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09 03:30:3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7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7篇)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并且初步了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插圖說明千米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然后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并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為了讓學生掌握計量單位間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寫出想的思路,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所依據。例1是見解長度單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系生活實例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在這次教學時,結合上一次教學中的不足,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我在學校附近測量出1千米的長度,教學中,在學生想象1千米之后,帶學生去實地目測一下1千米的長度,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觀念。從之后的練習中,也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當然,用目測的方法來感知1千米的長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有時間讓學生去走一走的話,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更加準確,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讓學生課后去走一走,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與第一次教學相比,教學任務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學難點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沒有把這節課的教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千米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這么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于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并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我以為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千米的長度觀念比較難建立,除了選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于千米的感受,應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起來。教學“千米”時我讓學生們實地走一走,知道從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幾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們初步形成千米的長度觀念。學生形成了較清晰的`長度單位的觀念,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就容易掌握。

  為了能增強學生對1千米有多遠的感受,將1千米與學生的經驗建立起來,我讓學生想象體育課上在操場上跑幾圈是1千米。在進行教學,本以為學生對千米沒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卻表現出了比學習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覺。至于一小時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時,我先告訴他們這些常識,所以后面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學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長路程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時間,學生掌握的很好。

  教學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卻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別說學生不知道,作為老師也真的感受不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說,學生對1千米到底有多遠,很難估測,再加上今天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去感受這1千米有多長,只是憑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習題中,我設計了一些課外拓展題,我感覺非常好,學生對這樣的題目也很喜歡。我另外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放學時請家長帶著孩子回家時,感受從學校門口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二是從家門口到學校門口大約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長時間。這樣讓學生有一定的親身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第7頁,《認識千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上《千米(公里)的認識》一課有感:今天這節課上得很開心,孩子們都不愿下課了。首先我讓孩子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同學們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讓他們用手勢表示這些長度,幾乎全部同學都能有手勢表示這些長度;再來一個搶答有關毫米、分米的換算練習,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

  這時候進入新課,讓孩子們認真仔細觀察第七頁的主題圖,在圖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的長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而言還是很陌生的,于是我就帶著孩子們到操場體驗一千米,課前我已經向體育老師了解了我們學校操場一圈大約有200米。我就告訴他們操場一圈大約是200米,然后讓孩子們自己討論得出:一圈是200米,兩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著就讓孩子們根據自己體質選擇跑步或者走行,體驗一下一千米有多長。

  然后讓孩子們觀察書上介紹的.標準的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考1千米運動員要在運動場上跑幾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間的關系,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整節課下來,大家都很輕松,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我的一點體會就是:把開心給孩子,你會更開心!上好每一節課,你會有意外的收獲!這就是幸福!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成功的地方:

  本節課所要接觸的千米,是學生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相比較前面所學的毫米來說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應該是經常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課前了解,發現有的學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認識,在路程很遠的時候用,有的學生說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過等,應該說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比較早,更有利于本節課的教學。當然相比較與其它幾個長度單位來說,離學生的“可視性”的體悟和自身感受的經驗比較遠,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單位,所以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這也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在學習時,首先利用學生手中的工具復習前面學過的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帶領學生進入操場,因為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先讓學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離,然后讓學生走兩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進行感受1000米的距離,同時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時學生能馬上意會到比較遠的距離要用到千米,同時也能很快的使學生聯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等,這樣較好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通過之間的親身體驗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后再接著教學與米的關系,以及單位間的換算訓練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及對策:

  千米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中慢慢掌握,還需慢慢等待。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本課學習是在認識公頃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個土地面積單位。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課上我并沒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因此課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敘述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時,就有學生發表在自己的意見,“1000米大約就是7000個同學手拉手的距離!”“我們學校的操場是300多米,相當于把操場的3圈拉直的長度。”當談到“1平方千米=100公頃”時,又有學生發出驚嘆,“如果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5公頃,那么1平方千米大約有40個學校的大小了!”這樣的`描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銜接,也還原了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但學生的生活經歷還不夠多,只回拿學校、操場比較。

