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1
教學中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從比較中發現新的知識其實是已學知識的延續,他們有著相同的特點。一開始,我設計了從幾個分數中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分一分,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一類為上節課的知識是幾分之一的分數,而另一類為幾分之幾的分數,在老師還沒有出示課題之前學生已經對這一類的分數有所了解了,但作為老師要十分清楚,學生只不過是對這些分數表層意義上的了解,也就是能讀出這些分數罷了,至于對幾分之幾的分數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還需在進一步的學習研究中帶領學生去探索。我是這樣想的,當然也是這樣做的。在接下去的教學環節中,我所設計的讓學生自主探索分數幾分之幾與幾分之一的內在的聯系與區別。
學生經過對同一圖形(一個圓、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分,取其中的一份與取其中的幾份相比較,發現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只不過取的份數不同。比較探索之后,學生還能進一步指出幾分之幾其實就是有幾個幾分之一組合而成得。
從學生的口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老師還需要再反復強調那些生硬刻板的知識內容嗎?在這里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也采用讓學生動手涂一涂,動腦想一想的教學方法,直觀地得出結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對幾分之幾的認識,也為下面學習同分母分數的簡單計算做準備。在鞏固練習階段,采用闖關的練習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經有點分散的學生又吸引到了某一焦點上,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繃緊了。在練習中加強了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同時也采用梯度式的層面讓有能力的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我還是覺得這堂課存在著某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照顧還不夠。下一步我要朝著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讓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好數學。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2
一、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在本節課中,我們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愿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后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1/4、1/8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如有的學生在折紙時表示出了1/32這個分數。又如在片斷三中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整體判斷出?所表示的幾分之一等。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百分數,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并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課的開始讓學生展示收集的百分數素材并進行試讀,一方面了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既直面
學生的認知基礎,又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經歷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探究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語言描述的基礎上,用一幅簡單的圖來表示“棉80%”。學生在“想---畫---說”的過程中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同時也為百分數的意義的表達找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展示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了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另一方面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更直觀的認識了百分數。
三、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知道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系與區別,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分數與百分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是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本節課借助一組素材,讓學生在比較中生疑,在爭辯中明晰,從而明確百分數只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不能表示具體數量。這種借助矛盾沖突、在相互辯論中完成對概念的建構的做法,也是知識與能力逐步建構的過程。
四、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體會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簡捷性、優越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學生進行生活及健康教育。
在練習的設計中,先設計了判斷題,這是基礎性練習;接著設計選擇合適的數填空,這是一道綜合性練習,再接著是一道趣味性的練習,在成語中找百分數;最后出示兩條信息,讓學生讀了之后,談談感受,使學生再次體會百分數的應用的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最后送給送給學生愛迪生的一句名言,余韻悠長,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給人一種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3
認識分數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后面的學習非常重要,《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從創設小明和小紅星期天“野餐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問:“怎樣分比較公平,兩人都滿意?”,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
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課前我給學生準備了三張長方形紙片和三個同樣大的圓紙片。學生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折紙,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將紙片折一折、分一分,學生就能很快地直觀地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思考、去說、去反復實踐、去發現。在教學中學生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學生折出了五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 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時間把握不夠,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如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分之一,有的學生沒涂色,認為折出四份就表示四分之一了。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4
一、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
我利用多媒體,巧妙的設計一些動畫,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帶著感情色彩進入課堂,陷入情景,并積極主動地參入思索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體驗“裁定”的滋味。這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和激情,課堂就會親切自然。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展開。
二、在教學過程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學生初步感知新知后,讓學生自主探索,進行開放式教學,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折幾分之幾,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折完后再讓學生充分的說一說你是怎樣折的?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不僅讓學生動手操作,還要學生把操作過程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既發展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問題,教學要貼近生活找數學,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給數學找個“原型”,把常識提煉為數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依托知識背景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將分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環節,例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把哪些東西平均分?這樣的問題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起來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
