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自動澆花器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新學期伊始,為了美化環境,親近自然,老師和孩子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綠植。在戶外小烏龜形的種植園里孩子們還親手種下了南瓜、西紅柿、葫蘆等大家共同收集來的小種子。平日里這些植物都是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負責澆水和照顧的。一個周一的早晨,細心的依依發現她最喜歡的那盆綠蘿有點發蔫兒了,接著孩子發現,“小烏龜”里剛長出的小苗也都無精打采地耷拉著腦袋。天天趕緊拿起水瓶給他最心愛的南瓜苗澆了滿滿一瓶水。快到中午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棵棵小苗又重新挺了起來。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小苗是因為缺少水分才發蔫兒的。眼看就要到“五一勞動節”了,孩子們不禁擔心起來:要過節了,剛剛長出的小苗還那么嬌嫩,沒有人給小苗澆水可怎么辦呢?一時間這個問題成為了孩子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頭腦風暴——節假日怎么給小苗澆水
看到孩子們這么關心小苗,我為他們的善良和愛所感動,同時想到,這是一個引導孩子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的好機會。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一起討論:放假了,怎么給小苗澆水呢?
孩子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說:“我們可以在放假前給班里的花兒多澆一些水。”有的說:“我們可以輪流來給花兒澆水。”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每人搬一盆花兒回家去澆水。”
孩子們的主意還真多!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我引導孩子們思考:“你認為我們這些方法能做到嗎?誰能說一說你的看法?”這下,有的孩子說:“我覺得要是放假前給花澆太多的水,花會被淹死的。”有的說:“要是小朋友都出去玩了怎么辦呀?”還有的說:“我們班的大綠蘿又大又沉,每次都需要兩個人抬才行,小朋友家的車也裝不進去呀。”這幾個方法被否定以后,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積極性,我鼓勵他們繼續思考還有哪些解決辦法,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大家再交流。
孩子們果然又想出了新辦法。琳琳拿著自己的記錄介紹說:“可以在幼兒園門口的水龍頭上接出一根管子,到了周末傳達室的爺爺就可以打開水龍頭給小苗澆水了。”但元元覺得這個方法只能澆操場上的植物,教室里的小花還是沒有水喝。這時睿睿的一個想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說:“如果我們有一臺能自動澆水的機器,一會兒澆這一盆,一會兒澆那一盆該多好啊!小苗就不會渴死了。”
睿睿的提議引發了大家的興趣,都躍躍欲試地想設計一臺自己的“澆花器”。
第一次設計——天馬行空的科技想象
為了支持并引導孩子們的想法,我設計了記錄紙,并對大家說:“如果你想自己設計澆花器,就在記錄紙的設計師一欄寫上你自己的名字,如果你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設計就寫上你們兩個人的名字。”這番話看上去是在給孩子們介紹記錄紙的用法,實際上我是在鼓勵孩子們嘗試和自己的同伴一起進行設計,更多地體驗合作與協商的樂趣。有些孩子仍是自己設計,但更多的孩子開始和伙伴一起興致勃勃地設計能自動澆花的機器,孩子們叫它 “自動澆花器”。
有的澆花器是一個拿著水槍的機器人,它胸前設置好的程序可以保證按時給每一盆花澆水;有的澆花器是一輛瘦身的灑水車,可以自己移動位置用水管來給小苗澆水;有的澆花器上有一個漂亮的定時器,可以讓噴水壺一樣的裝置定時來給小花噴水。在交流中孩子們都為自己澆花器上的裝置興奮不已。
看到孩子們充滿想象力但又不切實際的設計,我想:怎樣才能既保護了孩子們大膽想象的熱情,又能夠引發孩子們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與制作的興趣呢?我對孩子們說:“大家的設計都非常棒!每個自動澆花器的功能都非常強大。現在我請大家在設計圖的右邊或者空白處把你們制作澆花器需要的材料記錄下來,看一看在我們的周圍能不能找到?然后再想一想如果我們真的制作它們,會不會有什么問題?”通過記錄和統計,孩子們發現找不到制作需要的材料和零件是最大的問題。