  練習中,學生對是選擇公頃還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時對于換算中,因為進率比較大,所以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問題也比較多。所以需要通過多媒體等讓學生感知,多操練來強化練習。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都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氛圍較好,但是到課堂最后,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太好,應該引起教師注意。

  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需要老師的激勵和喚醒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我在復習完米、分米、厘米、毫米這四個長度單位之后,給學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標、汽車儀表盤等生活較常見的`千米使用場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這節課準備還是不夠充分,例如,馬拉松比賽全程用千米做單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長;還有,學生了解了汽車、磁懸浮火車這兩種交通工具的時速之后,學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彈、火箭、宇宙飛船、飛機它們的飛行速度,還有方程式賽車、高鐵的時速。然而,我課前并沒有充分發現我班學生的40個男孩子的興趣點。

  我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彈: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飛船:每小時28440千米;飛機:每小時850—900千米;方程式賽車:每小時400千米;高鐵:每小時350千米。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千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認識”課上,如果單單以書為教材,灌疏給學生,強壓學生牢記“1千米=1000米”,也許學生接受了,但是他們并沒有具體感知。正如有的老師講到的我們要避免總是化書為牢,化地為牢。這節課上,我并沒有讓學生機械地練習單位的換算,而是帶領學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讓學生走一走,記錄時間,記錄步數,引導學生理解走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對1千米有了認識,使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這節課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課后,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生活中我們在哪里還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再讓學生測一測,從學校出發,走到自己家里大約有幾米。鞏固知識,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個性。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而又要應用于實際生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最主要的教學難點就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學生都可以用手比劃出來,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長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劃,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測,只有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感受。

  在課前設計時,我考慮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要結合學生課前走操場跑道(環行)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二是要結合生活中比較熟悉的路段(直線型)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于是,我帶著學生沿著操場的跑道走了7圈,課上還結合教材內容列舉了“如果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這些填空,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制作課件時,特意繪制了一幅我們學校附近的路線示意圖,因為那些都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線路,大部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在這些路線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長度。當然,課后王金發老師指出,如果能在這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那就更好了。這處細節,我在課前確實沒有考慮到,十分遺憾。

  細節決定成敗,我十分認同這句話,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細節問題考慮得周全、到位。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關于千米的認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礎上的,而千米對小學生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長度單位。他們可以用手勢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幾個長度單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體會。教學中只能告訴他們千米用于比較長的路程,如武漢到北京的距離等等。

  在學習《了解千米》之前,利用體育課之便,我讓學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計要幾分鐘,然后又讓他們繞學校操場跑一圈,回來告訴他們一圈是200米,幾圈是一千米?然后,讓學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這是一個規定了的知識,只要通過自學或講授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并記住就行了。學生通過課前的鋪墊,已經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結論。但老師僅停留于此,沒有想到學生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知識構建和記憶,如果問學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記住1千米=1000米?你發現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什么特點?這種深層次的追問,能幫助學生實現多方位的對知識的把握和構建。

  課前讓學生走一走1千米,記一記走1千米所用的時間,數一數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經驗的綜合,學生能基本判斷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可以說這個課前體驗為本節課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千米的長度觀念比較難建立,除了選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為了能增強學生對1千米有多遠的感受,將1千米與學生的經驗建立起來,本打算帶學生去操場上感受,可由于學校條件限制,就放棄了。于是利用多媒體出示操場圖,操場一圈長200米,走兩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長時間呢,這個學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過練習去推算。練習中出現一小時學生能走4千米,一些學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約要15分鐘。至于一小時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時,我要求學生做好后記住。但是后面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學生對多長路程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時間,還是沒法掌握。教學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卻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別說學生不知道,作為老師也真的感受不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說,學生對1千米到底有多遠,很難估測。

