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百家爭鳴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家爭鳴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1
11月5日,陳昔安老師帶領工作室成員以及廣東省骨干教師一行14人來到了皇崗中學開展教研活動,聽我上一節八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百家爭鳴》,課后工作室老師們對我這節課進行了深入點評,并共同探討了我校教與學方式轉變的情況,在這里由衷的感謝大家對我真切的指導,謝謝!
我 校推行教與學方式轉變,嘗試按照“五步三查”模式開展學生自主高效課堂,其中五步是:獨學——群學——小展示——大展示——反饋;三查是:查預習 訂正——查展示問題——查學情反饋。對于這種還課堂自主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理念我還是很贊同的。課前我給班級學生分成五組,分別代 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收集資料,為課堂合作展示做準備;課堂中我設計了預習檢查、百家講壇、治國辯論、名言競猜、 達標測試、拓展運用等環節來帶動學生學習、活動。
雖然只是40分鐘的課堂,卻給了我很多思考:
1、課前準備和展示習慣養 成不夠。由于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對學情不夠了解,學生沒有養成參與課堂的語言習慣、秩序習慣,以致課前做的很到好的作品,如:手抄報、課件、讀書 卡、詩詞等資料沒有和語言、知識內容緊密結合,以致表達不夠流暢、精煉,影響了組與組之間的互動、交流。
2、課堂設計環節過多,對內容的深度和學生的思考挖掘不夠深刻,課堂理性分析和情感提升不夠。
3、導學案應更貼切學生,符合學生水平,結合學情,貫穿于教學的預習、合作、課堂、課后等環節,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順課堂程序。
在辛苦之余,我也十分感謝工作室給我這次講課的機會,讓我能全身心的'投入的課堂中去,讓我對教好一堂課有了更多的思考、提升,好的課堂應該具備真實、愉悅、參與、思索、知識、情感等等重要因素,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尋學生成長、教師成熟的教學之道。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2
在上課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爭鳴》這一課,怎樣 才能既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授課實踐后,我有了以后幾點感悟:①弄清“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家爭鳴”開始于奴隸制瓦解的春秋時期, 興于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統治地位的戰國時期。②明確“百家爭鳴”的`背景:各國地主階級通過不同形式先后奪取政權、封建諸侯割據天下并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③把握爭鳴的特點。每位思想家,各個學派都對共同關心的每個問題分別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已見彼此辯論。
這節課按要求是認識非常多的思 想家,在教學上我重點突出孔子和韓非子。因此,對于其他思想家學生只有一個淺顯的理解,而重點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內容和影響。學生通過閱讀課文 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學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介紹老子的故事,介紹《道德經》的由來,學生既感覺有興 趣,又增長了知識。另外,我讓學生講故事、講格言,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如孟子“孟母三遷”的故事、莊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韓 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學生講得非常生動。
一堂成功的歷史與社會課要以建構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進行詳細的備課和反思,學正為師,身正為范。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3
要精心設計具有新意的歷史場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關注,并且在具體的情境中蘊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挑戰,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愿望。比如我在上《百家爭鳴》這節課時,設計了如下的討論題目: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老子說:我以柔克剛;莊子說:我順其自然;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墨子說:我以身作則。現在我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請從儒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出解決辦法”。然后讓學生來展開討論。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對于學科領域本身的研究,學科動態信息的了解,以及課堂教學中諸如講授藝術、邏輯分析、語言表達等“內功”的和積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覺得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在備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過程中,翻閱了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白華《中國哲學史提綱》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為自己深入淺出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對于一位教文科的教師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工作。因此,新課程背景下作為老師必須要多讀書。
學生對什么最感興趣?
