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本優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本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案范本優秀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生平幾這首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2.了解學習鑒賞詩歌形象的常見方法。
過程與方法了解陶淵明生平幾這首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采取讀—講—賞—評的教學方法,探究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個中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樹立熱愛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2.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探究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心遠”的豐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
二、介紹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后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作品《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田隱居》、《飲酒》。其中《飲酒》詩20首。這組詩是陶淵明飲酒之后寫的,但所寫內容不一定與飲酒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的喜愛。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他用心良苦。這里所選的是第五首。
可以說,陶淵明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見,陶淵明已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歸宿。
那么陶淵明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歸宿,今天我們通過《飲酒》這首詩來探討個中原因。
三、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
四、研討課文,對文章重要詞語和語句的理解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廬字的本義:鄉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為簡陋的小屋的通稱。“車馬喧”看書上注釋,還可補充: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可補充詩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業盛大封為長沙郡公,是東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親、和他本人都做過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門,盡管到了陶淵明這一支脈衰微了,但還不太可能“門前冷落車馬稀”。無車馬喧表現的是他遠離世俗,厭棄官場的堅定抉擇。“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評價不會只拘泥于前四句詩結構上的精妙,更體味出了他的神韻。
“心遠”與“地偏”是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凈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明確:心遠包含三個因素: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事。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一個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詩人筆下所描繪的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是不是士大夫回歸陶淵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見”字也用的極妙,“見”是無意中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異趣。
2.刻畫了一個采菊的形象。有人說“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周敦頤《愛蓮說》把菊花稱為“花之隱逸者也”,“晉陶淵明獨愛菊”。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刻畫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形象。
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寒枝”表現了菊之耿介。元縝“不是花中更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分析含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
詩人在《歸去來兮辭》里說過:“鳥倦飛而知返”,這句正好應合“飛鳥相與還”。《歸園田居》“羈鳥戀舊林”,“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這時我們隱隱約約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在規勸別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歸結:陶淵明高遠的心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筆下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都是他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前四句敘事道理(人境,無喧,心遠,地偏),中間四句寫景顯理(采菊,見山,日夕,鳥還),最后兩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與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抒歸隱之情,或敘田園之樂,或道人生真諦,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
封建社會,士大夫們把陶淵明作為精神歸宿,那么今天,我們能能從陶淵明身上得到什么啟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鑒,詩中寫道:“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社會中,不可能象他一樣隱居,但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遠離名利,遠離物質追求,我們的心境就會變得寧靜,就會克服浮躁情緒,這對于我們自身的修養,對于社會的安寧都是由益處的。
五、詩歌的鑒賞
1.知人論世
2.要體味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詩歌的哲理句。
六、作業
閱讀賞析《飲酒》之一板書
人境,無喧,心遠,地偏敘事道理心靜自然涼采菊,見山,日夕,鳥還寫景顯理萬物各得其所真意,忘言抒情悟理語言有時不能表達美妙的感受。
教案范本優秀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工整地書寫11個生字,理解“晶瑩、恩賜、節制、枯竭、濫用、威脅、指望、破碎、和藹可親”等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說出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課文中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課文的說明方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______________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讀懂課文介紹了地球哪些方面內容,學習文中說明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具準備課件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1、宇航員拍攝的地球圖片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然后結合自己對地球的了解,同桌間相互交流。
2、引入新課,板書課題,(板書:只有一個地球)齊讀課題。
3、釋題,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只有一個地球”?是一個怎樣的地球?
4、明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關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內容?有哪些讓你感觸最深?是什么感觸?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觸?
(2)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初讀課文、讀后交流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觸深的詞語、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課文寫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內容?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與修辭手法?
3、全班交流(圍繞課文寫地球哪些方面內容,交流感受、說明方法、修辭手法),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重點內容。板書: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渺小資源有限,生態災難無處可去,精心保護
4、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看出這篇文章是關于環保主題的,文章先講了地球的美麗與可愛,接下來又講了地球上資源有限,人類的一些行為會造成生態災難。如果地球被破壞,人類將別無去處。最后提醒人們要保護地球。
(三)、再讀課文,把握內容
1、根據板書的內容,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學生概括內容后,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四)、朗讀課文,互相評價
1、想一想,應該怎樣來讀這篇課文?
2、讀給同桌聽,然后相互評價。
3、指名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師生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練習書寫生字詞語。
2、抓重點詞句,深入研讀課文。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齊讀詩歌,導入新課
1、學生齊讀詩歌《地球累了》(節選),讀后談自己的感受。
2、教師總結,導入新課:那是一種心理的糾結,那是對人類愚昧無知的感嘆,那是一種對環境的憂慮。宇航員遨游太空,也發出感嘆。讀出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圍繞感嘆,研讀課文
1、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1)學生齊讀宇航員遨游太空所見的地球。
學生齊讀:“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補充資料: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以及帶來的后果。(臭氧層對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極強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強度紫外線的99%,從而擋住了太陽紫外線對地球上人類和生物的傷害。一旦臭氧層遭到破壞,紫外線便會增強,則全球氣候會變暖,人類生命健康堪憂。)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葉扁舟。
(“宇宙”與“扁舟”對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結合地球的一些實際數據,認識“地球太容易破碎了”這一觀點。
半徑:約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積:大約5.1億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xx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億人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
可供人類居住:約0.8億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資源有限”
(1)礦物資源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無私地、慷慨地向我們提供礦產資源。體會地球太可愛了。
4、地球的“生態災難”
(1)人類生活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服務的。何為“本來”?去掉“本來”,讀出地球的可愛;
加上“本來”,讀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污水排放,亂砍濫伐,捕殺野生動物,廢氣排放,濫用化學品等。并由此展開聯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層層深入,得出結論
1、科學家證明什么?是何意?科學家設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四十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說明人類要保護地球;科學家設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這是為了讓讀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們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進一步突出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2、展開想象,說說人類別無去處的結果?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護地球切實可行的辦法。
四、書寫字詞,拓展練習
1、正確工整地抄寫課后11個生字,15個詞語。
晶瑩、遙望、恩賜、慷慨、毀壞、目睹、交錯、貢獻、節制、枯竭、濫用、威脅、指望、破碎、和藹可親
2、談談對“如何去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想法。
板書內容
只有一個地球
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渺小
資源有限,生態災難
無處可去,精心保護
教案范本優秀3
我快樂
一、活動目標
1、能大膽地和別人進行交談。
2、體驗關心集體、幫助別人自己就會感到快樂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幻燈片、筆、紙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樹葉,導入情景。
1、出示第一張幻燈片,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今天,我碰到了誰?(小樹葉)
風兒把小樹葉帶到了這里,讓它去找找誰是快樂的小動物,你們愿意和它一起去嗎?