四、講清知識在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在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讓學生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以上是我在講完認識分數一課的教學反思。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5
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涂畫、比較、歸納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直觀導入
在教學中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一開始我就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涂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對長方形紙的涂色,很好的揭示這一道理。將抽象的算理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解決算理時,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化,從而啟發計算思維。比如畫斜線的1份占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于整個長方形來說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二、關注算理的推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
新知教學時我出示“1/2×1/3”猜一猜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義?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分數與整數的意義看一看適合分數與分數相乘嗎?最后學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我想肯定有同學能夠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于是我接著要求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這個算式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也加深學生對“分數與分數相乘”計算法則的理解。
當學生畫出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時,我問學生,從圖中你能看出“1/2×1/3”的結果嗎?學生一下子就說了結果1/6,然后我又出了幾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算式要求學生先畫圖再說出得數這樣經過幾次動手操作,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學法的滲透
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后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畫圖、折紙、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樣在計算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6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基本理念。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比較---抽象---概括”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協調互動,形成了民主、融洽、開放的課堂氛圍。
1、本節課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到了數學的親切,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堂的`學習活動主要以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讓學生在原有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從而保證了學生充足的動腦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形成。
3、解決問題策略上鼓勵求異思維,激發創新潛能。在探究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各小組的學生探討用不同的方法求汽車1小時行駛的路程,結果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思路被打開,于是想出了許多種的解決方法,實在讓我感到欣喜。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性思維能力。
4、能在正確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讓學生實施“猜想---驗證”,從而讓學生又一次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嚴密性,培養學生利用原有經驗和知識進行合理猜想的意識和能力。
5、重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解決問題。本課的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形式多樣,學生練習有興趣,練習效果好。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7
《分餅》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在講這節課之前,本來以為是很簡單的一節課,學生在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也一定會很容易,唯一的難點是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我想只要借助實物圓形圖片給學生演示一下,學生就會理解了,但當我講完這節課后,才發現我的想法太簡單了,我把學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學生了,這部分知識雖然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在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還很困難。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借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么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學生借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割,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么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后,演示匯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么分,但說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布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匯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匯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8
今天早上到上溪小學上了上個星期備課以來的分數認識這堂課。結合上課的動態,同學的情況和后來的辯課發生了一些想法。
一、關于情景的考慮。
從整堂課過程來看,首先是教學情景的素材,我是采用的4個桃子、2個蘋果、1個大餅,在辯課的時候陳老師提到可以就用桃子一種素材,出示4個蘋果,讓同學看看把這四個蘋果分給二人,沒人分得多少?2個!淘氣又把他自身的2個平果分給爸爸和媽媽,每人分得多少?1個!媽媽也沒有舍得吃,她的1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2人,每人分的多少?從而引出分數?后面陳老師又提到在這完了之后,可以繼續使用大餅這個情景來繼續感知二分之一!這里我就在考慮,是否還需要這樣,情景的目的是在于引出分數!在使用大餅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情景,而是體會二分之一。
二、關于先有二分之一表示再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還是先體會二分之一含義在表示二分之一。
前面的兩天試教我都是先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再來認識分數。今天上課卻改了,先認識分數再來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就是需要把二分之一先寫出來。今天嘗試讓同學寫,同學好像基本上都已經接觸過了,所以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只有個別是用圖形表示的,所以就只是展示了一下,就馬上出現。依照今天的辯課的結果,就可以先到這里為止了。接著就體會的含義,完了之后再來認識分數與以前學習的數有什么不同?來學習分數的各局部的名稱。并可以讓同學說幾個分數,對應的認識一下剛才說的分數的分數的分母是什么?分子是什么?這樣下來可能會更順。
三、二分之一的解讀。
昨天在冥思苦想中想到了“半個”就是“2份當中的1份”這樣一句話。覺得利用這一句話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二分之一。今天賈老師的一句話讓我考慮了更多。賈老師在讀二分之一的時候采用了這樣一種讀法:“二分”、“之一”。這樣就把分數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加以體會。
四、分數的意義與分子分母分別表示什么這樣的含義,是否需要強調。
記得三年前自身在上溪小學進行新教是會教的時候,就是上的浙教版五年級的分數的意義,那里也有分數的意義,而且同學說的`不是特別的流暢。前面的兩次試教中同學也沒有著重的要求同學說一說,今天在辯課的時候有老師提到這句話需要說一說!那么在那說呢?我自身感覺可以放在第一次分完大餅的時候就讓同學說一說:把一個大餅平均分成了2分,每一份是它的。這樣一來,估計同學在后面的教學反饋中就會比較自然,能夠較好的說一說這句話。至于后面提到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說表示的含義,就可以出示了較多的分數之后,認識分數的各個局部的名稱之后,在進行反饋的時候。陸續的提到、……考慮分數的分母表示什么?結合前面接觸到的幾個分數進行再一次的體會是否正確?引而考慮分數的分子呢?
