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我第一次采用劇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學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級進行教學。
一節課下來,覺得幾個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處理。
將需要解決的三維目標融進劇本,讓兩漢經濟的發展狀況用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
二、問題的設置。
本節課依然采用基于問題模式的教學,將三維目標分10個問題展現出來,10個問題,分成三個層次。其中較為靚點的設置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推導、以及一句話展現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即底9、10兩個問題的設置。關于各行業之間的關系,是個很抽象的東西,通過這樣的人展現形式,還是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兩漢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各行業相互驅動的關系,并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勞動行為展現出來,從而感受到那個時候經濟的發展狀況。
三、采取選答問題的方式。
考慮到學生對于不同問題的思考,我打亂按序回答的常規,給學生以充分發揮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節課中找到成功感和歸屬感。從而極大地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程度。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過大。
這可能是我長期初三備考養成的不良習慣,總覺得一節課就解決一兩個問題是在浪費時間,這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依然違背了25分鐘注意力集中度的紅線。
二、將問題的設置與劇本的表演沒有有機的結合。
如果將劇本的表演和問題結合起來、穿插開來,這樣可能對于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更有幫助,有些學生對于劇本的興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沒有表現的機會,也就打消了他們的后階段的問題教學模式的參與程度。
三、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夠廣闊。
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雖然在第一節課沒有很好地表現,但我依然覺得可以在這個方面進行嘗試。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既然驗證了這種思路的正確性,卻沒有很堅決的貫徹在這一屆課中,而是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沒有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新問題的產生,沒有給他們以表達的時空。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案04-05
七年級上冊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案01-05
七年級歷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案09-09
初一歷史上冊兩漢的經濟教學總結11-22
歷史教案:兩漢的經濟04-05
七年級歷史《兩漢的經濟》的教案01-20
七年級歷史《兩漢的經濟》教案03-30
歷史兩漢經濟的教案設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