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后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這節課是和本班學生認識一個星期之后,向全校老師推出的見面課。作為一個剛接手的班級,學生要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老師要摸索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磨合互相適應的階段。為了盡量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提高課堂效率,我大膽處理文本,呈現三維課堂。
一、圖片與文字相結合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葉子格外惹眼,因而我制作ppt,對應文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記住圖片的像,記住文字的美,記住葉的特點。葉的特點:綠、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一點空隙。
二、解讀與想象相結合
借助圖片的美,創設情境,拓展文本,訓練說話。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面--------------。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塊-----------。
3、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
通過想象進行說話訓練,進一步感受爬山虎葉的特點。以說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三、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通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圣陶爺爺細致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復朗讀反復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墻。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閱讀促寫作,以閱讀扶寫作。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現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系。因為時間的關系,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課后想想還是不能太貪心了,這是老師的通病。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么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爬山虎的腳》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08-15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范文06-25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8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與反思06-25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6-30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6-24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反思01-21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6-19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