  當有的學生說出了從校門口到老菜場大約是1千米,到東門碼頭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較多,以便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當然,光靠這些要使學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課間我先帶著學生觀察操場,帶著他們走一走、試一試,讓他們數一數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計花了多少時間。讓他們對2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學生認識1千米作一個鋪墊。回到課堂匯報之后,讓他們通過計算知道圍著操場走5圈就是1千米。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練習中,也明顯的感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

  可見,學生知識的形成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與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學習起來就越輕松,也越感興趣,讓知識有根,知識的種子才能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后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課, 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在室外上數學課感覺很新鮮,對于該課的內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課上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的知識,我讓學生進行了大膽地猜測,1公頃到底有多大?1平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學生的回答與實際相差很大,可見學生對于實際意義的認識仍然是很模糊的。盡管我舉了一些實例讓學生去體驗,但是他們還是很困惑。如果我讓學生到操場親身體驗一下面積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樣。

  先讓學生沿著操場的長、寬跑一圈,然后測出操場的面積。70×30=2100(平方米),為方便我們估成2000平方米,在學生算出操場的占地面積以后,讓學生比較1公頃與操場面積的大小。學生認識到1公頃大約相當于五個操場的面積。接下來問:1平方千米相當于多少個操場的占地面積呢?引導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頃,就是大約500個操場的占地面積。

  通過這樣的活動,我想學生對于土地面積單位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在教室里、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通過實際感受學生對公頃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認識。當然如果再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銜接,也還原了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

  總之,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做為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感知,學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領會理解知識,更何談熟練的應用呢?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學習《認識千米》,課前學生完成了一份任務單,主要是調查了解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以及體驗100米有多長,為學習千米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的準備,一是教的準備,而教的準備是以學的準備為基礎。

  課堂上反饋任務單,對于了解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來說,學生能夠通過課前調查知道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像兆米、微米、納米等單位;對于體驗100米有多長的任務,有學生說,一步是0.5米,走200步就是100米,也有學生說,走2分鐘就是100米。有了這些課前體驗與感悟,教的過程就有了可靠的階梯,順著走200步是100米,走2000步就是1000米,而走20分鐘大概就是1000米,后者的認識與感悟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是間接的經驗,也是保證推理正確的心理因素。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到,對于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問題不是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就行的,而需要讓1千米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與建立基本上穩定的`表象,表象是豐富的,但是1千米不是600米,也不是3千米,因而豐富的背后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性需要從多種角度和方式展開體驗的過程,累積理性的認識。很顯然,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都不足以讓每一個孩子完成體驗、累積與建構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表象,因此需要拓展學習的時空,這時候任務單的完成就顯得那樣重要了。

  日常教學中,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強調學生認真思考再回答,其實很多時候就抹去了學生的數學直覺,雖然得到了嚴謹而精致的答案,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種對數學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數學直覺中隱藏著思維的秘密。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憶幾個常見的面積單位以及其含義,板書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頃=100米×100米。隨后,我再問學生:“有沒有比公頃還大的面積單位?”學生通過預習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當學生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后,我又繼續引導學生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推導。平方千米與平方米、公頃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課堂中學生有點困惑,我提示學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進行變形?這時學生受啟發,變形計算如下: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為1公頃=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結論:1平方千米=100公頃,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經歷推導的過程,體驗面積單位之間的聯系,再把他們的體驗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習活動中,學生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就是一種“體驗”。但是,課堂中盡管體驗過他們的推導過程,還相當一部分學生體會不到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學生的.年齡小,另外像1000000這樣的數學生還沒有學到,根本不會讀,再者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單位太大了,學生想象不到它們的大小。比如:我們的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公頃?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練習中,學生對于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換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氣去講和練。

【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1-24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4-16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2-03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9-18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2-19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8-19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11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2-04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9-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亚洲日韩在线高清96 | 综合激情亚洲丁香社区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