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課堂教學反思范文
本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有著寫景文共同的特點,一是景觀方位清楚,二是語言優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如果在教學中只是關注用詞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現主題,但是如果過于關注歷史,寫景文的特色就會丟失?如何協調好這樣的關系呢?
一、思想上,明確了歷史背景是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才會吸引這樣多的游客。
所以在開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先調查學生去北京的人數,在統計去天安門的人數,提出疑問:為什么到北京來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門廣場呢?學生自然運用生活積累談到了景色的同時,也涉及到歷史。
二、教學時,扣住歷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觀更加動人的點。
在教學課文第四、五段時,通過課件,將開國大典的情景再現給學生,莊嚴而熱鬧的`氛圍,感染了學生,然后我不失時機引導到了天安門城樓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讀這一段,提出疑問:這時的你對天安門城樓是不是有了特別的感受呢?學生水到渠成的談到了,景美、歷史意義更加吸引人。而后,通過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引申到升旗儀式,請學生介紹親身參與的升旗儀式,和觀看升旗儀式的畫面,體會升旗儀式的莊嚴和美。同時突破課后“為什么說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一)課堂上有些散。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但是有些忘卻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扮演導游介紹景點時,學生說得比較散,景點之間的跳躍很大,在介紹時,由于其他學生看畫面去了,而忽視了“導游”的朗讀。使得“導游”“游人”之間缺乏交流、共鳴。使整節課得結尾顯得散亂無章。
(二)畫面代替了學生思維想象。因為有著較好的課件,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沒有意識到有些地方我用畫面代替了學生應有的思維。思維是學生對書面語言的再創造,此時,我將大量圖片出示后,學生只是認識了,而喪失了想象。
(三)激勵語太多,顯得虛課堂上,我運用了較多的激勵性語言,雖然瑣碎的語言激發了學生興趣,但是沒有把握好課堂的節奏,沒有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使得對學生評價浮在表面的同時,拖沓了課堂。教學反思《《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一文
【《天安門廣場》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04-12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01-07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11-03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09-07
天安門廣場的教學反思范文12-14
《天安門廣場》的教學反思范文10-30
《天安門廣場》教學設計與反思07-04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材料01-02
數學《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