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興趣!在課堂當中一定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將書本的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構建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理解對象信息和知識內涵的個性化過程。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
關于新課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充分地體現新課程的仍舊是我必須要探索的一個大的問題。在新學期的《導言課》當中我對我的課堂內容作出了如下一些改動,讓導言課從簡單的“見面課”上升到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與歷史教學目的的明確。圍繞著三個主要的問題展開討論:1、什么是歷史?2、為什么學習歷史?3、怎樣學好歷史?從而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要正確理師在課堂教學“多元互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善于抓住學生在課堂中所出來的智慧火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提高自身史學素養,在異彩紛呈的材面前能否從容應對已經成為每一個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過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端好歷史教師這碗飯的時代,隨著新課改的來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也結束了教師這一行業甚至上十年不更新業務知識的局面。
舊教材是教學大綱的直接演繹,是教學大綱的直接體現,所以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并落實大綱的一切任務,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很好地應付考試。而一標多本下的材,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傳統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系,將“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內容融合起來,以專題的形式來呈現。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一系列專題展示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景圖,三個歷史必修課模塊實質是講述文明史、物質文明史和文明史,六個選修課模塊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內容的展開和深化。在這些方面材無疑給了我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貼近我們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可以說文明史觀引入中學歷史教學,勢必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極大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次真正的。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復講了好幾遍他為什么還不會?”、“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么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4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思想的活躍和百家爭鳴。可以這樣說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朝野動蕩、經濟發展,而且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活躍局面。
諸子百家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注意尊重、吸收別人的意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希望今后我們的'課堂也能形成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今社會是一個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家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同樣充滿了機遇,希望同學們學習諸子百家,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勇于施展自己的才華。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5
百家爭鳴這節課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的第8課,也是對動蕩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兩課的延伸,著重著眼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方面的形勢。從單元角度來看,從第一單元的原始社會過渡到第二單元的奴隸社會,奴隸社會時期到第6、7課時已經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從爭霸到兼并戰爭,除了政治上的激烈碰撞,更是擦出了思維的火花,各種學術思想競相登上歷史舞臺。這一課的學習將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對祖國歷史的文化認同感。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再結合本節課的重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春秋時期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的思想主張并為他們設計各自的名片。
2、歸納總結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人物代表及其思想主張和著作。
3、了解何為“百家爭鳴”(即百家爭鳴的定義),明確“百家爭鳴”的背景,初步理解“百家爭鳴”的意義及影響。
4、通過對諸子百家思想的了解,學會用唯物主義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理解百家爭鳴這一現象,并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相關信心,自主發揮,制作二人的名片。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對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變化進行對比,找出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百家爭鳴這一歷史現象有何深遠的影響以及對當今社會有何指導意義,很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六步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
1.聚焦問:通過讓學生預習,線索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線索提問,如:
讓學生的對本節課的三個模塊有整體的方向把握,知道了該怎么去學,怎么運用“歷史六何法”去找出關鍵信息。
2引導學: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時,分為三個小目錄:一、老子。二、孔子和儒家學說。三、百家爭鳴。前兩個小目錄的學習方法相似,第三個目錄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先說前兩個目錄的教學:首先,利用視頻導入,讓學生對于老子和孔子有初步的印象。然后,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主閱讀課本第38-40頁的內容,按照聚焦問中的思維導圖,自主找出問題的答案,分享給同學們。最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出老子和孔子的名片,進行全班展示。在第三個目錄的教學中,首先,結合第6、7課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百家爭鳴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背景?然后,圖片展示,不同學派代表的圖片,讓學生自主找出該學派代表的思想主張和著作。最后,引到學生自主設計表格,歸納諸子百家的時間、人物、學術思想、著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提供學習線索,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找出本節課的重要學習內容。
