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贊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文章結構嚴謹,夾敘夾議,重點突出。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時,我從四方面入手,理解這個片段的顯著特色。
一、調動生活積累。
當我們學到黃曉文的腳被一根鐵釘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繼續扛沙包時,我問學生:“你們曾經因不小心被小刺兒或小釘兒扎過嗎?請說一下當時的感受。”學生談得很多,有的講自己被花刺兒扎時的疼痛,有的談劃破腳時的難受,有的談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便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黃曉文被鐵釘重重地扎進腳底后的劇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體會他的英勇頑強,舍生忘死。
二、憑借插圖想象。
本篇課文中有好幾幅插圖,第二幅表現的.就是戰士們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艱難奔跑的情景。我告訴他們黃曉文就在這個行列里,想象一下他會怎樣做。有的說:“黃曉文腳底鉆心地疼痛,他幾乎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但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據插圖展開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人物精神更為感人。
三、體會用詞準確。
作者描寫黃曉文這位典型人物時,運用了一系列連貫的動詞,充分顯示了人物的可貴精神。當講到黃曉文“扯下一綹布條”時,我請他們換成其他的動詞“撕”或“拉”等,可他們說:“不行,‘扯’字表現了黃曉文撕布時的速度非常快,因為他想快點包扎好,快點去保大堤。”有的說:“‘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沒有多大力氣。”有的說:“‘拉’字更不妥,讓人覺得黃曉文力氣也沒有了,怎么還能去扛沙包呢?”……后來,我們還對“捆”字進行了換詞訓練,同學們也發表了很多看法。通過這些換詞訓練,使學生更能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語感能力,便于指導學生今后寫作中的準確用詞。
四、借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黃曉文事跡,在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跡的基礎上,播放李向群的相關錄像,那直觀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學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跡也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學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高大起來。最后,伴隨著感人的圖片,一曲感人之深,頌揚抗洪英雄的歌曲《為了誰》,在學生與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緒中驟然響起,讓積淀學生內心的情感噴薄而出。這首歌既唱出了學生的心聲,也唱出了學生對子弟兵的無限敬意。
【課文《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大江保衛戰》的教學反思04-05
大江保衛戰課文教學反思06-12
課文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01-20
課文《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12-14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07-08
《大江保衛戰》的教學反思01-25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02-04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01-09
大江保衛戰課文原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