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1-02-10 13:41:2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

  自20世紀80~90年代起,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普遍趨向是課程的融和與綜合化。綜合化的課程是把若干相鄰學科內容加以篩選充實后,按照新的課程體系,根據基礎教育的特殊功能、現代素質教育要求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將多學科合而為一的課程形式。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

  綜合課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價值取向:

  1、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杜威認為,“兒童世界是一個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他還提出,“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一個總體,兒童一到學校,多種多樣的科學把他們的世界加以分割和肢解。”兒童的認知與興趣直接相關,綜合課程在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主題方面比分科課程更有利。

  2、有利于學生的整體協調發展。

  分科課程往往專注于一定領域知識的掌握,把學生定格在書本世界里,成了“書呆子”,斷絕了和生活世界的聯系,忽視學生個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感悟,使課程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不知知識從哪里來,更不知用到哪里去,而綜合課程強調的'是學生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生的學習要面向真實生活,真正讓學生學會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許多問題靠單科知識很難解決,綜合課程發揮多視角、多學科優勢,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符合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減少課程門類,精選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分科設置課程,必須按照學科體系考慮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從學生需要出發設置綜合課程,就會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培養學生必備的機能、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融合性、綜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程內容的綜合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絕不是原小學《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圍和更廣闊背景下的有機融合。突破了傳統學習內容的線性構建方式,采用“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新思路,《品德與社會》融合了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以及哲學和倫理道德等多學科知識,使“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

  (2)主題學習的綜合性。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注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因此,《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有豐富的、直觀的、靈活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以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和解決問題式學習作為三種基本的學習形式,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組織形式。

  (3)課程目標的綜合性。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是總目標,另外還提出三項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這在以往所有頒布的各科《教學大綱》中是沒有的。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選取多種豐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9-1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8-13

品德與社會的課后教學反思10-23

關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6-05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3-24

教學反思之品德與社會08-10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1-03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解析11-24

社會品德教師教學反思11-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视频二区视频一区欧美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