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通用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1
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比如,借助教材設計的運送鮮花場境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討計算方法。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再如,借助教材設計的“發新書”、“買玩具”等,給學生創造結合實際情境提出計算問題和進行計算的空間。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教學時,我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就能實現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知識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領悟數學,促使學生與同伴合作交流,才能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本單元的口算,學生應做到能正確進行計算,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每分鐘做5—6題。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還需要組織好練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2
本節課教學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情境化的“二一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有多少人?”這一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拋出問題后,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學生的補充,列出算式,把重點放在計算方法的探討上。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教師是把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便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圖,把小棒圖豎起來擺,使得豎式形象化,接著再抽象成數字。這一環節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豎式的算理。再通過練習判斷,使得學生對筆算時出現的種種錯誤有所警惕,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3
學生在進行100以內加減法的筆算時錯誤頗多。主要錯誤類型有:
①基礎計算不過關。如經過一個暑假有不少同學記不清6+7等于幾,導致計算錯誤
②書寫規范問題。如數位沒對齊,加號忘記寫,書寫順序不對或進退位的記號搞錯等;
③不能正確進位或退位。該進位或該退位時不進或不退,不該進位或退位時卻退了;
④審題不仔細。有的學生是在寫豎式時將題目數字抄錯,有的學生是加減混淆,在同一題中一會算加一會算減。
針對這樣的種種錯誤,我認為在平時的筆算教學可以做以下的努力。
一、基礎口算要過關。
口算作為一種技能是孰能生巧的。一段時間不練就生疏了,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或課后練習中要加強對基礎口算的練習。尤其是對于20以內的加減法要保持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狀態。
二、加強對算理的教學。
課本中出示了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活動讓孩子理解算理,但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秩序,在平日的教學中我都沒有讓學生實際獨立操作小棒或計數器,而是讓一個孩子在投影儀下代為操作或者直接課件演示。事后想想這似乎有些得不償失。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親自操作小棒,有了把小棒滿10根捆成一捆的經驗,對于理解個位滿十進一的道理就數到渠成了,我想對“不該進位卻進位”的這種現象應該會有所幫助。
三、加強檢查。
教給學生一定的檢查方法。如“粗查”。先看看有沒有漏寫的,如橫式的答案等,或利用估算做初步的檢查。“細查”——“一對、二算、三查”。先對題目是否抄錯,然后蒙住答案重新想計算過程,再和先前答案校對,最后查看是否規范,如數位是否對齊等。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4
本單元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其包含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內容。這些內容不論在計算難度,還是在計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處,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課堂中要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和對比,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課本資源的利用,讓學生靈活獲得本領。
我們常說新課程的內容很活,是因為它更注重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有了更為廣博的空間,更能展示學生的個性。教師如何利用這樣的有效資源,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更好的發展,是每個教師所無限追求的目標。例如《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一課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在主題圖“乘車”的問題上,以“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為活動目標,將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筆算,還初步接觸到排列組合的內容。
又如:《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一課中,注重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通過一張衛生評比欄,讓學生根據圖上小朋友的對話,推理出條件信息。即二(1)班16面紅旗,二(2)班比二(1)少3面,并通過分析信息,解決二(2)班有幾面紅旗的問題。依此方法,解決其他各班有幾面紅旗的問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例如讓學生尋找不同的條件,選擇不同的條件,解答某班得的紅旗面數。由于條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從中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不但會根據問題選擇條件,也會根據不同條件來解答問題。
二、注意錯誤資源的整頓,在揪錯的道路上反正。
課堂的教學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學生的思維也總是有別于成人。看似一個很簡單的知識或許卻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雖然注意了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希望使學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用擺小棒的方法,力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錯誤的情況依然存在。存在錯誤情況有:(1)橫式上的得數漏寫。(2)筆算中進位“1”沒有寫,做時沒能在十位上加“進1”。……
