:30分集合好所有的家長與孩子,一同登車,一次愉快的旅行正式開始。沿途,通過提前溝通,司機師傅讓客車以適中的'速度行駛;老師則客串導游,沿途解說。其中包括蘭州的歷史,蘭州別稱“金城”的來歷,中山路、中山橋和蘭州大學為何曾被命名為“中山大學”的故事,黃河鐵橋的歷史,白塔山、“西游記人物”雕塑、水車園、“綠色希望”雕塑、黃河母親等景點的相關知識等。
(2)進入百合公園后,沿公園小路走,向孩子介紹各種花朵的名稱和路邊各種樹木,并帶領孩子們唱《柳樹姑娘》、《蝴蝶與蜜蜂》、《花兒紅》等兒歌。隨時提醒孩子路上看到或自己吃過的廢物應主動丟進垃圾桶。通過提問,啟發孩子為小草澆水,讓孩子認識到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并借此告訴他們正確澆花的方法。
(3)親子游戲的比賽:
游戲一《小腳踩大腳》
將游戲玩法、規則告訴大家,請各位家庭主動報名參加,抽選五個家庭進行比賽。有爸爸帶著女兒的,有媽媽帶著兒子的,他們赤著腳踩在沙灘上,玩得十分開心。
游戲二《大熊抱小熊》
家長跪在沙灘上,孩子就像小熊一樣,緊緊抱著大熊向前爬行,由于寶寶年齡小,很多半路就掉在沙灘上了,雖然那天天氣比較熱,但大家還是很認真的游戲著,一片熱鬧景象。
(4)玩沙、玩水:
讓家長與孩子,孩子與孩子,家庭與家庭的合作關系進行游戲。制作出一座或幾座沙灘作品,最后進行作品的比賽。大家認真制做沙雕,家長也像回到了童年時光,赤著腳,挽起褲管,和孩子像伙伴一樣的玩著。孩子嘴里還不時的說著自己所做的是“ 城堡”、“小河渠”、“汽車”、“飛機”等等。教師時時去觀察他們的作品,鼓勵孩子做的真好,提醒他們工具可以交換使用,分工合作,提水的提水,鏟沙的鏟沙,家長們也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活動分析
1、活動特點
(1)將多個教育主題融入活動之中,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快樂星期五》活動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通過老師介紹蘭州和相關景點的歷史,讓他們認識、了解家鄉,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時,該項活動還將多項主題教育融入活動之中,如培養孩子們環保意識,培養孩子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品格,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鑄造他們樂觀、自信、外向型尋求溝通的良好性格等。
(2)加強了家、園合作,使家園共育在活動中得到延伸
通過活動,進一步融洽了家、園、子之間關系,創造了一個彼此容易溝通、交流和了解認識的機會,消除了彼此間的情感隔閡。同時,使家長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長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有針對性的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活動的啟示
(1)家園外出活動的目的充分發揮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通過創造或提供適宜的環境來教育孩子,因此,能否讓家長理解并積極配合活動是關鍵。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有的家長也帶孩子出去玩耍、旅游,但許多家長目的性不強,在野外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影響了教育的效果。
(2)活動的主動性掌握在教師手中,作為教師要能提前考慮到活動中所要出現的各種情況,周詳細致的作好準備、預習,在活動中要成為組織者、引導者、支持者,要調動家長主動配合及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大家活動的興趣,營造和諧快樂的氛圍。
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尋找物體的不同特征,并按物體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分類。
2.培養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促進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塊分類板(上用橡皮筋縱向一分為二),四種形狀、三種顏色、不同大小的圖形片12張(上畫四類物品,如圖)。
2.相關的演示教具、黑板。
3.幼兒已學過這種分類方法。
活動過程:
1.引出活動。
①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②請幼兒把這些圖形片分成兩個家,并說說分成了怎樣的兩個家。
2.幼兒第一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作肯定與否定分類。
①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②展示幼兒的分類板,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分法,并給分好的兩個家取個名字。如“是紅色的家”和“不是紅色的家”,“是樂器的家”和“不是樂器的家”等。
③引導幼兒把分類結果相同的分類板歸放在一起。
3.幼兒第二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分析、思考不同的家所依據的標準是否相同。
①教師提出要求:現在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再給圖形片分分家。
②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③現在你分成了哪兩個家?和誰的方法相同?請把相同結果的分類板歸放在一起。
④討論:分成“可以吃的東西”和“不可以吃的東西”的分類板和分成“可以坐的東西”和“不可以坐的.東西”的分類板能不能放在一起?
