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小棒》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捆小棒》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捆小棒》教學反思1
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設計中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態度,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一開始創設了猜一猜的游戲,一下子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綜合練習中創設了“智慧爺爺要獎勵小朋友,帶大家去游樂園玩”這一情境,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的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我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操作、交流、討論,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3、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體現數學生活化。
通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養成平時注意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捆小棒》教學反思2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感受點卡的不同排列形式,會用接數的方法正確目測7以內的數群。孩子們對于數數是比較熟悉的,所以他們覺得肯定很簡單,以至于在活動一開始有點“輕視”的感覺,都說:“我早就會數數了”、“太簡單了”。直到我出示不同排序方式的點卡,剛才說太簡單的孩子就開始有一些為難的表情出現了。整個活動看似簡單,但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一、觀察能力不仔細,容易錯數漏數
我們一般的點卡中的點數都是按照普通順序排列的,都是為了方便而排序的。所以當我出示普通點卡的時候,班級中的大部分孩子能夠較快地數出點數來。但當我出示改變排列形式的點卡后,問題就出現了。像新朔這樣能力較強的孩子在數的時候也要稍微緩一緩,心里默數一下才能得到正確地點數。所以其他孩子在點數不同排列形式的點卡時就有錯誤出現,有的把7個點數成6個點,有的把5個點數成6個點。問他們怎么數出這些點數的,孩子們就說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如果真的是一個一個數的話錯誤率不會這么高。于是我請個別孩子上來數,發現他數的時候就把一個點子給漏數了,因為點子的排列順序其中一個點子排在了最邊上,他就沒有發現,所以就數錯了。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孩子們太不輕視數數的活動了。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們任何學習都要認真不能馬虎對待,而且要學會仔細觀察。
二、手口數數未能一致,還需多練習
數數對于我班大部分孩子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局限于光用嘴說1~10,要讓孩子手口一致地數數還是有困難。在今天的捆小棒活動中就都體現出來了。我出示一個5的點卡,讓孩子們先選好5根小棒,在選小棒的時候我就看到鸝蕓邊數邊拿小棒:“1、2、3、4、5。”但是她卻拿了6根小棒,因為她在數4的時候拿了兩次,所以總數里就多出一根來了。有的小朋友數的時候念的時候太快,而拿的慢,所以數的數是正確地,而拿的小棒卻是少了一根的。在第二次操作的時候我請孩子們數的時候慢一點,邊數邊看,等到數完之后再檢查一下小棒的根數到底有沒有數對。剛才數錯的孩子也就開始學著自己檢查了,雖然有時候他沒有檢查出來,但是他們也知道了數數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三、動手能力差別較大,需要個別指導
捆小棒,顧名思義就是要用繩子把小棒捆起來,我們今天用橡皮筋代替繩子,用吸管代替小棒,讓孩子們數完數后把小棒捆起來。在捆的時候就發現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差距很大,有個別女孩子很快就能把幾根小棒捆在一起,但是有大部分孩子只能把橡皮筋套在小棒上一圈,根本沒有捆住。這時候他們就已經放棄捆小棒的任務了,就開始在桌上玩小棒。后來我就一組一組輪流指導一遍捆小棒的動作,一些能力稍強的孩子就能夠嘗試自己把小棒捆起來了。但是那些能力稍弱的孩子卻都選擇了放棄也不愿意去嘗試一下捆小棒,這讓我感到很驚訝,于是我就跟他們說:“捆小棒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要你嘗試把小棒捆在一起,小棒不散開來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把小棒捆起來,待會兒你的小棒不見了顧老師就沒有辦法了。”聽完我的話,那些原本不愿意捆小棒的孩子也開始動手把小棒捆起來了。在整個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基本都把桌上的小棒捆起來了,偶爾有一兩根小棒沒有捆好。
《捆小棒》教學反思3
“捆小棒”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數的組成,二是數的讀寫,包括數數,數序以及真確的書寫。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而本課的難點是學生對于“數位”的理解。
