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反思范文
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設計認知沖突。“為什么老師跳得比平均數小,卻還能排在第二呢?”讓學生通過觀察,并通過老師設計的條形統(tǒng)計圖,形象地發(fā)現(xiàn)極端數據與其他數據之間的差距,強烈感受到:在這組數據中,如果出現(xiàn)了極端數據,這時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已經不太合適,需要選用新的數據作為代表,從而激發(fā)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經歷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過程,從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而且將中位數102與老師跳的107做比較,使學生初步領悟到中位數的作用,獲得認知平衡。
本課的練習設計,我分別設計了這樣幾道題。一平均數與中位數比較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什么時候用中位數代表一組數據的'水平比較合適。二平均數與中位數比較,讓學生體會中位數與平均數相差不大的情況,如何選擇數據代表。三實際生活中選合適的統(tǒng)計量的練習,進一步明確各個統(tǒng)計量的意義和作用,感悟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逐步體會到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具體地分析數據,靈活選擇數據代表;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據代表,做到具體數據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形成思維定勢。
【《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反思06-14
《中位數和眾數》教學反思11-29
《中位數和眾數》教學反思08-31
《中位數和眾數》數學教學反思10-15
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設計及反思01-25
《中位數和眾數》數學教學反思08-09
中位數和眾數課堂教學反思12-08
中位數眾數教學反思04-25
《眾數和中位數》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