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數教學反思

時間:2021-11-23 18:13:2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眾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眾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眾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

  眾數教學反思 篇1

  眾數和中位數是新增加的內容。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平均數是在一組數據內移多補少,假想各個數據變成同樣多,用這時的數據代表一組數據的狀態。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數最高的一個數,利用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表現整組數據的狀況。中位數是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利用中位數,也能描述整組數據的狀況。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傳統內容,有些時候,它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有些時候則不然。課程標準新增了眾數、中位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統計量,初步了解對同樣的數據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比較客觀地描述數據的特征,從而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認識眾數,我認為需要達到這樣幾個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眾數產生的價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3)能根據實際情境判斷選擇哪種統計量分析這組數據比較合適,進一步體會眾數的實際應用價值。整節課有這樣幾點做得較好:

  1、注重從情境引入,制造沖突,讓學生認識到以前所學的平均數的局限,再引入學習眾數的概念,體驗其優越性。

  2、注重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眾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3、注重聯系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比較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客觀地分析數據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能力。

  總體來看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沒有問題的課總感覺也不是一節好課。學生真的對眾數非常了解嗎?真的能聯系情境正確判斷選擇哪個統計量嗎?例如眾數的存在是因為一組數據中出現了極端數據,使平均數明顯偏離中心。可是怎樣來界定極端數據?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教師應該對這點進行必要的指導。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生生爭辯中將學習中的矛盾凸顯出來,從而對平均數、眾數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眾數教學反思 篇2

  一、 教材分析

  《眾數》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十冊六單元

  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簡單的數據統計、認識了簡單的條形圖、折線圖、平均數、中位數。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重要的鋪墊!侗姅怠肥恰稊祵W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并會找一組數據的眾數,能解釋其實際意義。這是節概念課,同時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課。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好素材。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能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過程與方法:

  經歷數據的分析和對事物進行簡單的預測并作出決策的過程,體會統計知識的作用和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體驗統計的作用,增強統計觀念。

  三、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教學難點:會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作出正確的選擇。

  四、教學過程

  本堂課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我通過對奧運冠軍許海峰的簡單介紹,引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表象觀察,預測參賽選手,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師生合作,釋疑問題

  在預測之后用平均數和中位數這兩個計量對兩位選手

  的成績進行分析,發現用這兩個統計量無法選出參賽選手從而引出眾數的概念。然后再用眾數對兩位選手的'成績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讓選手乙參加比賽。這個時候,老師給出了許教練讓選手甲參加了比賽的論,目的有個,一是激發矛盾思維,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二是告訴學生,我們不僅僅要對數據進行分析,還要結合問題的實際和所關心的問題綜合考慮,從而更科學、更合理的得出結論。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同時,還解決了如何找眾數的問題。

  第三個環節:獨立運用,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安排了三道題目:

  根據問題情境選擇恰當的統計量、銷售問題、挑選參賽隊員問題。其目的就是檢測學生對三個統計量的掌握情況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個環節:生活中的數學,理解均碼的含義。

  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統計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明白數學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第五個環節:小結

  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眾數教學反思 篇3

  眾數是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學習的統計量。因此,眾數的學習不能也不應該脫離現實情境。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把眾數這一概念的學習放在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比較、感知。

  在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

  小王看到一份電子廠招聘廣告上寫著:本公司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1500元,現招收普通員工若干。小王一看條件還不錯,就做了一名普通員工?傻谝粋月他只拿到工資760元,第二個月也只有800元多一點,問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數超過1000元。小王很氣憤,就找公司經理去理論,公司經理將公司員工工資發放情況交給小王看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廣告中說的話是否準確?

  同學們根據提供的數據,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計算員工的平均工資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馬上引起了學生的質疑:那為什么小王只能拿到800元呢?

  通過學生交流得出,平均數不能反映員工工資的集中趨勢,從而讓學生得出一個結論要尋求更好的統計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情境創設,交流解決小王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貼近生活,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幫助小王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里平均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然后,通過幾組相關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些數據的特點,并從數據的波動大小中,體現概率的可能性。讓學生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成就感。

