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語文課后教學反思
《泊船瓜洲》是小學五年級第五課的一首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學生帶給我的兩處意外,令我欣喜
一處是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后,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jīng)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后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么辦呢?就讓他們現(xiàn)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tǒng)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xiàn)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內(nèi)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第二處就是對詩所表達的感情的體會: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中數(shù)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里是什么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xiàn)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shù)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泊船瓜洲》語文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03-29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0-14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05-25
泊船瓜洲的教學反思10-27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09-10
《泊船瓜洲》語文教學反思10-12
《泊船瓜洲》聽課教學反思07-08
《泊船瓜洲》美術教學反思07-08
《泊船瓜洲》優(yōu)秀教學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