3組織議和點撥講:在第三個目錄的教授過程中,會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不同的學生代表不同的學派,讓他們展開辯論,論題為:哪家學說最適合國家發展?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多學說中,讓學生在掌握該學派的基本主張意外,更能夠體會到當時各學派爭相著書立說的原因。在辯論的過程中,要加以引導,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形式、時代背景,體會思想家、教育家們的主張為何會被君主接受或者被舍棄,從而加深中華學術文化的認同感。
4.指導練和總結思:在本節課的尾聲,請同學們來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的成果。有同學認為,他學到了各個學派各個代表的主要觀點,歷史基礎史實的量得到了提升;有的同學認為,本節課他主要學習了百家爭鳴這一歷史現象以及它產生的深遠影響,啟發我們要學習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強自己的文化內涵,也要向先輩們學習他們勇于創新,敢于發言的精神。諸如此類的發言總結了本節課的碩果。在課件的最后,也精選了幾道歷年中招考試關于本節課的試題,讓同學們小試牛刀,抓住本節課的出題點和關鍵點,重點復習。
三、本節課的不足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才剛剛開始,對于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前兩分鐘的利用,讓學生及時復習上節課內容,重點提問;讓學生個性化閱讀,自主學習的時間少;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多樣、針對性不強,不能很好地發現學生地閃光點;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這也可能是問題設計不夠具有引導性,讓學生不能夠準確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6
反思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我認為本課的亮點和不足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注意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本堂課是“古為今用”的充分體現。以往在講授百家爭鳴時,往往是老師列表,將諸子百家的思想往表里一填,學生課下死記完事。但我們認為這樣沒有任何的益處,而應該使其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百家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將其積極的一面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利用古代的.傳統思想來解決現代的問題。
3.此課的討論又為后面的課程做了鋪墊。比如:秦朝運用了法家思想;漢初采取黃老思想;漢武帝之后則使用了儒家思想等等。這樣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連貫,更加系統。
4、不足之處:由于初一年學生思考問題較為膚淺,加上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在討論問題時不夠深入。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7
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情景教學、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整個過程中,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課后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也正是在不斷的反思、總結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在這次說課中我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8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歷史教科書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第一課。課標要求是: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以前在上本課的時候,我是分別介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觀點。高一學生都非常了解儒道法家內容(初中課標中要求學生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這樣上課學生覺得枯燥,自己也覺得無趣。這一學期開學的時候,我重新調整了教學內容,期望能加深學生對主要派別思想主張的理解。
面對春秋戰國“禮樂崩壞”的大變革時代,不同的思想家們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對其他學派進行詰難、批駁,并且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同時逐步奠定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體系的基礎。教師如果簡單分別介紹各派觀點,無法顯示出互相詰難與批駁的爭鳴之勢,所以我在介紹儒家學派和法家與墨家學派主張的時候,學習易中天設計“儒墨之爭”“儒法之辯”環節,在沖突中激活學生的思維。
以下為教學內容。回顧春秋時代儒家學說問題:孔子的主要主張是什么?
材料: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仁者愛人。孔子的愛人是無差別愛所有的人嗎?不是的。
師:孔子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最愛的是誰?生;父母。
師:有血緣關系的人。這就是“親親之愛”,也就是對自己的親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最愛。然后以自己為圓心,親疏關系為半徑向外輻射,這是仁愛。統治者如果有仁之心,又會怎樣對待自己民眾?
生:愛民,為政以德,愛惜民力,
材料: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師:孔子重視哪些道德品行?
“恭、寬、信、敏、惠“,可見,擁有這些道德品德的人,才是仁者。
材料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西周之禮)才是做仁義之事。孔子主張維護西周時期的等級制度。
解讀:仁者愛人,仁者擁有“孝、恭、寬、信、敏、惠”等美好品德。子愛父,父愛子,臣愛君,君愛臣,由此及彼,就能實現以德治國。在家為孝子,出門就是忠臣。在家為慈父,在國就是仁君。君
愛臣,臣也愛君,政權就穩定。父愛子,子也愛父,社會就安定。恢復君君,臣臣社會秩序。這是孔子治理社會的方法。孔子這方案作用如何?看起來不錯,可惜誰都不聽他的。諸侯各國,依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連他自己國家的局面,都扭轉不了。
(省略孟子與荀子)
儒法之辯
韓非子用兩個故事來反駁儒家的觀點,甚至還有些諷刺:
魯國有一個人每次打仗都不賣力,人家沖鋒他往后跑。后來把這個士兵找來說你怎么回事,打仗為什么不奮勇向前?他說我家里還有爸爸,我要回去給他老人家養老,我不敢死。結果魯國還表揚他,孔子還表揚他,孔子說:你真是個孝子啊!我推薦你去當官吧。韓非對此不以為然,說:要是我們的軍隊都是這樣的`孝子還能打仗嗎?
問:韓非子的主張和孔子的主張有什么不同?
生(略)
解讀:在韓非子的眼里忠孝不能兩全,仁愛孝悌都不能要。尤其是在君與父進行選擇的時候,小家庭和大國家選擇的時候,可以為君絕父,要絕對服從君主,服從國家的需要。跟儒家所倡導的做官的人是一個孝子不同,法家在政治領域中是不談孝道等道德的,法家講究利害,賞罰分明,一切要服從君主。
楚成王的故事是韓非子另外一個反駁儒家觀點的故事。出成為的
太子商臣知道了父親要換太子的想法后,商臣選擇了謀逆,逼楚成王上吊自殺。
問:韓非子想說明什么?
