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做為一名新教師,在學校的要求下,這學期我再次開了一節課—— 《幸福在哪里》第二課時。這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勞動”這一單的一篇主體課文,通過寫三個牧童挖泉修井,并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找到幸福,領悟幸福的`含義,并告訴我們勞動是幸福的。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快掌握。下面我就這節課做出幾點反思:
一、把簡單變復雜。
由于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讀起來幾乎沒有難度,所以教學任務也相對比較輕松。但我卻把這樣一節簡單的課硬是要上得復雜化,這是第一點。
二、內容太少
課前我不能夠針對一節課,好好安排課的容量,使得一節課上完了還剩下了3、4分鐘的時間,只好讓學生再次齊讀課文。幸好我反應得較快,所以這個環節也湊巧就當作是再次總結全文,沒有露出較大的“破綻”。
三、沒有生成
一節好的課應該要注重學生的生成。但是作為一個新教師,我只想著怎樣使這堂課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讓這節課有生成。所以,學生就在我的牽引下,很“順利”地完成任務,沒有任何閃光點。
四、過渡不自然
在課上,有幾次過渡都顯得不是那么自然,不夠老練,有卡殼的現象。
五、評價語言比較貧乏
評價語言是我們新教師要學習的一項大功課。怎么才能使我們評價語言更有針對性,更加豐富?這是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