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五年級音樂教學反思
一直以為音樂是我的摯愛,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和我一樣也如癡如醉地迷上音樂課,所以對學生的內心情感,我一直不太關注,可是本周在音樂欣賞課上發生的事情卻讓我改變了許多。
《牧歌》是五年級音樂欣賞教材中第二課的欣賞曲。是一首無伴奏的內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級二班上課時先讓同學們弄清了什么是無伴奏合唱,又請他們了解了內蒙古牧民的生活環境,再請他們欣賞《牧歌》。聽完后我按慣例提問:"同學們,誰來說說這首無伴奏的歌曲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我的話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聲音"像哀樂一樣,就像誰家死了人一樣",話音一落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還有幾名同學隨聲附和"對,對,對,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點兒也不美,很悲傷,真跟哀樂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陣哄笑。面對亂哄哄的教室,我當時真的感到既生氣又意外,想不到他們會這樣回答。我請他們安靜,可學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騷動起來。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問我:"老師,我們聽這首歌就像哀樂,不對嗎 "在告誡自己冷靜后,看著亂哄哄的課堂,我沒有呵斥他們,而是平靜地說"請大家安靜",然后就不再說話靜靜地看著他們。這時,有的同學說:"你們別笑了,聽老師講。"我沒有馬上講,待到大家都安靜后,我說,同學們,我個人認為這首由著名的詩人海默填詞,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的民
歌很美。它不僅描寫了藍天,白云,綠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頌了勤勞的牧民們對生活的熱愛。樂曲的速度緩慢,悠揚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音樂在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由于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所以聽音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學聽這首歌曲像哀樂,我不能說你不對,但你們認為哀樂就不美嗎我說不同的音樂含義也不一樣,哀樂包含了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哀思與懷念敬仰之情,你們說對嗎 "此刻,全班靜極了,同學們齊聲說:"對!"我不失時機地說:"音樂是用心來聽的,同學們回家后可以拿出發給你們的欣賞帶,多聽幾遍,也許你會發現,每一遍的感受都會有所不同。不信,試試看好嗎 ?"
通過這節欣賞課,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正確聆聽音樂,更應引導他們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感受情感;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正如一位音樂大師所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就像茁壯成長的小樹,需要陽光與雨露,我們應給學生一些生活的陽光,適宜的土壤,把他們培養成參天大樹!
音樂教育是人文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許學生不拘泥于樂曲本身的文本含義,可以大膽想象展現個性,創造潛能。所以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首先要從傳統教育的圈子中走出來摒棄自私與狹隘,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要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就要"勇敢地
退出來,適時地走進去"。這樣,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主動,才能達到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審美為核心。讓我們一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際中展翅飛翔吧!
【《牧歌》五年級音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牧歌教學反思07-05
《牧歌》的教學反思07-04
《牧歌》教學反思01-26
《草原牧歌》教學反思06-16
草原牧歌教學反思05-17
《草原牧歌》教學反思04-28
《牧歌》教學反思范文03-27
音樂課《牧歌》教學設計09-29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