解讀:在太子之位和未來的王位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兒子毫無孝心。可見,人在利益欲望面前,一切道德都是虛假的。
總結:儒法之辯
在人性上:儒家相信人有血親,尤其是孝心,有善心和美德。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是趨利避害人而已,甚至無真正親情的存在。
治國上:
因為人是有善心的,用禮樂教化使人們不愿意做壞事。人人要做好人,做好事,人人都要做賢人。儒家以德治國。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人做壞事是利害使然。利之所趨,禮儀道德都沒有用。所以要通過法律,使人人不敢做壞事。做壞事會遭到懲罰,所以,人們不會做壞事。用法(刑法)來治國就會使國家秩序井然。
君與民關系上:儒家認為:民貴君輕,重民愛民
法家是輕民用民。
政治制度:儒家要恢復西周時期貴族政治。
法家要建立大一統集權專制。
當然,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無論是王道,還是王法。都是王的統治,尊君為儒家法家基本原則之一。這些學說的目的維護的是君的統治。
儒墨之爭
孟子曾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最先對墨子進行了批判。
《墨攻》講述距今兩千三百前的戰國時代,十萬趙國強兵,攻打區區4千老弱婦孺的小國梁城,岌岌可危之即一個莽鞋布衣,其貌不揚的墨者革離孤身救城。看待他國收到攻擊,就像自己的祖國受到了攻擊一樣。(也可以講墨子救宋的故事)就是“兼相愛”。墨子說,所謂相愛,就是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國家(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視人之家若視其家),看待別人的身心就像看待自己的身心(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說,如果天下人都“兼相愛”,都把別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還有誰會盜竊(誰竊)?都把別人的人看作自己的人,還有誰會殘害(誰賊)?都把別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族,還有誰會掠奪(誰亂)?都把別人的國家看作自己的國家,還有誰會進攻(誰攻)?因此,只要“兼相愛”,就一定“天下治”。可見,儒家仁愛是有差別的愛,墨家兼愛是天下大愛。儒家和墨家都是為了實現天下大治,方法確是不同。
我上的是理科班的課,按照會考標準教學中沒有太多的文言文材料閱讀,感覺這樣用易中天式的對比講故事、設置沖突的方法對理科班更實用些。學生可以在簡單的對比中,思考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但是課堂難度不深,我看過《“諸子百家爭鳴”教學內容的建構與思考》這篇文章之后,更是感覺這節課沒有達到百家爭鳴的思辨高度。這節課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或者設計辯論問題的方式是不是更好,怎樣才能傳遞出傳統思想文化之美?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9
在上課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爭鳴》這一課,怎樣 才能既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授課實踐后,我有了以后幾點感悟:①弄清“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家爭鳴”開始于奴隸制瓦解的春秋時期, 興于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統治地位的戰國時期。②明確“百家爭鳴”的背景:各國地主階級通過不同形式先后奪取政權、封建諸侯割據天下并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③把握爭鳴的特點。每位思想家,各個學派都對共同關心的每個問題分別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已見彼此辯論。
這節課按要求是認識非常多的思 想家,在教學上我重點突出孔子和韓非子。因此,對于其他思想家學生只有一個淺顯的理解,而重點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內容和影響。學生通過閱讀課文 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學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介紹老子的故事,介紹《道德經》的由來,學生既感覺有興 趣,又增長了知識。另外,我讓學生講故事、講格言,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如孟子“孟母三遷”的故事、莊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韓 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學生講得非常生動。
一堂成功的歷史與社會課要以建構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進行詳細的備課和反思,學正為師,身正為范。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10
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情景教學、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整個過程中,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課后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也正是在不斷的反思、總結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在這次說課中我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 11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導課到知識的傳授一直在歷史與現實中不斷穿梭,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大手筆、大跨度的在歷史與現實中搭建橋梁,師生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徜徉,感受先賢哲人的思想光輝,增強文化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責任感,本節課取得良好效果。
【百家爭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百家爭鳴的評課稿11-03
呼喚百家爭鳴的時代作文08-03
美術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24
蕭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06
景陽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2-28
教學反思語言教學反思12-07
找質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02
3的教學反思,3.3.3教學反思01-11
《檢閱》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評閱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