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
《山溝里的孩子》這篇課文由葉圣陶先生所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歡迎參考閱讀!
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1
《山溝里的孩子》是篇敘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頌揚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要*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至關重要。教學時只有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與作者和課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教學中,我一直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朗讀是進行閱讀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志。
在理解課文的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跟山溝里的孩子作對比,促使他們“角色移位”,能夠設身處地地想象山溝里的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學習這些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在教學時,我更注重教給學生方法,培養他們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也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在理解山溝里的孩子上學困難時重點精讀、品位朗讀;同時讓學生在“找一找,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中,理解課文的內涵,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之情、作品之情產生共鳴。
教學中我設計了用四組對比句帶全篇的環節,教師先出示一組,再讓學生去找,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還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美中不足之處,上完課才感覺到,我只是讓學生找到了四組對比句,而沒有讓他們深入的去讀,去感受讀,去體味讀,如果學生在抓住重點的詞句讀—去想—再讀—再體驗,學生就會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2
在執教《山溝里的孩子》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除了課前布置了預習,在課上也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朗讀課文。在學生讀文時,我也在認真思考,尋找本文的突破口。突然,我想到了一條好線索。本文有許多關于顏色的詞語,這些詞語能幫助學生理解山溝的孩子讀書的辛苦。但在實際上課時,卻出現了失誤。
由于課前沒來得及細細品讀課文,在分析第二自然段顏色的變化時,學生讀完后,我講述了自己的理解:孩子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在這條山路上,山中景物發生變化,女孩子衣服已經變色了。這是時間的變化,說明他們上學很辛苦。
其他學生只是聽著,可能和我一樣,沒有認真讀書。我正準備講述下面的內容,突然發現,葉**同學竟一直舉著手。我請他起來發言。他說:“老師,我認為:野葡萄由黑變綠,牽;ㄓ珊谧冏,新褂子由黑變紅,因為他們上學時天還沒有亮,后來天慢慢亮了,東西變清楚了。”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真是小瞧他了。他回答得多好。∈前,我剛才怎么沒想到這一點呢!我好好地表揚了他,鼓勵其他孩子也要向他學習,多動腦思考。并且告訴他們老師也會出錯的。
我看到葉**臉上綻放的笑容。那是自信和驕傲啊!雖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但只要是對的,就應該給予肯定。這節課,不能說是我在上課,更該說,是葉**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3
《山溝里的孩子》是北師大三年級下冊“讀書”主題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文章用清新抒情的語言講述了山溝里的孩子披星戴月上學、放學的情景。山溝里的色彩也在孩子們的腳下猶如魔術般變幻,含蓄而深沉地突現了孩子們上學的艱辛,更表現出他們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繼續培養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并注重“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朗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力求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從讀中悟情,從讀中明理,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運用現代技術,走進文本。
《山溝里的孩子》這篇課文短小而充滿情感,但是它的內容又與我們這邊的孩子的生活有較遠的距離。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我借助媒體,把自己在網上收集到的邊遠山區孩子們艱苦學習條件的圖片,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了解山溝的窮面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從而拉近了學生與本文的距離。
二、品味語言文字,讀中悟情。
本文語言優美,情感動人,尤其適宜于學生朗讀。教學中,我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談體會,在體會的基礎上讀句子,或自由讀,或同桌讀,或男女生比賽讀,或感情朗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整體把握、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的深刻內涵。通過品味語言文字,充分感悟山溝里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情感。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能力。
為使學生早日掌握閱讀的方法,在學習相對應的句子時,教給學習方法,進行學法指導,而后引導各合作小組采用“找、想、讀”的方法學習其它相對應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時,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來理解課文的`內涵,力求學生的感情與作者之情、作品之情產生共鳴。
四、培養發散思維,激發想象。
在課學完時,讓學生想象山溝未來的巨大變化,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
五、培養合作意識,探究學習
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設計在各個教學環節除了注重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還安排了同桌、小組等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能力,努力使合作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需求。
六、反思教學不足,自我提高
1、課時內容安排不大妥當,第一課時安排的內容太少,以致于第二課時教學過急,有些知識面只是一帶而過,導致學生體會不夠深,讀不出個性理解,對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意思。
2、教學中,仍然把理解課文當作重要的教學任務,還停留在關注課文“寫了什么”這個淺層面,對于課文“怎么寫的”即遣詞造句構段謀篇方面的語言特點幾乎沒有關注,更談不上運用。
3、指導朗讀較碎,沒有提煉出一個朗讀方法,沒有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當時上學和放學的情景,把自己設身處地當成其中一個小學生,身臨其境地讀,以致于學生讀不出那種“畫面感”。
總體感覺說教味、理解味還比較濃,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還不夠重視。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多注意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全方位訓練,同時還應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繼續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4
此次參加安海鎮第三屆青年教師大比武第二輪課堂教學,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第二篇主體文章《山溝里的孩子》。這是篇敘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頌揚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教學中,我一直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課堂上我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聽范讀,默讀,自己讀、同桌聽讀互評,讀中有思考、以讀促思,以讀感悟。
教學開始,我出示一段山溝孩子求學道路的艱苦畫面的短片,使學生了解到貧困山區孩子學習的艱辛。在這過程中,學生對山溝里貧窮的生活唏噓不已,對這群辛勤刻苦的山溝孩子充滿了敬佩之情。接著通過老師有感情的范讀來感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跟山溝里的孩子作對比,促使他們“角色移位”,能夠設身處地地想象山溝里的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學習這些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相對應的句子,設計了用四組對比句帶全篇的環節,教師先出示一組,再讓學生去找,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還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得到了統一。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吸引了學生,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是怎樣艱苦地學習,他們的心靈被強烈地震撼了。
反思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雖然本課教學以朗讀貫穿課堂始終。但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方式較單一。
2.學生在自學之后,理解感悟課文時,交流的方式比較單一,全班集體交流的時間較多。小組合作學習的學法,還不夠成熟,有些小組合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今后要注意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
3.老師說的過多,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對學生放手不夠。
4.老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課堂中還需注入更多的激情。
【山溝的孩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12-18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05-13
《山溝里的孩子》的教學反思06-27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11-25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03-13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范文01-26
課文《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07-05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范文07-02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設計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