又如《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難點,對于退位減法,在課堂中我也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自己發現退位算理。其實,在課堂中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如有學生從問“十位算起”可以嗎?通過比較優化,最后選用最基本的算法(從個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過一定的練習加以鞏固。但學生的`錯誤還是有。如:(1)倒減。(2)無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對這樣精心準備的課堂,面對這樣的錯誤時,我們該怎么辦?除了以后我們更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將這一錯誤資源整頓,我們可以抓典型的錯例,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還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也在作業中反思自己的錯誤,以便在今后的作業做更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因為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于其他內容的學習,他更要學生養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糾正錯誤,在揪錯的道路上讓學生更好地養成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切不可放棄這樣的教學資源。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5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6單元,本單元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內的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減一位數的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用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完成《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任務后,整體感覺是:本單元教學比較輕松,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最大的收獲是學生能根據操作活動口述所學口算題的口算方法,使本單元的兩個教學難點: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是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難點得以很好突破。同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解決問題方面,本單元解決的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這一問題我已在上學期提前教學了,一半的學生已經過關。這一次教學一方面是使另一半學生過關,另外重點放在對此類問題的分析上。通過教學,學生不僅會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還能對此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知道兩個數相比,一個數多,一個數少,較大的那個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那個較小的`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較小的數多的,所以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要用減法計算。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由于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單元感覺輕松,所以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增加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感覺學生掌握較好,這又為二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減輕了負擔。借鑒前一輪執教課改教材的經驗,把一些難點問題提前教學,這樣能使一部分學生提前掌握,另一部分學雖然當時理解不是很透,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等到再次教學的時候,基本就能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方法對于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學生是很有好處的。本單元還增加了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簡單的“年齡問題”、“鋸木頭問題”、“植樹問題”、“上樓梯問題”的教學。這些問題沒有對全班學生作出統一要求,學生能掌握多少算多少,真正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6
《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筆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筆算在二年級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筆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年級的筆算,主要是萬以內三位數加三位數、三位數減三位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混合運算。通過一年的教學發現學生筆算出錯時有發生,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提高筆算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來提高。
一、培養學生學習筆算的興趣
計算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尤其重要。可以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筆算,能夠激發他們更好的去掌握。
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學生能夠正確的筆算是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計算方法時,一定要使他們理解該種算理,掌握計算方法,這樣之后學生才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三、通過多種形式,加強練習
學生掌握了方法就要進行練習,只有練習達到了一定的量,才能提高學生筆算的正確率,才能提高學生的熟練程度,使他們形成相應的技能。學生單單進行筆算練習是比較枯燥的,可以運用多種形式來練習,一方面提高他們計算的興趣,另一方面使他們形成技能。課上也可以采取分小組練習,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計算,從而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二年級的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計算,完成得比較快的學生上黑板上去做。那么他們在完成自己作業本上的速度會提高。通過多次的練習學生能夠進行熟練的計算,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在平時的時候,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批改,相互比賽,這樣不僅練習了筆算,還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培養學生認真驗算的好習慣
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首先,讓學生養成認真抄題的好習慣,仔細地核對豎式上的數是否和橫式上的數相同。檢查前核對相應的數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運用正確的方法去驗算。一般加法的驗算方法是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驗算好了要仔細的核對兩個和是否相同。減法的驗算方法一般是差加減數等于被減數,最后計算完了也應該核對算出的被減數是否和題中的被減數相同。為什么強調核對兩個和與兩個被減數是否相同,這一方面是體驗驗算的必要性,還有一方面學生往往只是形式上驗算了,大多數學生兩個和與兩個被減數是否相同看也不看直接就往下計算了,這樣往往沒有起到驗算的效果。還有就是橫式上的結果是第二道豎式的結果,而不是第一道豎式的結果,有些學生老是寫錯。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使學生意識到驗算的作用,認真的去驗算,這樣可以提高筆算的正確率。
