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時間:2024-12-24 17:15:04 林惜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通用10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薄ⅲ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ǎ玻┮欢聣ι系呐郎交。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病W會生字新詞;

 。场⒔o課文分段;

 。础⒘私馀郎交⑸L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ǎ保┥洗罴,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ǎ玻┥洗罴,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ù罴茏。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

 。、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薄㈤_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病⒎侄巍

 。场⑺娜诵〗M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薄⒛x、思考:

 。ǎ保┻@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病⑻釂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薄⒋蠹疫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ǎ保┡郎交⒌娜~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ǎ玻┱n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魅力的!闭n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2

  課時目標:

  1、認識本文生字,學會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葉的美。

  3、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自然段。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容。難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準備

  了解本文作者;本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謎底為“絲瓜”“葡萄”的謎語。

  2、談話激趣:同學們,絲瓜和葡萄往高處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墻上,爬到房頂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葉圣陶爺爺是一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小組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2)你讀懂每個自然段都寫什么了嗎?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和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2、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

  3、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4、說說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美,形態美。

  四、布置作業,積累語言。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顏色:嫩紅、嫩綠、綠葉

  形態:密而均勻、一順兒腳爬

  教學反思:

  四年級的學生對植物比較感興趣,教學本課時,我的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注意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放手讓學生都自悟,然后適當點撥。

  四年級重要的詞語還是需要落實,比如“一順兒”,通過借助工具書或插圖來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進一步,可以讓學生看著插圖,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什么叫“一順兒”;注重課文的誦讀和背誦,安排的時間、機會也比較多。不足之處有:雖然誦讀和背誦的時間有保證,但要注重層次,每次誦讀體會更深,層層深入。教案編寫時有些步驟補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體統籌。提問時應以一兩個主要問題為線,過于瑣碎會擾亂學生的思路。提問語言不夠間接明確,一分鐘內出現多次提問的現象。主要還是源于我對他們缺乏信心,擔心他們聽不懂我的提問。另外,也由于自己對于學生的關注不夠,沒有在提問后及時關注學生的表情動作。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給予合適的評價,錯過了強化筆記習慣和鼓勵思考的時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減弱。在學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應再做梳理、引導。我的準備還是簡單粗暴了,“承上”不足,“啟下”要單刀直入。在課堂中隨時總結學習方法,并向學生點明,讓他們加以借鑒。目前的課堂筆記都要求記錄在書上,學生可能尚未養成習慣,需要教師指導。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3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流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1. 引入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今天讓我們隨葉圣陶老先生一同走進第六課《爬山虎的腳》。

  2. 初讀課文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出示詞語領讀并解釋詞義。

  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介紹了什么。

  3. 研讀感悟

  自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討論并畫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

  出示爬山虎腳的.樣子圖片,讓學生理解比喻和對比的寫法。

  討論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找出相關動詞,并讓學生上臺演示。

  理解“一腳一腳”的爬法,并討論換成“一步一步”是否可行。

  4. 總結

  回顧課文,總結爬山虎腳的特點和作者的觀察方法。

  布置作業:選做題(1)小練筆:爬山虎的自我介紹;(2)圖文結合,介紹爬山虎的腳。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蝸牛觸角(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巴→拉、貼(牢固)

  教案反思

  1. 優點:

  教案結構清晰,環節銜接自然。

  學生通過朗讀、討論、演示等多種方式參與課堂,積極性高。

  引導學生通過動手畫、上臺演示等方式,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 不足:

  時間安排上稍顯緊湊,部分學生沒有完全跟上節奏。

  部分學生在演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時,未能準確理解“一腳一腳”的含義。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4

  教學目標

  1.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 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1. 激趣導入

  展示爬山虎的圖片,提問學生是否了解爬山虎,為什么它能爬墻。

  2. 學習課文

  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葉子的特點。

  自學第三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了解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學生選擇彩筆,邊讀邊畫爬山虎的腳,小組評議。

  范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學生圈出寫爬山虎爬墻的.動詞。

  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并用課文語句解說。

  理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含義,電腦演示并讓學生描述。

  學習第五自然段,對比觸墻和不觸墻的不同情況。

  3. 總結拓展

  總結課文,強調作者的觀察方法和連續觀察的重要性。

  布置觀察任務,鼓勵學生觀察周圍事物。

  教案反思

  1. 優點:

  引入環節通過展示圖片和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讀、畫、議、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強調了觀察方法和連續觀察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習慣。

  2. 不足:

  部分學生在畫爬山虎的腳時,未能準確抓住特點。

  在討論和演示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需要進一步引導和鼓勵。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5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 錄音機及磁帶。