4.幼兒第三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體驗變通的思維方法。
①教師提出要求:你們還有其他分法嗎?分的時候,老師一念完兒歌“一、二、三,三、二、一,請幫圖形分分家”,你們就應該分好,好嗎?
②教師念兒歌,幼兒操作,分好者舉手示意。
③教師逐漸加快速度念兒歌,幼兒連續操作三次,每次分完后均舉手示意。
④討論:為什么這幾個小朋友總能快速分好?他們有什么好辦法?
⑤請一位幼兒用大教具演示自己的分法,討論他分得快的原因,體驗變通的方法。
⑥小結:只要找出一個不同點,就能分出不同的家。
5.引出下次活動、的內容。
①剛才你們用了這么多方法,可老師一下子記不住,你們有好辦法讓老師記住嗎?
②幼兒討論,教師肯定幼兒提出的記錄方法,鼓勵幼兒在下次活動中記錄。
活動延伸:
1.提供紙筆,讓幼兒把每次分家的結果記錄下來。肯定幼兒自己創造的各種標記,鼓勵幼兒根據記錄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分類情況。
2.展示幼兒的記錄結果,討論怎樣的記錄方法讓人一看就懂,建議幼兒把標記畫得既簡單又明確。
活動反思:
幼兒在學習按物體某一特征作肯定與否定分類時,雖然可以運用已有的分類經驗,但難以全盤照搬。因為這種分類方法是要從一組物體中先尋找到某個特征分出一組,然后將剩下的物體口,井為一組。即以同一特征為標準,前一組作肯定分類,后一組相對于前一組作否定分類。這對幼兒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由于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同,他們在學習這種分類方法時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前次活動的基礎上,設計了這一層層遞進的活動,解決了這一分類活動的難點,引導幼兒學習了新的思維方法。在活動中,教師把學習新的分類方法作為一種手段,十分強調幼兒數學教育的思維操練功能。如果教師能在活動中更好地體現師幼互動,幼兒與幼兒互動,就更有利于把預設的教育目標轉換成幼兒的活動周標。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的反饋信息,引導幼兒通過交流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什么是挫折,并能夠正確面對。
2、學習掌握承受挫折、戰勝挫折的方法,嘗試進行自我調節。
活動過程記錄: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請在30秒內夾彈珠,勝利的小朋友有獎品。請得到獎品的小朋友做表情動作(高興),沒有得到獎品的小朋友(不高興)
(評析:游戲中引出課題,為下面的.活動作鋪墊)
二、師幼共同分析圖片中的不同情緒(挫折后)
1、觀看PPT,師幼共同討論,不同的情緒。
2、挫折:不被認可,難過,傷心
3、你在生活中遇到過什么挫折?幼兒自由討論,教師輕聲指導。
師小結:我們都會遇到挫折,我們要解決掉,找到正確的方法,正確面對。
(評析:教師通過圖片、PPT直觀地讓幼兒正確認識挫折,理解挫折)
三、幫助幼兒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
1、觀看手偶戲(吸引幼兒的眼球)并提問。
2、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你想學它們什么?
師小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我們要微笑面對,贊揚鼓勵自己,加油堅持,動動腦筋。
(評析:手偶戲為本次活動的亮點,建議教師講故事時再繪聲繪色些)
四、結束
師幼共同分享經驗。
【大班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社會教案:我在長大_大班社會教案07-07
大班社會教案:緊急撤離_大班社會教案07-07
大班社會教案:寶貴的時間_大班社會教案07-07
大班社會教案:快樂合作_大班社會教案07-13
幼兒園大班社會《大班社會教案》教案07-05
大班社會教案:表達愛_大班社會教案07-05
幼兒園大班社會《大班社會教案》教案08-26
大班社會教案:各行各業_大班社會教案07-07
大班社會教案:世界真精彩 _大班社會教案07-13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幼兒園大班社會優秀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