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1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為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后,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么小時候的一段什么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通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后,接著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回歸文本,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范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著,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是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于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嘩,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一節課里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學情估計不足,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我不忍打斷他們,導致教學任務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很到位,最終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引導不夠。
最后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為了訓練學生觀察生活和領悟生活的能力,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完成后的一點思考。
通過這堂課,我明白在今后教學中一定要貫徹一個宗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時刻刻不忘訓練學生,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學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3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于時間關系,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么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馮旭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為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復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瑯瑯的讀書聲不能少。
當然,這節課也有讓我欣喜的方面。在總結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同學們,人生路上會有許多的困難,要想最終達到成功,也許并不難,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沉悶氣氛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歷經生活的艱難,邁出艱難的一步,最終成為大科學家。
2、王獻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鉆研,實現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終于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堅持闖一關,再闖一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我在練習掂勺炒雞蛋時體會到:要想成功并不難,它只要你試一次,再試一次。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學外文,她做到了學一篇,再學一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憑借“試一次再試一次”的毅力,實驗失敗數千次,終于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于提煉出了鐳元素。
9、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轉而著《春秋》,堅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難以實現,被放逐轉而著《離騷》,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聲名卓著的詩人
12、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由于他笑對生活,堅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閱增刪數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紅樓夢》。
13、音樂巨人貝多芬雙耳失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斷奏一曲,再奏一曲,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命運》交響曲。
14、劉翔面對110米欄,跨一步,再跨一步,終于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我完全陶醉在學生們的精彩闡釋中。贊可夫曾說:“ 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著,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讓那一顆顆個性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盡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4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體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課文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寓理于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富有啟發性。作者通過回憶自己8歲時的一次爬懸崖脫險的經歷,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困難。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設計時從以下兩點著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
3、閱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和中心后,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探索。
這一設計的優點: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角度的閱讀探索。這樣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缺點是學生的體驗不給深刻,生活閱歷少,解釋不到位。還的老師的引導。
二、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的閱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么。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體驗才能有效實現。
三、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
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煉。
運用朗讀復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四、缺點:
1.復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準確。
3.由于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 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為“我”的伙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么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五、改進建議:
1.多給學生指導如何復述,抓住記敘的要素,抓住關鍵的詞語,關鍵的句子。
2.讓學生多讀課文,創設情境多角度理解,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角色朗讀。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
3.必需多鼓勵。
4.在學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運用都很恰當。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讀、探究對人物的刻畫,感悟故事內涵。并通過小組合作研討、全班交流的方式,對人物進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不足的是學習語文沒有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沒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改進的建議:運用語言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提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的朗讀能力培養不夠。七年級學生,需要加強朗讀能力,第一單元重點也是提高朗讀能力,本節課第一課時內容有些多,忽視了這一能力。我覺得除了學生自己讀外,品析重點段落時可以抽學生朗讀,尤其是心理活動、動作的詞句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對于閱讀教學想達到的能力仍然有些偏多,第一課時教學有些雜亂。因此我覺得教學重點,對于學生獲得的戰勝困難的方法、態度目標雖然完成了,但沒有“重錘猛敲”,給學生的影響可能就要打折扣。我覺得如果能舍棄多角度閱讀,換為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如何戰勝困難的,效果要比現在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6
在上這篇課文時,我確定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盡量使教學步驟簡潔,這也是我向往的簡約教學的樣式,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對第二個任務是完成的是較成功的,我設置了兩個問題:這是一個________的我?這是一個_________的父親?對第一個問題我似乎鋪墊不夠,我應該給學生以示例,這樣學生能更快地進入情境。我應該再設置半個問題:“你從哪里卡們出來?”讓學生有連貫的思維。雖然我結合語言品味了一些語句,教給了學生一些方法技巧。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沒有顯示出來,沒有凸顯出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后來彌補了一下,還是收效不好。因此,我感覺要上好課,一定要有進行全盤打算,反復地解讀教材,深入研究細節,在簡約的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活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7
在此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分析人物形象的環節:讓學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據課文中的記敘和描寫,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親”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問題是:“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交流討論后,突出強調了“我”的形象是有變化的。經歷了這件事,“我”變了。由膽小變得勇敢。并且提醒學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樣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性格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歷了一些對他來說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之后。
在問“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個問題后,正如預料的一樣,學生之間發生了爭論。一番討論回答之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杰利不夠朋友。理由如下:
1.杰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他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2.從后文天色越來越暗,父親和杰利一起來找我,父親說,“晚飯做好了”來看,極有可能是晚飯做好后,父親等不到兒子回來吃飯,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還在懸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親。雖然如此,我還是對學生說:如果換成是你,你又會怎樣?學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親一樣幫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來救我,有的說要打110。我和他們討論了每一種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說:要注意,杰利畢竟也只是一個八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對待一個小朋友也該多一些寬容吧?
關于“父親”是不是一個好父親的問題,當然學生都認為是的。他們提供的理由是:他鎮定冷靜,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幫助我,指導我一步步地脫離險境。這里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讓他們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們的父母找到了兒子,發現他們在懸崖上,他們的父母第一句話會是什么?想象的結果中有一種是:叫你不聽話,現在害怕了吧?活該!我們笑過之后,我說:其實,這樣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說這樣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個人一個性格嘛!打是親,罵是愛啊!當然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遇到困難,我們也應該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辦法幫助他。
總之,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他們的現實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8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在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結束呢?不行,我們對一篇文章不能老是從一個角度去讀,正如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說,從不同角度的對同一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多角度閱讀。我在引導學生歸納中心后,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可探討的問題呢?學生興趣很高,在文中不斷的找啊,找啊,在老師的適時點撥下終于有了結果,那就是:第一個問題,作為父親,應該怎樣教孩子脫險?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課文中父親的做法相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說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個問題,你們喜歡杰利嗎?說出你的意見及理由。第三個問題,你們怎樣評價4個孩子?大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既活躍了課堂,又對課文加深了理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這樣做有利于挖掘出課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9
上這一課時,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讓學生寫下來。
課后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后我要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盡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課文思想;訓練默讀技巧,學會通過事情或現象得到生活啟示。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練習默讀,快讀瀏覽課文勾畫字句)
2.復述課文,詳細敘述故事情節:入險——遇險——脫險。
3.小組合作:“我”入險前,遇險時,脫險后是什么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練習默讀,跳讀課文勾畫句子)
4.“我”成長了很多,“我”在這次經歷中獲得了什么人生經驗?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點明中心,并教導答題方法,提示議論的語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句)
險與夷(不失自信,往往就會化險為夷)
短與長(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與行(只想著困難,不付諸行動,反而會陷入困境)
5.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或得到什么啟示?(引導孩子暢所欲言)實現遠大理想,從小事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發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聰明、強大。
6.寫一段自己的生活經歷,揭示你從中獲得的啟示。
在反思中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值得深思:城市學校的學生眼界開闊、預習充分,農村學校的孩子動筆少,不預習。結果我這堂課學生回答問題多引用學習工具上面的話,思路受限;農村學生卻很能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引導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活躍,但筆記與練習卻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1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反思01-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6-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03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反思11-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3-1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反思范文07-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范文1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范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