  眾數教學反思 篇4

  關于眾數的教學,是小學數學中一個新增的教學內容,也是大家公認的難教的一個內容。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眾數,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圍繞“李阿姨應該選擇哪家公司”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觀察和處理數據、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認識另一種統計量——眾數。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和作用的同時,初步體會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并能根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本教學設計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眾數放在有意義的現實情境中學習。眾數是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學習的統計量。因此,眾數的學習不能也不應該脫離現實情境。在本節課中,李阿姨應聘、我給鞋店當參謀、體育運動訓練等現實情境都為學生認識、理解和運用眾數取了極好的促進作用。有了這些典型的現實情境作支撐,學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學習眾數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眾數放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學習。在認識眾數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數和中位數。在新課的引入中,教師巧妙地利用平均數制造沖突;在新課的學習中,教師注重了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數學意義和統計意義的比較;在新課的練習中,教師強化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

  三是把眾數放在學生自主活動中學習。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學生能以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開展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眾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課堂非常豪放,非常輕松,富有生機。整節課至始至終老師都不包辦,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

  首先,我把課題更改為《尋找數據的代表》,而不是直接寫成《眾數》。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有新鮮感,有強烈的未知欲望。第二也能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不但要學習眾數,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數據特點和實際需要尋找不同的數據代表。所以,本人認為把課題更改為《尋找數據的代表》還是挺好的。

  第二,導入課題體現新課程要求。我是設計學生熟悉的、喜歡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讓學生尋找代表中國人身高的數據,然后出示國家統計局有權威的統計情況說服學生可以用平均數代表。再結合老師本人的身高設計兩個對比例子:老師的身高是中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對嗎?老師的身高是五個同事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下對嗎?通過讓學生對比,可知平均數和中位數雖然都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但平均數有它的缺點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恰恰又能彌補這個缺點。雖然都是身高問題,有時要用平均數表示合適,有時要用中位數更合適。這樣設計目的一讓學生知道數學緊密聯系生活,二能為后面的學習眾數和三者的對比都起著鋪墊的作用,從而很順利地引出本節課我們繼續尋找數據代表的課題。

  第三,要讓學生有問題思考,有話可說。這樣做才能挖掘出學生的潛能。

  1、在學習眾數過程中,結合本校舞蹈老師要節目的事情,讓學生思考從20名優秀舞蹈中選出10名演員跳集體舞,有什么好方案?這樣問題,我不但要求學生要選擇這個方案,還要說出為什么不選擇那個方案?這樣學生才話可交流討論。我在備課過程中也是預測學生可能會選眾數這個方案,會說出選這個方案是因為會更整齊更美觀,但為什么不找平均數和中位數?估計學生最多也就說比較不齊而已。沒想過一個學生的回答:平均數和中位數這兩組最大數和最小數都相差0.06,而眾數只相差了0.03,可見眾數方案更整齊。這個說法真棒!給我了啟發,充分讓學生思考,充分讓學生說,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的。

  2、引導學生用自己語言闡述眾數概念。在講到眾數的概念時我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學生們在闡述過程中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學習效果挺好的。而且為了強調眾數的眾表示眾多的意思時,我說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粽”嗎?是植樹節種樹的“種”嗎?學生說是群眾的“眾”,眾多的“眾”,于是我又順便讓學生用“眾”字組幾個成語,同學們舉了很多成語:眾目睽睽,眾志成城??等等。不但與語文學科進行了整合,還進一步幫助理解了眾數的含義。

  3、講完如何求眾數,讓學生猜一猜在求眾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學生們說得很好,有的說會遇到一組數據非常多的情況;有的說可能眾數和中位數是同一個數;有的說可能出現多個眾數,也在可能沒有眾數現象。本人認為只要放手,學生的思維都可以很活躍的。

  本人有一個思考:就是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眾數原理”的事例后,下個環節是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先求出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然后思考“一個數變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會變嗎?”這樣的一個問題,目的是要為后面的比較三者之間的聯系作準備。課后我在思考:學生尋找的生活例子的環節是高潮環節,學生學習熱情高昂,舉的例子也非常經典,能否把學生舉出的實際例子直接運用升華到“一個數變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會變嗎?”這樣的問題上呢?如果能這樣設計效果一定會棒的。可見,今后在教學設計上還要再大膽些,一定要進一步創新!

【眾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離騷》教學反思精選01-08

精選化石吟教學反思02-02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7篇)12-10

觀潮教學反思(精選9篇)12-06

《荷花》教學反思(精選13篇)12-23

備課教學反思(精選6篇)12-23

《松鼠》教學反思(精選15篇)12-21

《窮人》教學反思精選15篇12-16

赤壁教學反思(精選3篇)12-16

天窗教學反思(精選6篇)12-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日韩一本到欧美国产亚洲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