五、提高學生口算能力
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直接影響筆算,低年級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內加減法。我們必須采取形式多樣的訓練方法:如低年級的口算可以采用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游戲活動形式進行。口算訓練要持之以恒堅持每天進行口算練習,為今后學習筆算打下扎實的`基礎。二年級的三位數加三位數以及三位數減三位數,都需用到20以內的進位加與退位減。因此要提高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筆算,必須熟練地、正確地進行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有了這樣的基礎,筆算才能提高正確率和計算速度。
總之,提高二年級學生的筆算能力,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運用多種形式進行練習;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注重口算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去提高二年級學生的筆算能力。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7
在教授“10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部分知識時,原來我的設計是這樣的:出示36+8=44后,問:“這個44,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在我班教學時,學生中產生了許多種算法: (1)用計數器算;
(2)列豎式算;
(3)從36起連加8個1;
(4)把36看成40,40+8=48,48-4=44;
(5)把36中的6和8里的.4湊成10,左邊變成40,40+4=44; (6)把右邊的8和左邊的2湊成10,左邊變成34,34+10=44; (7)把8看成10,36+10=46,46-2=44;
(8)6+8=14,30+14=44;
(9)擺小棒算…教師在學生說不同算法時適當點撥豎式的計算方法,與以前學的不同之處在于:滿十進一。可是,在上課的前一天見這里的學生時,我出了一道12+13這樣的不進位加法題,看看他們平時是怎么算的,結果全班竟然只有兩種算法:即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和列豎式計算。我想,也許這種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太深了,所以我臨時改變了教學策略。上課時,這個班級的學生果然沒有說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牽一牽,放一放,努力去適應學生了。
另外,通過這節課我感到要注意培養學生平日的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擺小棒的訓練等。
還有,我覺得本課中用30元錢可以買哪些東西這個設計很符合兒童的心理需要。如果這一環節只讓孩子們憑空想像著買東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為孩子們的實際生活還不太豐富,所以不如設計出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電腦圖畫,讓他們感到更有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如果在通過擺小棒講清豎式的算理之后,再回過頭來對照著黑板上的豎式一一對應地講一下,效果會更好一些。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8
100以內加減法筆算包括不進位加和進位加,不退位減和退位減,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說難度并不大,孩子們掌握的還是可以,可是計算的結果正確率卻不高,不是這邊錯了就是那邊寫漏了,教孩子們計算時一定要仔細,可是光口頭上說,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我們幾個平衡班老師也在互相商討,究竟有什么好方法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可零零碎碎,究竟也沒有什么好辦法。本人事后整理了以下,想出了以下一些不成熟的辦法,正在試行中,結果有待檢驗。
一、抄題目有要求。孩子們常常出現數字抄錯的現象,如把89寫成98,59看成56等等,因此碰到讓孩子抄題計算時,我嚴禁看一個數字寫一個數字,一定要求把整個算式讀完整記在心里,重復一遍再抄下算式,可能孩子一開始不習慣,但慢慢的總有成效。另外,還做一些抄數字的專項訓練。
二、計算時不打斷。孩子們計算錯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一次性算完一題就被打斷或分心。例如明明做的是加法題,列成豎式時卻變成了減法,即使寫的是“+”,卻算成減法,還有個位算加十位卻算成減,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更不用說了。究其原因,還是思想上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采取多錯多做,少錯少做,不錯不做的獎罰措施。例如每天抽5~10分鐘時間,做10道筆算,規定時間內全對的,晚上沒有額外計算作業,錯1~2題的,訂正后,晚上重做10道,錯2題以上的除重做全對外,還要讓家長仿照再出10道,全對為止。(不過此項方法檢測起來有點難度)
三、養成檢查的習慣。有的孩子豎式算好了,橫式上老忘記寫得數。有的孩子豎式上明明算好是75,抄到橫式上卻變成57。因此我要求孩子們做完題后如時間未到,務必檢查,第一遍重點查每個橫式的得數是否寫上,豎式與橫式上的得數是否一致。我們知道計算過程的`錯誤對孩子來說是很難查出的,而以上兩條卻相對容易檢查。第二遍,把剛做的題當成改錯題,假設這道題有錯,查查錯在哪一步。
四、改錯題。把孩子出錯的題匯總,讓孩子一起來當小老師,看看錯在哪里。把錯題歸類,然后每次做題之前先指名提醒,不要出現哪些錯誤,以提高正確率。
五、堅持撲克牌累加,連減的練習。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9
這段時間教學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其中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是難點,總有那么幾個孩子不掌握算法。于是乎,把這幾個孩子請到辦公室開小灶,費了早上的美術課,下午的書法練習時間和音樂課,終于把最難教的梁秦、欣妮、富江和凱瑜教會了。心里那個高興的勁就別提了,嘴里直嚷:“哇,我終于把他們教會,總算沒百費心機!”可肖玲只是坐在旁邊但笑不語,我知道她在擔心什么,其實我也知道他們也許明天就會忘了,因為以前也是如此,教會之后沒過幾天又基本上還給我了,對他們真是無話可說,可我心里還是希望他們能把我教的`都記住。這么辛苦輔導了,看到他們會做了,覺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在那沾沾自喜。
果然,我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過了個周末回來,一檢查作業:完了,白教了!我以為是周末沒老師督促,做得較馬虎,好!做課堂作業看看怎么樣:我還是接受現實吧!真的基本上又把上周教的還給我了!徹底被雷倒!
大家幫我支支招吧,像這樣的孩子可怎么辦啊?我無語了,無奈之極。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05-14
100以內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12-31
100以內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12-31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12-13
100以內加法和減法一教學反思12-05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12-13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數學教學反思06-19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7篇)06-25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7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