本節課我先由學生熟悉的獎票引入教學,問學生得了幾張獎票,再數一數自己的獎票。大獎票表示什么意思喃?(10張小獎票)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擺11—20各數,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總結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在擺出幾根這樣的擺法比較快。在學生理解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基礎上,借助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數位。讓學生在撥一撥,說一說中進一步理解數位。但是在認識計數器這中,學生對數位的理解不夠,沒有充分讓學生交流個位上的珠子,和十位上的珠子表示什么意思,所以學生在練習題中反映出一些問題:個別學生在計數器上畫珠子有問題,對于一個數的組成(幾個十,幾個一)學生理解較吃力。在此應多問學生,為什么十位撥一顆珠子?他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個位撥幾顆珠子,它有表示什么意思?同樣是一顆珠子,撥在十位和個位一樣嗎?通過學生邊擺邊說,才能進一步理解數位的含義。在學生觀察尺子圖時,讓學生從小到大,從大到小讀數。教師提出問題,12在誰的前面?誰的后面?比14大的數有哪些等等,再請學生自己提問解答,這一環節調動起了學生的情緒,使課堂達到了高潮。
本節課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勤于腦、勤于動手和勤于動口的習慣。在溝通合作中對知識進行了鞏固,培養了學生較為準確地用數學語言對概念進行表達的能力。在難點的突破上還不夠,在課后的練習中應加以強化,并注意關注差生的能力。
《捆小棒》教學反思4
一年級數學《捆小棒》這節課是認識20以內數的一個嶄新的開始,而認識11至20的各數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從本課時起,學生對數的認識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個數,而是以十個為一群進行數數,這是建立十進制數位概念的重要階段,所以說是相對比較重要的。
這節課我先通過學生數小棒,然后動手擺、捆小棒、理解10個一就是一個十,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至20各數的表象,同時還應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數位,讓學生在撥一撥,說一說(同桌互助進行),想一想中進一步理解數位,把圖像與計數器表示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教材中呈現的計數器是學生第一次認識,特別是十位上每個珠子所代表的含義與學生原有的經驗有較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學生建立10根一捆的概念后,仍安排學生再擺一擺小棒,即按一捆與幾根的形式擺,在學生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先介紹計數器的個位珠子,然后介紹十位上的珠子,并與擺小棒的圖像對應起來讓學生清晰地看到1捆的1放在十位上,1根的1放在個位上,所以十位上與個位上同樣放1個珠子其意義是不同的。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擺小棒的圖像,在計數器上撥珠子,加深了印象。本課的內容中又呈現了數的組合,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由哪些數組合成的,我就讓學生按教師的要求,變換小棒數量,理解十幾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由于內容比較多,調動起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之后還需要用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所以我就把這節課單獨抽出來上,學生基本上掌握的比較好。在學習方式上,由扶到引到放,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本節課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積極思考的狀態和成果,令人欣慰。從這個方面來說,我想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溝通合作。
《捆小棒》教學反思5
《捆小棒》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對于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孩子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于建立數位概念卻不清楚。因此,這節課的教學,我首先從學生數喜歡的東西入手,力求體現師生間的雙向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數一數”“捆一捆”“撥一撥”“說一說”“畫一畫”,初步體驗10個一是1個十,以及11~20各數的順序及大小。教師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關于這些數你還知道些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幫助學生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操作、交流、討論,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成功之處:
1.激趣引入: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便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
2.教學形式多樣,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運用多媒體形象生動的畫面,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學生的回答立即獲得反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設計:目的明確,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點,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滲透了美育、體育、品德教育。
【《捆小棒》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數學《捆小棒》教案04-07
小蝸牛教學反思03-08
《小蝸牛》教學反思05-30
《大還是小》教學反思12-23
《小駱駝》音樂教學反思12-23
小扇子教學反思范文12-23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選15篇12-18
小烏鴉愛媽媽教學反思04-17
《江村小景》教學反思04-17