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就是教會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貞觀之治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一)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唐朝這樣一個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并繁榮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則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在上課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當政期間,繼續推行貞觀時期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唐代經濟的發展。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一下幾點:
一、歷史人物的經歷介紹不必太具體,可以適當取幾個重點事件,同時要在知識點與歷史人物之間找到相應的銜接點,并在板書上給予同學一定的提示,引起他們的注意。
二、講述人物的時候也要適當提醒同學,人物性格、閱歷的確重要,但也是當時的歷史環境給了他這么一個發揮自身影響的機會。比如在唐玄宗晚年問題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確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但根本原因則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顯,節度使制度導致邊境將領擁兵自重,導致社會隱患重重。一場安史之亂更是加劇了邊境將領割據的現狀,使得唐朝再難現輝煌。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二)
我講的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課《貞觀之治》,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新課改理論,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改革的觀念和思想。課堂中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真正實現了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同時更加注重對歷史學科開卷能力的培養和對歷史學科學習方法的養成。以下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課后反思:
(1)學習新課之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結合一些影視作品,例如,《大明宮詞》、《隋唐英雄傳》、《至尊紅顏》以及《隋唐演義》等等。學生們對這些是很感興趣的,有很多的話題。因為文藝創作與歷史事實之間是有區別的,所以學生們在談論的時候,我在一旁幫助他們分辨。當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這樣會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2)針對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有限性和課堂之外學習內容的無限性這一特點,我在學習新課之前就布置了學習任務,即讓他們上網下載或上圖書館查找與新課有關的歷史資料,這樣可以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的、開放的、主動的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在課堂中可以讓他們互相交流,介紹和講解他們所查找到的資料。這樣可以更加豐富教學內容。
(3)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歷史授課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這樣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談及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政策和措施的時候,我結合了當今的實際。唐太宗注重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徭役和賦稅,這可以和今天黨中央實行的取消農業稅相結合。唐太宗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這可以和今天的政府機構改革相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學生引到現實情景之中,使學生能夠憑借生活經驗去探索歷史新知識,發現歷史新問題。
(4)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就是教會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如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評價,要講清楚評價歷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例如對唐太宗的評價要從他順從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因而在他統治時期能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和國力強盛的“貞觀之治”。學生對武則天的評價要看
她對歷史發展,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5)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對“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做了另外幾種假設,即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權以后唐代會向何處去?會不會重蹈隋朝的覆轍?是否會出現象“貞觀之治”一樣的治世景象?等等,這樣可以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6)課堂中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認識到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樹立迎合社會需求而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意識。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等等。
課堂中我總體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于時間有限,所以有些內容的處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體,這是一個遺憾。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課后反思,這里有很多值得反思的經驗與不足,我以后會在工作中不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