看著孩子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啟發孩子們:“我們能不能開動腦筋用我們周圍能夠找到的材料來制作一個簡單的澆花器呢?”一直在思考的浩浩說:“我倒是有一個主意,可以在我家里找一個很大的飲料瓶,在瓶子底兒打個洞,然后讓水慢慢地流進小花盆里給小花澆水。”我又問孩子們:“大家覺得浩浩的想法可以實現嗎?”這下孩子們頻頻點頭,因為大家覺得廢舊的飲料瓶很容易就能找到。
第二次設計——圍繞廢舊材料的利用進行
接下來我又請孩子們對自動澆花器進行了第二次的設計。這次的設計孩子們仍然是以繪畫的方式在記錄紙的左邊畫上澆花器的圖紙,在記錄紙的右邊將需要的材料一一畫出并標出每種材料的個數,然后由老師用文字幫助孩子記錄下他們的想法。記錄的過程既是孩子們用語言描述自己想法、老師用心傾聽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在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梳理思路、完善方案的過程,同時也是老師以此了解孩子原有水平選擇支持策略的過程。在孩子們的記錄中,雖然繪畫的形象還不夠清晰,對于材料的統計也不夠明確,但在一次次的記錄中孩子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計劃意識。
為了分享孩子們新的設計方案,我們又一次進行了交流。孩子們拿著設計好的圖紙津津有味地介紹著自己和同伴的新設計以及需要的材料。他們有的想利用海綿吸水和擠壓出水的現象,把一塊吸滿水的海綿放在兩根積木一樣的木棍中間,然后靠木棍擠壓海綿中的水來澆花;有的想用吃完的香蕉皮蘸水后放在花盆的邊上;有的想利用繩子可以吸水的現象在小盆里盛滿水,然后用幾根繩子把水吸到不同的花盆里;還有的想利用小孔流水的現象在塑料盒子的底部打一個小孔,把繩子打結后從小孔穿過來,裝滿水后讓水順著繩子流到花盆里……孩子們的想法和第一次的設計一樣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不同的是第二次的設計孩子們會先考慮需要的材料是否能夠找到,然后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
制作“自動澆水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完成了自動澆花器的設計圖,孩子們躍躍欲試起來。大家迫不及待地從幼兒園的“百寶箱”——廢舊物品收集箱里、從自己的家里帶來了需要的材料。天天不但帶來了自己需要的儲水盒,還特意多帶來一些準備給也需要它的伙伴們。當孩子們認為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的時候,制作活動就正式開始了。由于孩子們的設計不同,制作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老師的指導也便不同。
1.耐心等待幼兒自己發現問題
最先做好也最先發現問題的是用香蕉蘸水的珠珠。為了用香蕉皮,她和蘭蘭一起很快吃完了一根平日里不太喜歡吃的大香蕉,然后在盛滿水的小桶里蘸了一會兒,就趕快放到身邊的花盆里。結果發現花盆里并沒有出現她們想象的足夠多的水來讓小苗喝個夠。又試了一次,發現香蕉皮吸的水實在太少了。
對于香蕉蘸水的設計我從一開始就覺得會有問題,但看到孩子為自己想出的好辦法興奮不已,我只是問問孩子:“能告訴我為什么想到了用香蕉來蘸水嗎?”珠珠很認真地對我說:“我最愛吃香蕉啦,每次吃的時候我摸香蕉皮都是濕濕的。我覺得香蕉一定能吸好多的水來澆我們的小花。”聽完這番話,我說:“珠珠真是個細心觀察的孩子,你們的設計也挺有意思的,那就照你們的想法試試看!”由于想到這一組可能會最先出結果,所以我一直遠遠地關注著她們。當看到她們似乎發現問題后,我沒有急于上前而是想看一看她們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去解決。倆人先是坐在位子上看著放在花盆里的香蕉皮愣了一會兒神,然后開始觀察周圍伙伴們的制作情況。最后,她們的目光停在了依依一組的制作上。兩個人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商量著什么。我走到她們的身邊也觀察了一會兒,然后問:“珠珠,你們接下來有什么打算?”珠珠又興奮起來,說:“我們要做一個新的自動澆花器。要用海綿來做吸水材料,然后吊在花的上面讓海綿里的水慢慢滴到小苗上。”原來她們是受了依依組的啟發,也要做一個這樣的澆花器。我鼓勵她們說:“你們組不但愛觀察,還非常愛動腦筋想辦法。”她們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澆花器,并對需要的材料進行統計。當我問起她們調整計劃的原因時,她們告訴我:“香蕉皮吸水太少了,不夠小花喝的。海綿能吸好多的水,所以我們就改成海綿了。”
