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推薦
今天的語文課在同學們的配合下順利完成了,對于《奇妙的克隆》這[篇文章,學生也有了了解。回顧起來,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是內容的連貫性還有些欠缺。這是一篇說明文,所講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略有所聞,但知道的很少,真正說起來很難。尤其一些關于克隆的知識,本來就很抽象,只是憑借查到的資料,是不能掌握的。因此在分析的時候,學生就顯得有些生疏,不能夠快速讀懂課文,以至造成冷場的局面,我提出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些不連貫了。如果事先要求學生更多的了解這方面知識,或者多請生物老師來介紹一下,或許效果會好些。學生也會更感興趣了。由此看來,學生預習準備地方過程還是很關鍵的。其次,學生評價量規的不全面。對于學生發言的評價,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我在確定評價標準的.時候,考慮還不夠全面,而到問題出現的時候,才有所察覺。也就是說,忽略了學生發言和討論時的隨機性。有的同學見多識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新穎,又有道理,使得討論很熱烈,而評價標準中對這些卻沒有考慮,因此做出結論時,就有些偏頗了,而且在評價時,還缺少細則,沒有作到全面的考察學生,這也是今后應該注意的問題。當然,在總體上來看,課堂還是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對文章的掌握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我的反思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么讀?什么叫無性繁殖?
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么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
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并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
這節課我通過小組競賽,創設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有準備,課堂上能打開思維,積極探討、辯論、回答問題,并能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四、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
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對于科普文章,我沒有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為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識?問題較淺而且范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后,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于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里,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松。
總之,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能體現高效課堂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平時缺乏這樣的學習,可能還是習慣于接受性的學習,乍上這樣一節課,不太習慣,不很適應,不過,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牽就學生而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來的教學中,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要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6-03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6-04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7-11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6-03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4-06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8-28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8-29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09-16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13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