  2.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齊讀課題《爬山虎的腳》。

  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 深入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師生交流,概括出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等特點。

  學生朗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并上臺畫出爬山虎的腳,說明為什么這樣畫。

  找出描寫爬山虎爬墻的動詞,學生演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討論“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能否換成“一步一步”,理解作者的用詞準確性。

  3. 總結練習拓展:

  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布置作業:選做題(小練筆:爬山虎的自我介紹;圖文結合,介紹爬山虎的腳)。

  板書設計: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的葉子

  爬山虎的.腳:位置、樣子、顏色;爬的樣子;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教案反思:

  本節課通過直觀的簡筆畫和肢體語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了教學難點。

  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但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教案設計合理,但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6

  教學目標:

  1.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 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 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和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過程:

  1. 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思考爬山虎為什么能往高處爬,引入課題《爬山虎的腳》。

  2. 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

  學生分組研究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用一定的方式匯報展示。

  學生上臺板畫爬山虎的腳,并口述為什么這樣畫。

  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討論“一腳一腳”與“一步一步”的區別,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性。

  3. 總結拓展:

  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布置觀察任務,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案反思:

  本節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性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同時,應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7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 錄音機及磁帶。

  2.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

  課件出示:請看屏幕,這就是爬山虎。平時我們看爬山虎都比較關注它的葉子,但是你知道嗎,在爬山虎葉子下面卻隱藏著不被我們關注的“腳”,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葉圣陶老先生一同走進《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葉子、腳三方面)。

  2. 深入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地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師生交流,概括出幾方面的內容。

  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交流重要的詞(反面、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從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寫的。

  讀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

  請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圈出這些句子中與“爬”有關的動詞。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前者要慢,更能體現出爬山虎的`頑強,爬墻時的艱辛,很牢固)

  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體現了什么?(很牢固)

  3. 總結練習拓展:

  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內容和寫作方法)。

  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課后背誦三、四兩段。

  板書設計:

  1.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2. 爬山虎的葉子

  1. 腳的樣子

  3. 爬山虎的腳

  1. 爬的樣子

  2. 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教案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觀的課件展示和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如畫爬山虎的腳),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講解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上的互動環節,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避免部分學生被忽視。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8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做到正確認讀、理解和書寫本課的生字、生詞。

  2. 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輔以查閱資料或實地觀察,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教學過程:

  1. 引入:

  談話: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我們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2. 講授新課: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爬山虎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后回答。

  出示爬山虎腳的樣子圖片,讓學生用手指模仿,并說說對“巴”字的理解。

  讓學生在仔細讀第四自然段,用幾個動詞來概括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圖片,讓學生同桌之間模仿一下。

  介紹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要抓住動詞來理解,如“觸、巴、拉、貼”等。

  3. 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這么多知識,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你這節課的收獲吧!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在朗讀、感悟、積累、合作學習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反思:

  教案反思:

  通過引入大自然的神奇,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講授新課時,通過圖片展示和手指模仿等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爬山虎的特點和爬墻過程。

  在總結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用一句話總結收獲,能夠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如增加實地觀察或實驗環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和生長過程。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9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流利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 錄音機及磁帶。

  2.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導入課題《爬山虎的腳》。

  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聽錄音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 深入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地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和關鍵詞。

  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明為什么這樣畫。

  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和動詞。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自然段。

  3. 總結練習拓展: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和寫作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作業:畫一幅“爬山虎的腳”并描述。

  板書設計:

  1.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2. 爬山虎的葉子

  3. 爬山虎的腳

  腳的樣子

  爬的樣子

  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教案反思:

  1. 激發興趣:通過簡筆畫和肢體語言的.使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

  2. 突出重點:通過動手畫和演示,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和爬墻的過程,突破了教學難點。

  3. 自主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進行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 10

  教學目標:

  1.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 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 背誦、抄寫生動形象的句子和段落,并仿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過程:

  1. 引入新課:

  激趣導入:介紹爬山虎,提出為什么它能往高處爬。

  2. 學習新課:

  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葉子的特點。

  自學第三自然段,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了解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邊畫爬山虎的腳,并進行小組評議。

  范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解“一腳一腳”的含義。

  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解說。

  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3. 總結拓展:

  學生歸納各自然段的內容。

  復習3、4、5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布置觀察任務,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案反思:

  1. 觀察引導: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爬山虎的特點,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2. 語言表達: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配樂朗讀和畫美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情感熏陶。

  3. 拓展應用:通過布置觀察任務和仿寫練習,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及反思】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3-07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反思08-15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5-28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5-26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反思10-27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0-29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09-28

《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及反思03-04

《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08-28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精選15篇)08-0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国产偷看 | 久久精品男人资源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亚州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