2.適時介入,引導同伴互助
雯雯和香香按照自己的設計準備好紅色的塑料盆并打滿水后,把一根又細又長的棉線繩的一端浸在水盆里,把另一頭放在了附近的花盆里。開始的時候她們用手捏住繩子的一端,可后來發現只要一松手繩子就會從水盆里滑落出來。看到她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問:“為什么繩子總是從盆里滑下來呢?”我請周圍的幾個孩子一起來幫忙想辦法。這時有人說:“可能是繩子太輕了,所以會從盆里滑出來。”有人建議說:“要是像我們的葉子觀察瓶(在自然角里,孩子們把收集到的不同形狀的葉子畫上各種表情,想泡在透明的瓶子里進行觀察。但由于葉子太輕總是會浮到水面上,于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一根線的一端拴住一顆漂亮的小石子,而另一端系在葉柄上,這樣小葉子就會浮在瓶子的中間,便于大家進行觀察了)一樣,用小石頭把繩子拴住再沉到水底,這樣就不會滑出來了。”小朋友的建議讓雯雯和香香的眼前一亮,趕緊找來石頭拴在了繩子的一端,繩子果然沉在了水底,即使松開手也沒有再滑下來。
天天把用來做儲水盒的泡沫盒用釘子在盒子的一角鉆出一個小洞,然后請老師幫忙把兩根繩子并在一起系出一個結兒,接著把繩子從小洞里穿了出來,而繩結正好能堵住盒子一角的小洞,盛滿水后水就順著繩子流到要澆的小花盆里。制作雖然成功了,但是天天組的小朋友發現泡沫盒做成的儲水盒太小了,不一會兒的功夫水就流光了,還是解決不了節假日小苗喝不到水的問題。于是,他們想更換一個大的盒子來儲水。
3.利用“問題告示亭” 明確問題,學習求助
有的小組在制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需要大家幫忙出主意想辦法,但是由于每組小朋友都在忙于自己的制作,無法及時提供幫助。而且每組的制作進度各不相同,有的組正處在最初的制作階段,有的在第一次制作后發現了問題正在調整自己的計劃,還有的已經進入了第二次的制作階段……怎么才能把
自己需要幫助的問題讓大家都知道呢?為此我們專門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孩子們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像廣告亭一樣能夠把大家的問題貼在那里,讓老師和小朋友看到后都來幫忙就好了。
孩子們找到班里的.一塊小黑板,并將黑板用繩子分成上下兩欄,上面的一欄叫“我們的問題”,是請小朋友們把需要大家幫忙尋找的材料或是需要大家幫忙解決的問題用繪畫和文字說明(老師幫助記錄)的方法記錄下來,做成“告示”展示在這里。如果誰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找到了材料,就把這個“告示”從上面的一欄中取下來粘貼在下面的一欄“問題解決”里,并把找到的材料放在黑板下面的箱子里。當有需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告示挪到了問題解決的一欄中時,就知道自己的材料有人幫助找到了,就會到箱子里去尋找。而對于需要大家幫助想辦法的問題,如果有解決辦法的孩子就會直接去找需要幫忙的小朋友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或者由老師將問題轉移到墻飾上,引導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小小的黑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都想給它取個名字,最后通過投票決定,就叫“問題告示亭”。
4.將小組疑難問題轉化為大家共同探究的小主題
孩子們在制作和調整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雯雯和香香的“吸水式澆花器”借助線繩運輸水分澆花總是不成功,一大盆的水怎么也輸送不過去。于是她們繼續尋找一種可以吸水的材料。浩浩和宸宸的“水瓶噴水式澆花器”在倆人的共同努力下好不容易才用釘子把瓶蓋釘了個洞洞可以流水了,可是用積木搭成的支架總是會倒,根本就支撐不了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什么材料最吸水”、“什么樣的支架站得穩”貼在了“問題告示亭”上。