五、練習的設計
剛開始的練習下面的圖形時候可以用表示,從而體會分的時候要求平均分。這個練習是否與后面的練習有所重復。從同學的心理認知上來看,同學在第一次接觸到分數也就是的時候,就讓同學進行體會要求平均分。而后續的練習是為了更好的體會其他分數來進一步的體會的。還有一個就是昨天晚上才加上去的練習,雖然同學的精彩很多,但是題目的要求上需要進行修改,改成下面哪些圖形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可以的把分數表示出來?
六、練習的整體反饋
以前聽課的時候常聽到整體練習和整體反饋,今天聽了賈老師的一言整體反饋,讓我對于練習的整體反饋又有了新的認識。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9
分數乘分數是第一單元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但在課堂教學預設中,我覺得本班學生對計算的方法學習較快,對分數乘分數的意義理解顯得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我引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我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個長方形,然后讓他們將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問: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接著我在讓學生將其中的一份平均分成2份,問: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的幾分之幾?最后讓學生將二分之一涂色顏色。問:涂色部分是原來長方形的幾分之幾?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入分數乘分數的學習中來,學生一邊畫圖一遍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就不難寫出算式,從涂色部分學生自然就知道結果了。然后,我讓學生分小組按照剛才畫圖的方法進行自學課本例3,學生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各環節的交流學習中,通過與小組成員的配合,幫助,知道本題是求二分之一的五分之二是多少,要用乘法計算,表示二分之一公頃的菜地是單位“1”,求它的五分之二是多少,列出算式,在涂一涂環節學生就得出了結果。最后,我讓學生結合圖例、算式、結果,發現并總結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生很容易就總結出來計算的方法: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
雖然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但仍然有有學生沒能完全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今后在教學中要加強這些個學生的輔導,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解題能力。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10
認識分數是學生關于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而分數概念是學生初步接觸的基礎知識。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與平均分的經驗分不開。其實,學生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本節課是“認識分數”的第一課。因此,教學時,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一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小朋友,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想辦法來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
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表示一半的優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學生要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為了讓學生能較好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我先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平均分月餅。讓學生通過觀察平均分的過程。先認識分數1/2,又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實踐操作練習的中,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使學生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為使學生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再認識1/4。并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讀寫,折紙操作和判斷題的練習,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份之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 11
今天教學內容是認識分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單位”1”,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單位,學生學習單位”1”時,對一的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都好理解,對一個整體開始有點不理解,我通過畫圖、講解、分析、抽象、歸納、比較等方法,學生理解了;教學分數的意義時,采用圖形結合法讓學生分清誰是單位“1”, 一邊用手指著每個圖形,一邊解說,就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有的4份、有的.8份、有的5份……這些用兩個字表示就是“若干”,涂了顏色有的是3份、有的是5份、有的是1份;
這些是表示的份數,歸納起來,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這一解析學生就懂了;至于分數單位,就因勢利導,這些分數中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再添上鞏固練習,這節課學生確實學的頗有興趣,另外,P37第四題,學生開始有點無所適從,后來引導分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讓學生思考,繼續使分數這一概念,在學生的思考中內化,難點被突破了,整節課,結構合理、張弛有度,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幾分之幾的教學反思07-09
《認識幾分之幾》的教學反思07-09
認識幾分之幾數學教學反思06-04
認識幾分之幾教學反思(精選10篇)12-21
《認識幾分之幾》教案范文06-06
認識幾分之幾數學第六冊教學反思07-09
人教版四上數學《認識幾分之幾》的教學反思07-09
認識幾分之幾數學教案05-13
《幾和幾》教學反思04-12
幾和幾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