2、逐一出示后面的幻燈片,引出小樹葉與他們的對話。
(1)好,我們一起去看看,小樹葉碰到了誰?
小樹葉問小鳥:“小鳥你快樂嗎?”
小鳥說:“我每天給大家帶去美妙的'歌聲,大家都很喜歡我,所以我很快樂!”
小樹葉找到了第一個快樂的小動物。
我們再去看看。(依次引出小青蛙和小狗。)
(2)小樹葉問青蛙:“小青蛙你快樂嗎?”
小青蛙說:“我每天幫大家捉害蟲,我很快樂!”
(3)小樹葉問小狗:“小狗你快樂嗎?”
小狗說:“我每天為主人看門,我很快樂!”
(二)、分析討論,引起感情共鳴。
1、小樹葉碰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快樂嗎?
它們為什么快樂呀?(依次類推小青蛙、小狗。)
原來它們做了許多幫助別人的事情,所以他們感到很快樂。
2、你們快樂嗎?你們做了哪些快樂的事情啊?
那你想不想去了解一下你的好朋友、老師、阿姨是不是快樂的?”
好,我們去采訪一下!
(三)、現場采訪,了解別人的快樂。
1、采訪問題:如:你幫助過別人嗎?你感到快樂嗎?
2、每位幼兒自己也是被采訪對象。
3、幼兒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記錄采訪結果。
(四)、全班分享交流采訪結果:
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
教案范本優秀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認識5個字(包括一個多音字“擔),能用“緣故、樸素”造句。
2、練習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7個生字,用“緣故、樸素”造句。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2、學生自讀課文。
同桌輪讀課文,互相訂正讀錯的字詞,最后交流老師提出的問題。
(二)、招聘“導游”,模擬“游客”
1、師:風景優美的“珍珠泉”迎來了很多游客,景點管理部門想在我們班招聘一批小導游,你們想當小導游嗎?
播放旅游景點中導游解說場面的片段(30秒鐘之內)。
思考:導游會對游客說些什么?(城市學生對導游這一職業較為熟悉,該環節可省略。)
2、師:要當好“珍珠泉”的導游,你認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后歸納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特點介紹給游客;
(2)針對游客最想知道的進行解說;
(3)解說時要富有感情。
3、師:如果你是一名慕名來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對導游提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后小結。可能有以下問題:
(1)“珍珠泉”為什么會不停地冒著水泡?
(2)珍珠泉為家鄉作出了哪些貢獻?
(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這句話什么意思?……
(三)、品讀課文,準備“應試”
1、出示“導游”招聘條件。
考題
(1)概括介紹“珍珠泉”的特點。
(2)選擇其中一個特點,詳細、生動地介紹“珍珠泉”的美麗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問題。
要求
(1)能主動、熱情、大方地為游客作解說。
(2)介紹“珍珠泉”的特點時能運用課文中的優美語句,表達出對“珍珠泉”的贊美,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能認真傾聽游客的`提問,并認真、耐心、有禮貌地解答。
2、學生根據招聘條件中的“考題”和“要求”細讀課文,四人小組內每人輪流當導游(其他當游客)進行模擬“招聘考試”。
3、教師巡視各小組“應試”情況,學生推選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師點評、指導。
(1)解說課文第2自然段內容時,要注意“水是那樣綠……已經發黑的樹葉”這兩句話,既要突出綠的程度,又要表達出贊嘆的感情。
(2)解說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這句話,要突出水泡的頑皮。“開始水泡很小……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現出輕松、活潑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現出水泡色彩豐富、晶瑩剔透的特點。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話:“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要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在什么時候說較好,如何強調重音和停頓,如何表現出發自內心的自豪和贊美。
4、出示“珍珠泉”掛圖,指導學生憑借掛圖解說,并能恰當用一些手勢輔助解說。
(四)、組內比賽,競聘“導游”
1、組織學生分組(四人一組)進行解說比賽,推選出優勝者(每組1名)。
2、老師為優勝者頒發“導游證書”。
【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掌聲》的優秀教案優秀03-15
牧童優秀教案優秀03-28
優秀的教案02-14
望洞庭優秀教案優秀03-21
《揠苗助長》優秀教案優秀03-17
大班語言優秀教案優秀02-01
《往事依依》優秀教案優秀02-14
《秋天的懷念》優秀教案優秀05-06
《草原上》優秀教案優秀10-17
池上優秀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