這兩個問題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典型問題。我將這兩個問題粘貼在科學區的墻飾上,以期吸引更多的孩子來探索解決。為了尋找合適的吸水材料,幾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孩子一起做起了小實驗。通過實驗孩子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吸水的材料,但是特性各不相同:線繩太細,不但吸水的速度很慢,吸水量也很少;衛生紙吸水的速度很快,吸水量也比較大,但是非常容易斷;而紗布就比較適合給小苗輸送水分,不但吸水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比較結實,只是比較適合在室外使用,因為會有水流到地上。
對于“支架”的研究孩子們是從生活中的尋找開始的:我們的桌椅、小床很穩,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讓支架站穩的秘訣就在于支架要三條腿以上才可以,兩條腿或一條腿的支架就需要有一個很沉的底座來支撐。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開始尋找適合做支架的材料和做支架的方法。幾個經常在“木工區”里活動的孩子帶頭選擇了用木頭來釘支架。其他同樣也需要支架的孩子看到木頭的支架很結實,也開始設計并制作起來。
分享交流會——經驗分享,共同提高
孩子們的制作活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大多是在活動區的時間里進行設計和制作的。作為教師看到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來制作自己喜歡的澆花器,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有些遺憾。因為我親眼看到并親身感受到各個小組的孩子們發現問題時的焦急,以及解決問題后的興奮與自豪。而且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那么如何能將這些好的方法讓孩子們共享呢?我采用了集體活動的方式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伙伴們盡情地交流與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與方法。
香香組的小朋友分享的是他們小組合作的經驗,他們在制作木頭支架的時候,發現只有三個人分工合作才能比較快地完成任務;睿睿組的小朋友一邊展示著本組的設計圖一邊說,“在設計圖紙的時候要幾個人商量好了再畫下來,要不老改圖紙就太亂,看不清了”;天天組的小朋友采用了現場展示的方式,分享的是針對遇到的問題反復試驗的做法,他們在把小的泡沫儲水盒換成大的塑料盒時,由于盒子太輕,一倒水總是會從支架上翻下來,通過反復實驗他們發現只要用比較沉的鵝卵石壓住輕飄飄的塑料盒,再倒水就不會翻倒了……當孩子們聽到或看到伙伴們的新經驗好方法時,對自己的制作也更加有信心了,決心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計劃,做出最好的“自動澆花器”來。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臺臺滴答滴答流水的“自動澆花器”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每一臺看上去很簡單的澆花器都凝結了孩子們的汗水和智慧,因為它們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孩子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才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制作“自動澆花器”的活動中,親身經歷了從設計、制作,再到不斷調整的全過程。孩子們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體驗到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還真切地感受到了同伴合作的力量,以及關愛身邊的植物所帶來的那份快樂。
【制作自動澆花器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制作年歷》教學反思01-07
教學課件制作反思03-29
制作郵票教學反思07-03
《制作年歷》的教學反思07-06
動畫的制作教學反思07-12
制作年歷教學反思05-14
《制作表格》的教學反思11-25
《表格的制作》教學反思11-25
《制作年歷》教學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